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茄子这种蔬菜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吃过的,有人拿它炖、有人油炸、有人清蒸。它不贵,好做,吃着也挺软糯的,特别是年纪稍大点的人还挺喜欢。
在日常生活中,茄子这种蔬菜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吃过的,有人拿它炖、有人油炸、有人清蒸。它不贵,好做,吃着也挺软糯的,特别是年纪稍大点的人还挺喜欢。
可问题来了,网上有些声音开始说茄子会升高血压,另一边又有人说茄子能降压,还能保护血管。
信息一多,不少人就懵了,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连平时爱吃的茄子也不敢碰了,生怕一不小心让血压又飙上去了。
其实在这件事上,大家确实不该光听传言,更不能道听途说,得看事实、讲道理。
茄子到底升不升血压?能不能吃?适合谁吃?吃多了有没有风险?
这些都不是随便说说就能下结论的。
先得搞清楚茄子的营养成分,再来看它对高血压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茄子本身的热量不高,脂肪也很低,水分含量却不少。
每100克茄子中,能量只有20多大卡,含有的主要是膳食纤维、维生素、钾、叶酸和少量的多酚类抗氧化物。
这其中,钾的含量比较值得一提,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而钠是影响血压高低的关键元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平时饮食偏咸,又不怎么吃蔬菜水果,体内钠多钾少,那血压多半是稳不住的。
茄子中的钾含量虽然比不上香蕉或菠菜那么高,但它作为常见蔬菜,每天能吃上一点,对钠钾平衡多少有点帮助。
再说到它的膳食纤维。
茄子里的膳食纤维主要是非水溶性的,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胆固醇的吸收。
而高血压人群当中,有不少人是伴随着血脂问题一起来的,比如高胆固醇或者动脉粥样硬化。
这种情况下,控制好脂肪摄入的同时,多吃点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是有意义的。
当然,茄子也不是“神菜”,它不会一下子把血压拉下来,更不会代替药物。
医生也从没说靠吃茄子就能治高血压,关键还得看整体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用药情况。
但如果从辅助调节的角度来讲,茄子是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食材存在的。
有人说茄子会升血压,其实问题可能不在茄子本身,而是做法上。
想想看,生活中最常见的茄子做法是不是红烧茄子、油炸茄盒、茄子煲?
几乎没有哪种是不用大量油的。
茄子这种食材本身就像“海绵”,非常容易吸油,尤其是在高温油炸的过程中,一小块茄子能吸进不少油脂。
一旦吃进去,对血脂、血压的影响自然就来了。
再加上红烧类菜谱本身调味重,盐放得也不少,这就又提高了钠的摄入量。
所以升血压的“元凶”不是茄子,而是做法。
高血压患者如果真的想吃茄子,建议用蒸的、煮的或者用少量橄榄油炒。
比如清蒸茄子,淋上蒜泥、少许酱油,再点点醋提味,不用放油照样好吃。
或者是切丝和豆腐炖在一起,既有口感也补蛋白质。
关键是控制用油和用盐,而不是完全拒绝茄子。
关于吃茄子可能对高血压有帮助的研究,其实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一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观察显示,茄子中含有一种叫做“茄碱”的天然植物碱,它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对于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是有益的,间接可以保护血管弹性,从而稳定血压。
不过这种作用的强度比较温和,不是吃几次就见效,更像是长时间合理摄入的一种保健方式。
所以期待靠茄子立刻“降压”,不太现实,但作为膳食结构中的一环,它是值得保留的。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天天吃茄子。
比如有胃寒、消化功能弱的人,吃太多茄子可能引起腹胀、腹泻,特别是凉拌茄子,吃完之后觉得胃里凉悠悠的,有些人甚至还会胃酸泛起。
还有就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钾离子排泄能力下降,如果摄入过多高钾食物,也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所以这类人吃茄子得适量。
说到这,也不能不提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吃茄子时都会搭配大米饭、肉类,一不小心整顿饭热量就高了。
尤其是肉末烧茄子,看着没几块肉,其实油盐一堆,再加米饭下去,等于是“高油+高碳水+高盐”的组合,这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来说,三高都得中招。
所以吃茄子不是错,怎么搭配更关键。
再回到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上,医生建议不仅要关注“能不能吃某种东西”,更要关注整体的饮食模式。
比如DASH饮食是目前国际上被大量研究验证过的有助于控制血压的饮食方案,其核心就在于低盐、低脂、高钾、高钙、多蔬菜多水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茄子是可以作为推荐蔬菜之一的,只要不炸、不重油、不重盐,是可以放心吃的。
很多人问,那吃茄子有没有最佳频率?
医生一般建议,一周吃2-3次左右比较合适,每次控制在100-150克之间,做法清淡一些就行。
不要每天三顿都吃,那也不现实。
食物多样化、合理搭配才是正道。
总的来说,茄子本身不但不会升血压,而且如果处理得当,还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
但关键在于做法,别让茄子成了“油炸弹”;也别盲目神化,指望它一个菜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高血压人群来说,合理搭配、多种食材一起吃、控制油盐糖的总量,才是长久之计。
换句话说,吃对了茄子是加分项,吃错了就可能成了减分项。
所以别怕它,也别迷信它,做对了才能真正吃得放心又健康。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