AI无人机蜂群改写战争逻辑,技术突破伴风险,民用潜力待释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3:33 1

摘要:美德联合防务初创公司Auterion近期有项明确计划,依据五角大楼签订的合同,今年晚些时候将向乌克兰交付33000套搭载人工智能的“打击套件”。

美德联合防务初创公司Auterion近期有项明确计划,依据五角大楼签订的合同,今年晚些时候将向乌克兰交付33000套搭载人工智能的“打击套件”。

这些套件并非普通装备,它们具备升级为该公司Nemyx系统的能力,这款系统被定义为“无人机蜂群打击引擎”。

升级完成后,相关无人机将形成协同作战集群,即便仅配备一名操作员,也能发起大规模攻击行动。

接触过不少防务领域的信息后,我发现这类技术的落地速度其实超出了不少人的预判。

Nemyx系统无需对现有无人机进行全面改造,只需依托Auterion已有的操作系统,通过简单升级便能实现功能搭载。

Auterion首席执行官洛伦茨·迈耶曾表示,全球各国军方都在密切关注这项技术,还称其会让传统防御系统陷入“不堪重负”的境地,是军事技术发展的“极为重大的时刻”。

在我看来,迈耶的表述并非夸大,传统防空系统设计之初更多针对单个或少量无人机目标,面对具备协同能力的无人机集群时,其防御漏洞很容易暴露出来,难以实现全面拦截。

乌克兰能成为这项技术的首个大规模实战应用方,其实有其特定背景,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这片区域已逐渐成为无人机战争的关键试验场。

乌克兰本土防务公司Swarmer开发的自主蜂群解决方案,早已进入实战测试阶段,其研发的人工智能通信系统,至今已支持超过8万次作战行动。

Swarmer首席执行官谢尔盖·库普里延科将自家蜂群系统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无人机之间可实现实时通信、轨迹调整,甚至能自主判断打击时机。

此前某次作战行动中,乌克兰部署的无人机集群未接收操作员任何直接指令,便自主向俄军阵地推进并发起攻击。

本来想单从技术参数层面评价这套系统的先进性,但后来发现乌克兰还有一项隐藏优势,他们拥有“通用军事数据集”,其中存储了大量机密的作战无人机视频。

这些源自实战的影像资料,对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而言,其价值远高于实验室中构建的模拟数据,能让AI更快适应真实战场环境。

在无人机蜂群技术的发展道路上,全球各国选择的方向并不相同。

美国早在2016年就开展了大规模测试,当时通过海军战机释放微型无人机,成功验证了集群协同机动的可行性。

到了2017年,中国也公开展示了大编队无人机飞行动作,119架无人机完成精准编队与空中造型变换,从展示效果能明显看出技术已趋于成熟。

俄罗斯则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它没有追求复杂的自主协同技术,而是采用成批部署低成本Shahed型无人机的方式实施协同攻击,试图通过数量优势压制乌克兰的防空系统。

老实讲,这种发展思路虽然在技术复杂度上不及美中,但从实战角度看确实具备一定效用。

对不少国家而言,在防务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性价比往往是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俄罗斯的选择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欧洲企业在这一领域也没有缺席。

国防科技初创公司Helsing上周刚对外宣布,已与德国软件公司Systematic达成合作,计划推出自主研发的蜂群平台。

Helsing联合创始人贡德伯特·舍尔夫提到,这项技术能“倍增作战效能,让一名操作员发挥多名人员的作用”。

Systematic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霍姆还补充说明,他们采用开放软件体系,能快速接入现有军用无人机系统,部署周期缩短至数日或数周,而非传统系统所需的数月。

很显然,这种“快速部署”的设计思路,正好契合了军方对新技术“尽快落地应用”的需求,毕竟在防务领域,技术落地速度有时直接关系到战场主动权,不过,这项看似前景广阔的技术,也存在明显短板。

无人机蜂群要实现协同作战,必须依赖持续稳定的通信链路,这一特性使其容易成为电子战攻击的目标。

一旦导航信号(如GPS信号)或通信频率遭到干扰,整个蜂群便可能失去协同能力,无法完成作战任务。

2023年赫尔松地区某次行动中,乌克兰部署的无人机蜂群就遭遇俄军“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干扰,近三分之一的无人机失去控制。

从这次事件能清楚看出,即便技术再先进,也无法规避所有风险,想单纯依靠无人机蜂群实现“包打天下”,目前来看还不现实,电子战防御能力的提升必须同步推进。

除了技术层面的挑战,伦理与法律层面的争议也难以回避。

相关企业普遍强调,操作员会始终“介入指挥环”,舍尔夫就曾表示,欧洲企业会确保人类对系统的监督权,遵循“欧洲价值观与教义”。

但批评者却有不同看法,他们担忧随着蜂群技术不断升级,打击决策权会逐渐向算法转移。

现行国际法(如《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对完全自主化的攻击行动存在明确限制,可技术发展速度远超法律更新节奏,这就形成了明显的滞后性。

一旦出现误伤平民的情况,责任该归属操作员、企业还是算法本身,目前尚无明确且统一的界定标准,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很可能制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有意思的是,无人机蜂群的底层技术并非只能应用于军事场景,民用领域也能找到其用武之地。

2024年,深圳某科技公司就利用20架无人机组成的蜂群系统开展红树林生态监测工作,对比传统人工监测方式,效率提升显著;亚马逊也在试点用无人机蜂群完成货物分拣任务,试图优化仓储物流流程。

但民用领域的应用同样面临难题,目前全球尚无统一的无人机蜂群安全标准与数据处理规范,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欧盟航空安全局仍处于标准制定的初步阶段。

监管体系的缺失,不仅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还会对数据隐私保护造成威胁,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民用领域的技术潜力便难以充分释放。

综合来看,AI驱动的无人机蜂群技术已完成从“战场设想”到“实战部署”的关键跨越,Auterion、Swarmer等企业的技术突破让这项技术具备了落地能力,美、中、俄、欧等不同主体的探索,则勾勒出技术发展的多元路径。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不仅是战争形态的改变,还有技术短板、伦理争议、民用监管等一系列待解问题。

在我看来,未来这项技术究竟会成为维护和平的工具,还是引发更多风险的诱因,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如何制定规则、如何把控方向。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技术防御体系、清晰的伦理法律框架与统一的民用监管标准,才能让AI驱动的无人机蜂群技术在可控范围内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来源:史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