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55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而这些常见慢病,与“喝茶不当”存在一定关联。
到了55岁这个年纪,很多人身体开始“报警”:睡眠变浅、血压波动、胃口不稳,连平时最爱的一杯茶,也开始被家人提醒“少喝点”。
可茶,不是公认的健康饮品吗?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喝茶,甚至把喝茶当作养生之道的一部分。那为什么医生会提醒,年过55岁的人,喝茶这件事反而要格外小心?
喝茶确实有益健康,但并不是人人适合,也不是所有茶都能随便喝。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某些茶若喝错了,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55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而这些常见慢病,与“喝茶不当”存在一定关联。
近年来,临床上也越来越多地接诊到因为喝茶出现心悸、胃痛、失眠、甚至肾功能异常的中老年患者。很多人至今没有意识到,他们每天轻松泡的一杯茶,正悄悄影响着身体的稳定。
首先需要明确,茶不是“万能药”,更不是“越喝越健康”的神水。茶叶中含有咖啡因、鞣酸、草酸、茶碱等多种成分,这些物质在年轻时代谢能力强时或许没什么问题,但到了55岁之后,肝肾代谢减慢、胃肠敏感、血压波动,一些不当饮茶习惯就可能放大健康风险。
医生提醒,有6类茶,对中老年人尤其是55岁以上人群并不友好,建议尽量避免或谨慎饮用。
第一类,高浓度的浓茶。很多人喜欢用大量茶叶泡一小壶,觉得“味浓才有劲”。但浓茶中咖啡因含量极高,容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特别是对有高血压、心律不齐、焦虑失眠等症状的人群来说,浓茶简直是“催命符”。长期饮用浓茶,还可能加重胃酸分泌,诱发胃炎、胃溃疡等问题。
第二类,空腹饮茶。不少老年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但空腹状态下饮茶,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胀、胃痛,甚至影响营养吸收。茶叶中的鞣酸还会与食物中的铁结合,影响铁的吸收,增加贫血风险。尤其是患有胃病的人,空腹饮茶极易造成胃肠不适。
第三类,未完全发酵的生普洱或生茶。生茶性寒,刺激性强,虽然有“清热解毒”的说法,但对中老年人来说过于寒凉,易引起腹泻、胃寒、消化不良。特别是肠胃功能本就弱的老年人,长期饮用生茶,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引发慢性胃肠道炎症。
第四类,花草类茶如玫瑰花茶、菊花茶、决明子茶等。很多人觉得这些“天然茶”养生效果好,殊不知部分花草成分具有一定的药性,并不适合长期饮用。
例如决明子具有通便降压作用,但长期饮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菊花性寒,容易引起胃寒腹泻;玫瑰花具有活血作用,对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患者来说并不安全。
第五类,隔夜茶或反复冲泡的茶。茶水久置后,维生素C等活性成分会氧化分解,茶多酚也会变质,产生对胃肠有害的成分。特别是反复冲泡的茶,细菌容易滋生,若储存不当,甚至会成为亚硝酸盐的来源。长期饮用隔夜茶,不但无益,反而可能诱发胃癌等风险。
第六类,加料茶或“网红茶”。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养生茶”在社交平台上风靡,如加枸杞、红枣、桑葚、黄芪等的混合茶包装,甚至还有直接标榜“补肾”“降糖”的复方茶饮。
医生提醒,这类含有多种中药材的茶饮,对中老年人的肝肾代谢是一个挑战,如果盲目混搭、长期饮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异常,甚至药物相互作用,干扰疾病治疗。
除了避开这些“高风险”茶类,中老年人在喝茶时还应注意几个关键原则。一是控制饮茶量,每天不超过3杯(约600毫升)为宜;二是注意饮茶时间,避免空腹或临睡前饮茶。
三是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茶种,如适量饮用发酵度较高、刺激性较小的黑茶、熟普洱等;四是关注身体反馈,一旦出现心悸、胃痛、失眠等情况,应立刻调整饮茶习惯。
不少人把“喝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调,但健康这件事,永远比情调重要。很多疾病的起因,并不是因为某一次重创,而是日复一日积累下来的“小习惯”。
医生想提醒大家的是,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喝茶也要讲“年龄逻辑”。55岁以后,身体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百毒不侵”,喝错茶,很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茶无罪,但喝法要对。中医讲究“辨体饮茶”,现代医学强调“个体化健康”,你喜欢的,不一定适合你现在的身体状态。与其盲目追求“养生茶”,不如静下心来,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喝茶这件事。
医生们在门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本以为自己是“养生达人”,每天喝茶不离手,结果查出来胃病、肝指标异常、甚至肾功能问题。等到出问题再停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调整期。预防,从来都比治疗更重要。
希望每一位年过五十的朋友,都能从喝茶这件小事中,读懂自己的身体需求。健康,不是靠某一味茶包就能实现的,而是靠每一个科学的选择、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累积出来的。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更多人一起关注中老年健康。你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健康知识传播最有力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士雯,李军.茶叶中咖啡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4,45(10):132-136.
[2]郭颖,李娜,陈志强.中老年人饮茶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2):3058-3062.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R].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4.
来源:健康科普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