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1日,第五届“大家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昆明举行。中国文学界的翘楚共聚高原春城,回溯一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历程,展望中国文学的崭新未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2025年4月11日,第五届“大家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昆明举行。中国文学界的翘楚共聚高原春城,回溯一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历程,展望中国文学的崭新未来。
本届“大家文学奖”以“小说奖”“散文奖”“诗歌奖”“评论奖”四大门类表彰优秀当代文学,6部作品获奖。
《大家》创刊于1994年,1995年设立“大家·红河文学奖”,首奖授予莫言先生的《丰乳肥臀》,该作品后在《大家》杂志1995年5期、6期分两期首发。
如今,“大家文学奖”重启,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致敬,更是对当代文学创作者无尽创造力的期许。
本届“大家文学奖”不乏浙江身影。浙江作家、著名散文家陆春祥以散文《夷坚闻而志之》获“散文奖”;生于东北,居于杭州的青年作家杨知寒以短篇小说《妖言惑众》获“小说奖”。
其中,“散文奖”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散文《夷坚闻而志之》分别以南宋文学家洪迈《夷坚志》的十八则笔记为亲本、母本,杂树生花成文。文本内容庞杂,志怪、野史、传闻、考据、意会、敷衍……几乎无所不包。“杂树生花”与“亲本”“母本”关系复杂,对照、映趣、证伪、坐实、悖论、推演……可谓洋洋大观。在古典和现代之间,不取中庸之道,而行平衡之术。行文角度刁钻,美学效果奇诡。为运用或者说调度“古典”资源的“文化散文”创作,提供了叙事和审美新的可能。
颁奖结束之后,潮新闻记者联系到陆春祥,请他说了说,如何以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为基石,将志怪、野史、传闻等元素巧妙融合,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翩翩起舞,以独特的行文角度和奇诡的美学效果,为文化散文创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以下为陆春祥的自述——
这数十年来,我一直在中国历代笔记的宝山中跋涉,写下了名为“笔记新说”系列的近十部作品,从《字字锦》《笔记中的动物》《袖中锦》到《云中锦》《夷坚志新说》,直到刚刚出版的《昨非录》。
我先小小广告一下。《昨非录》围绕的是晚清“庚子五大臣”之一、我的老乡袁昶的日记展开,今年初开始在《作家》杂志连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书。袁昶自中举直至被害,每天坚持写日记,留下了65册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可谓是中国文人日记之最。《昨非录》着重解读袁昶日记中的生活、读书、修身、自省、交友等诸多给人以警醒启示之章,零光片羽,苦心甄采,古今勾连,既是一个读书人对另一个读书人的深度解读,也是一个同乡对另一个同乡的真诚致敬。
《夷坚闻而志之》,是我的《夷坚志新说》中的精选。
标题有点怪,其实,“夷坚”是个人,是主语,他是南宋著名作家洪迈笔下的主要人物。中国笔记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夷坚志》,420卷,洪迈整整写了六十年。洪迈说,从《列子》上看到,《山海经》是怎么来的呢?那都是大禹看到的故事,伯益取的书名,夷坚听说后就记载下来了。实际上,洪迈就是那个夷坚,《夷坚志》就是南宋版的《山海经》。
笔记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写作体裁,相对诗词赋而言,它的数量极大,历史上,几乎有名气一点的文人,都留有不少的笔记。笔记也是小说、戏剧等现代文学样式的源头。历代笔记,数不胜数,大致可分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辨考据三大类,但除了一些专业研究者和少数几部著名笔记外,大众的关注度依然不够。我的笔记新说系列,就是历代经典笔记的阅读随笔,以笔记为经,以现代为纬,分不同的角度和题材,唐宋元明清,勾连到现今。
这些年,我常常独自行走,在中世纪的时光隧道里。笔记作家的影子,轮番向我走来,他们一个个严肃正经,却又诙谐潇洒,寄情山水,看穿人世,狂放不羁,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我深知,既便三万六千日,夜夜秉烛,也读不完天下的好书,我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我一直试图用“通”与“趣”的方法,寻找历代笔记中历史与现实斑驳而隐约的影子。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写作只是内心抒发的一种需要。对我而言,写作就是阅读的结果,阅读经典,阅读大地,阅读人生。
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古往今来的写作者,都是夷坚,只是个性不同而已。
夷坚是记录者。历朝历代的社会风尚、典章制度、民众疾苦、诗文书画、历史事件、科技记录,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各类人物,各式宗教,就连那些鬼神精怪的故事,也都有言外之意。而且都是以当事人的角度,虽属志怪野史类,但绝对有大量的干货。
夷坚更是思想者。我读的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迎面撞击,有时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仍然兴奋,因为里面有“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语)。历代笔记中,充满隐喻,这些光彩与锋芒,一直烛照着我们的人生与世界。
有人认为,再怎么解读,都不会超过原著的思想,我不这么理解,原著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引子,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靶子,至于能够从中引发出什么,那要看作家的理解力。人类的记性极差,忘性极大,很难跨过反省的门槛,总要找各种理由搪塞。从这个角度看,你也可以将那些条目式的笔记新说看作是杂文,它是杂文的延伸,却比杂文更随意,更自由,它需要思想的高度提练。你也可以将《袖中锦》、《云中锦》等当作小说来说,那些小概率事件、笔记作家的人生,就是一面面历史的镜子,供人类不断反省。
所以,对于作品的题材,我的观点是,不要以为写现实就一定有现实性,有些作家写现实题材,视角仍是“过去的眼光”,如果表现“古代”的题材,能发现古今之间的关联和相通,现实性或许更强,关键在通和趣。
李敬泽先生这样评价历代笔记:中国传统中,笔记是江湖、山林,是知识、趣味、想像力的后院、后园。蒋子龙先生接受《中华读书报》访谈时说,陆春祥的笔记新说是他阅读的枕边书之一,他说,千年野史也是千年生活史、千年社会史,读史越深,性情越深,识见越精。虽是夸赞,但也使我的笔记写作更有信心,我一向崇奉鲁迅先生“散文的体裁,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的散文写作观,散文革命的底气,愚见,就是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坐标式阅读,加上源源不断积聚起来的生活爆发力,这是唯一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中长出来的散文之树,才会根深枝繁叶茂。
曾文正公,有一自题联,我挺喜欢: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借用生发,一切散文的题材和形式,都要讲和谐,讲包容,随势应变,这样才能使散文保持勃发的生机,有强大的张力,“春意思”养得鲜活而有趣,就会永远有好文章。
借着夷坚,我向大家推荐十五部历代笔记中的经典,希望读者能喜欢:
《世说新语》、《博物志》、《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东坡志林》、《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武林旧事》、《南村辍耕录》、《万历野获编》、《郁离子》、《坚瓠集》、《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
有人玩笑: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我铭记孔夫子的一句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感谢洪迈的夷坚,也再次感谢《大家》。
【第五届“大家文学奖”获奖名单】
小说奖:
陈仓 中篇小说《1984年的青春》
小说奖:
林森 短篇小说《我们都在群里沉默不语》
小说奖:
杨知寒 短篇小说《妖言惑众》
散文奖:
陆春祥 散文《夷坚闻而志之》
诗歌奖:
雷平阳 组诗《银河岸边》
评论奖:
陈思和 评论《“整体观”到“重写文学史”》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