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体的头发和身体的其他组织一样都是可以移植的, 头发移植是以人后脑部位毛囊作为发源,通过特殊器械将头发毛囊周围部分组织一并完整切取,脱离头皮原位,经过分离成单株或多株毛囊单位,通过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把毛囊单位移植到需要移植的部位,称头发移植 。
by youli
答:人体的头发和身体的其他组织一样都是可以移植的, 头发移植是以人后脑部位毛囊作为发源,通过特殊器械将头发毛囊周围部分组织一并完整切取,脱离头皮原位,经过分离成单株或多株毛囊单位,通过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把毛囊单位移植到需要移植的部位,称头发移植 。
植发的步骤为三步: 毛囊提取、分离和种植 。在后枕部取一条梭形皮瓣,然后将皮下减压缝合,外层连续缝合。这样伤口愈合后只留下一条细细疤痕隐藏在毛发当中,因为横行的一条毛囊组织在纵向上只取了少许毛发,因而对原来后枕部毛发的外观并无明显的改变。
毛囊分离 :将取下的皮瓣在不破坏毛囊的情况下分成若干小的移植单位又称移植胚,每个移植胚含毛囊 1-3 根,这个过程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有极高的耐心、细心,否则就会破坏一部分毛囊而给患者造成损失。
毛囊种植 :在秃顶的部位做一些显微切口或打孔将移植胚种植入皮肤中,这个过程决定了手术后的外观效果。由于毛囊的数量是有限的,将有限的毛囊艺术化的分配到头顶以便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发际毛囊分布非常重要,否则就算长出头发也不好看。
现在较广泛的植发技术有两种,FUT和FUE。
FUT :即(follicle unit transplant),提取后脑多块菱形皮瓣,将毛囊分离出来,再移植到无发区。适合脱发面积较大或者严重者,一次最多可取3000单位左右,术后效果理想。但是会在供体区留一条掌纹大小的疤痕。
FUE -----(follicle unit extration)是一种不开刀的植发技术,由于单个提取毛囊,单个种植毛囊,创伤面积微小,所以手术后,血痂褪去之后,整体看不到任何疤痕,6-9个月之后,头发可长到原头发长度。
毛囊的存活率是能够长出头发的关键,存活率低那么长出来的效果就十分有限;再者就是自然度差,这个主要就是发际线区域了 ,如果医生技术有限,那移植后的头发生长的走向和线条很可能像是假发套。不仅如此,毛囊是不可再生的,意味着取出来如果没有存活,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参考文献:
霍洪亮.“救秃”行动:毛囊单位提取技术[J].祝您健康,2025,(14):39-40. 张新进.雄激素性脱发怎么办?“不剃发植发”来帮您[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2-22(010).蓝多多
Q.E.D.by 小李
答:人在打哈欠时出现短暂听力下降,是 生理结构与神经反射 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张大嘴巴打哈欠时,下颌的剧烈运动会触发中耳内的 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发生反射性收缩 。这两块肌肉原本的作用是在遇到强烈噪音时拉紧听小骨链(锤骨、砧骨、镫骨),通过减少振动幅度保护内耳免受损伤,但打哈欠时的肌肉联动会“误激活”这一机制,导致声音传导效率降低,产生类似闷堵的听觉模糊感。
与此同时,打哈欠会 牵动连接中耳与咽喉的耳咽管短暂开放,快速平衡中耳内外气压 。这一过程中,鼓膜和听小骨可能因气压波动而暂时改变振动特性,进一步削弱声音传递的清晰度。
此外,打哈欠常伴随 困倦或疲劳状态,大脑对声音信号的注意力处理可能减弱 ,主观上强化了听不清的感受。不过,这种听力变化通常仅持续几秒钟, 随着打哈欠结束、中耳肌肉放松、耳咽管闭合,听觉功能会迅速恢复正常 。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人体保护性反射的无害表现,但若听力下降持续或伴随耳痛、耳鸣等症状,则需警惕中耳炎等潜在疾病,及时就医检查。
参考文献:
Atcherson, Samuel R .Hearing: Anatomy, Physiology, and Disorders of the Auditory System (3rd 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2015, 54(3):210. Holmquist J , Renwall U .Eustachian Tube Function in Secretory Otitis Media[J].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1974, 99(1):59.by 玛卡巴卡
Q.E.D. 答:生活中常见的镜子一般是玻璃基板(起保护作用,防止金属氧化和刮擦),表面镀一层银膜(也有可能是其他金属,银和铝比较常见),这是反射的主要“发生地”。如果想要镜子呈现清晰的像,那就需要高精度的打磨、抛光,使得镜子表面平滑。
反光的原理就隐藏在其中,您考虑的与原子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光是电磁波,照射到金属表面时, 金属原子中的自由电子会被光的电场部分激发并振动。这些振动的电子吸收能量之后又会把能量再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成为新电磁波源 。这些镜子表面大量的源产生的辐射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反射光。
其次,如果用单一激光照射镜面,容易发现, 只有特定角度的反射光聚集了更多的能量 ,这就是这些源在这个方向上形成了“干涉相长”。电磁波可以相互叠加,相同相位的电磁波叠加就会形成“干涉相长”,放大光强,镜面极好的平整度保证了对于金属表面的大量电磁波源存在这样一个角度能使得所有受到激发的电子发射的电磁波“干涉相长”。在几何光学的反射角的方位,所有子波源同相位相干叠加。 这就是“镜面反射” 。
此外,金属还具有以下良好特性用以高效反射成像:
1. 高反射率 :金属含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导电电子),这些电子可以很容易地被入射光的电场激发,形成一个"电子海",以至于可以协同振动并辐射光波。比如,银的可见光反射率可达95%以上.
2. 低透射率 :金属对可见光几乎完全不透明,确保光线不会穿透而是被反射,而如果观察十分平滑的玻璃,多数情况下只能看清另一侧的物体而不是反射像。
3. 低吸收率 :金属的高电导率使得入射光的能量几乎不会被吸收(转化为热能),如果吸收率很高就会想大理石地砖表面一样看不清反射像的。
4. 可抛光 :用以制作镜面的金属的结构能够被人们加工、抛光,而诸如白纸等材料就不行
这个解释将宏观现象(镜子的反射)与微观机制(电子的振动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
by 谭景仁
Q.E.D.by 匿名
答: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不过依然可以做一点粗略的讨论。
我们先进行机械的考虑,就是说把 人脑当成一块硬盘,假设每个名字都是三个汉字(我们之后都这么假设),平均下来,一般的汉字占3个字节左右 ,那么一个名字差不多就是10字节(即10B)左右;
从神经元形成突触的层面考虑, 人脑的记忆容量大约在几百TB到几个PB左右,那么用简单的除法,我们可以算出容量大约在100万亿个的量级 。然而大脑记忆文字并非只记忆这个字,还要记忆诸如读音、含义等其他关联信息,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名字大约就要消耗1KB(1024B)的空间,那么再进行计算就得到大脑大概最多能记忆1万亿量级的名字了。不过我们的大脑会利用诸如稀疏编码、分类、压缩、联想、遗忘等机制来优化存储,效率大概是之前提到的机械机制的10~100倍,那么这样算回来就又能记忆10万亿到100万亿量级的名字了。
但是这都是建立在这个不幸的大脑的全部空间都用来记忆人名的情况;实际上我们的大脑还要处理很多别的信息, 那么综合实际情况,人脑平均只能记住5000个人名(当然这里的人名还包含了人脸等关联信息) 。而且理论上,如果我们极限压榨大脑,导致上述的优化手段都使用过了,大脑容量还是被填满了,那么大脑就不得不进行遗忘,否则就装不进新的信息了。
参考文献:
Bruno A. Olshausen, David J. Field,Sparse coding with an overcomplete basis set: A strategy employed by V1?,Vision Research,Volume 37, Issue 23,1997,Pages 3311-3325,ISSN 0042-6989. Jenkins R., Dowsett A. J. and Burton A. M.2018 How many faces do people know?Proc. R. Soc. B.28520181319. Thomas M Bartol Jr, Cailey Bromer(2015) Nanoconnectomic upper bound on the variability of synaptic plasticity eLife 4:e10778. Q.E.D.by 十平方的花
答:以最常见的圆柱形拉伸压缩弹簧为例子,其在有效形变内的劲度系数k有个明确的计算公式,即 ,G 是 材料的剪切模量 ,与材料本身的刚度有关,也受温度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d是 弹簧线材的直径 (材料的直径,弹簧线圈外径减内径)、D是 弹簧的平均直径 (线圈的中心直径,外径减线材直径)、n是 弹簧的有效圈数 ,而弹簧的劲度系数k也正是与这些因素有关。线材刚度越大(G越大)、线材越粗(d越大)或线圈越细(D越小)、有效圈数越小,弹簧的劲度系数k越大。当弹簧的其他性质不变,而 被截断后,显然对应有效圈数n减小,劲度系数k增大,弹簧变“硬” ,如弹簧被对半截断后,长度减半,对应有效圈数减半,劲度系数k变为原来的二倍。
此外,弹簧被切断后劲度系数变大还可以从中学物理的角度来理解。两个弹簧劲度系数分别为 ,串联之后形成的弹簧劲度系数近似为
,显然
参考文献:
皮萨连科, Г.С.). (1981). 材料力学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by 凉渐
Q.E.D.by 匿名
答:尽管味觉细胞与温度感受器在 生理结构上相互独立,但两者在感知层面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温度影响饮品适口性的复杂机制 。温度首先通过 改变分子运动状态 作用于味觉物质:适度的温热(35-50℃)能加速糖分扩散增强甜味,但过热(>55℃)会导致唾液蛋白变性形成隔离层,同时增强疏水性苦味物质与受体的结合效率,这种物理化学的双向作用使得饮品在 高温下苦甜比显著失衡 。在神经层面,高温不仅激活TRPV1热痛觉通道引发灼烧感,还会通过三叉神经信号抑制味觉中枢对鲜味的处理能力,这种跨模态的神经信号干扰会扭曲整体味觉体验。
温度对感官的深层影响还体现在 物理屏障与挥发性调控上 。当饮品 超过60℃时,舌黏膜角蛋白变性产生的微米级屏障会阻碍味觉分子接触受体 ,而过度挥发的醛类物质则会刺激三叉神经产生辛辣感。这些效应与人类味觉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相叠加—— 甜味受体在35℃时灵敏度达峰值,而苦味感知随温度线性增强 ,导致同一饮品在高温下的风味平衡被彻底打破。值得注意的是, 长期饮食文化塑造的神经适应性可提高特定人群的温度耐受阈值 ,这种通过岛叶皮层重塑实现的感官调适,揭示了环境因素与生理机制共同作用于味觉感知的复杂本质。
参考文献:
Roper S D .TRPs in Taste and Chemesthesis[J].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2014, 223:827-871. Green B G .Chemesthesis and the Chemical Senses as Components of a “Chemofensor Complex”[J].by 玛卡巴卡
Q.E.D.by 匿名
答:老人味来自于身体分泌的2-壬烯醛,这种物质是由于皮肤分泌的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被氧化而产生的,老人相比于年轻人,内分泌、肝肾功能产生了变化,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这种物质更容易产生和积累,从而让人闻到老人味。
参考文献:
Predicting Chronological Age via the Skin Volatile Profile,Melissa Finnegan, Shane Fitzgerald, Romain Duroux,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2024 35 (3), 421-432. Shinichiro Haze, Yoko Gozu,2-Nonenal Newly Found in Human Body Odor Tends to Increase with Aging,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Volume 116, Issue 4,2001,Pages 520-524,ISSN 0022-202X Q.E.D.by 冷露凝青
答:搜救用的生命探测仪目前有三种类型,红外探测仪、音频探测仪以及雷达探测仪。让我们随着科技进步来介绍这三种类型。
音频生命探测仪 :它是灵敏的“顺风耳”,它可以探测以空气为载体的各种声波的振动,在地震中受困者一般都是被困在废墟下,通过音频探测仪,搜救人员能够灵敏地探测到地下受困者呻吟、呼喊、爬动、敲打等产生的音频声波和振动波。继而判断废墟之下生命的存在并进行救援。但是,由于 音频生命探测仪是一种被动接收音频信号和振动信号的仪器,救援时需要在废墟中寻找空隙伸入探头,容易受到现场噪声的影响 ,而且探测速度较慢。因此,此类生命探测仪逐渐被替代。
红外生命探测仪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产生红外辐射, 由于人的体核温度以及体表各部位温度的不同,人体的红外辐射特性与周围环境的红外辐射特性就会有差异 。探测仪上装备的光学系统就可以进一步将接收到的人体热辐射能量聚焦在红外传感器上,将其转变成电信号,经过处理得到红外热像图,从而帮助救援人员确定受困者的位置。但是, 由于红外辐射是一种长波辐射,能量小,穿透力强,很容易被一般的物质所吸收,这就导致了红外生命探测仪的探测范围存在局限 。如果受困者被红外吸收能力较强的物体所掩埋或者掩埋较深,很可能就无法被探测到。
雷达生命探测仪 :它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制成,通过检测人体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微动,从这些微动中得到呼吸、心跳的有关信息,从而辨识有无生命。雷达生命探测仪主动探测的方式使其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声、现场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并且电磁波的性质也使它增加了侦测的范围。可以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
参考文献:
陈曦,文虎,黄渊.面向矿山钻孔救援的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仪研制及性能测试[J].煤矿安全,2024,55(11):234-240. Q.E.D.by 匿名
答:没有遗传效应的DNA主要有以下四类:
1. 进化的残留物 ,比如某些退化基因,他们曾经在进化的历程中具有过遗传效应,但是后来失去了,至今依然留存在DNA中。
2. 中性突变 ,基因的突变方向是十分多元的,自然筛选并不会筛选掉所有的突变,有些突变没有遗传效应,不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就被保留在了DNA里。
3. 转座子 ,它们可以在DNA中通过直接移动(相当于在DNA上剪切-粘贴)或者通过转录-逆转录(相当于复制-粘贴)来在DNA上移动或复制自己,它们有的是基因调控元件,比如启动子等,有的会对构建新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有贡献,有的也会产生遗传病等负面影响,当然也有的已经失去活性,徒留遗迹在DNA中。
4. 病毒遗留 ,很多病毒会将其遗传物质整合进宿主的DNA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他们之中有些会逐渐丧失功能,成为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所以说,这些看似“无用的”DNA片段或许有着我们尚未发现的功能,也有可能是曾经有作用的“离退休员工”,当然,也有一部分就是纯粹的“乱码”,是大自然开的一个小玩笑也说不定呢?
参考文献:
Vanin, Elio F. PROCESSED PSEUDOGENES: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Cordaux, R., Batzer, M. The impact of retrotransposons on human genome evolution. Nat Rev Genet 10, 691–703 (2009). The ENCODE Project Consortium. An integrated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 in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489, 57–74 (2012). Q.E.D.by 匿名
答:其实闪电并不总是从上往下劈的,上行闪电同样存在 。回想一下,一般劈到建筑尖顶、避雷针上的闪电就会是从尖端劈向空中的。而 地面物体的形状(特别是尖锐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闪电的方向 。
一般的闪电是一条云层和地面之间的大电流通路,是很强的电场导致空气击穿(电离)形成的。由于气流和水滴、冰晶间的相互作用,云内会形成电荷的分离,小碎片冰晶带 正电荷上升到顶部;大粒冰晶带负电荷,下沉到底部。这样雷云底部带上了负电。同时,由于静电感应,地面上会感应出一定量正的感应电荷 。随着这些电荷的不断积聚,云底和云顶之间的电场强度逐渐增大。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超过了空气的击穿阈值,放电现象随之发生。
所以, 闪电最先出现于电场最强的地方,再向另一边传导 。而对于表面电荷,电荷越密集的地方电场越强,也就是说地面和云层哪边电荷密集,闪电就会以哪边为起点。
下行闪电出现于一般的平坦地面。大地可以近似看作一个无穷大平面,正电荷铺散在这个大平面上,分布比较稀疏。相比之下,云的面积为1 左右,相对地面很小。云层底部的负电荷相对密集很多。因此云层底部最先发生空气击穿,形成从上向下劈的闪电。
上行闪电出现于地面有尖锐物体的情况 。电荷大量集中在尖端(参见“尖端放电现象”),导致尖端的空气首先击穿,形成由地面上的尖端劈向云层的、自下而上的闪电。
参考文献:
郄秀书,张其林,袁铁,张廷龙.雷电物理学(修订版).中国科学出版社.2013.9. Petersen, W.A., Rutledge, S.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dynamics and lightning: A study of the South American monsoon.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1996.by 浪遏飞舟
Q.E.D.by 自由
答:这个检测尾气的方法被称作遥感尾气检测,原理是通常为其中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会对特定波长的光有吸收,通过对这些吸收特征的分析就可以计算出污染物浓度,从而做出判断。
不过你或许注意到这种方法存在精度问题,所以一般会引入其他辅助手段来协助判断,比如高频率采样配合多帧分析、视频同步监控、引入一些特殊算法等,当然如果观察到车距间隔过小,系统就可以选择性忽略或者认为数据不可信。
by ArtistET
Q.E.D.by 萤火
答:糖心苹果其实是得了水心病的苹果。这种“怪病”并不是由病菌或虫害引起的,而是苹果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或气候变化导致的正常生理反应。糖心通常出现在苹果成熟期或储藏期,受外部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影响,果心部分糖分代谢异常,积累了大量透明糖晶体在果心处,这使得糖心苹果果实更甜,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糖晶体主要是由山梨醇组成 。山梨醇是一种糖类物质,苹果树叶经过光合作用会产生磷酸丙糖物质,然后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和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转化为山梨醇和蔗糖等糖类物质。它们经过植物体中的维管束被输送到苹果果实内部,随着细胞间隙中的山梨醇的不断累积,渗透压升高,就会从果实细胞中吸水。 当细胞间充水后,光线更易于通过,所以果肉看起来是半透明的,形成“糖心”的视觉效果 。
此外,糖心苹果在温度升高后,果实内的糖心成分会转化为果糖进入细胞内,造成糖心现象消失。加上呼吸作用会加速糖心的部分的果肉褐变,使得糖心苹果只能低温储存,这就导致糖心苹果相比于普通苹果价格更高、贮藏期更短。屏幕前的你喜欢吃糖心苹果吗?
参考文献:
周文静.阿克苏红富士“冰糖心”的形成及其对贮藏品质的影响[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9. 梁东.苹果山梨醇代谢相关基因的分子特性研究[D].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2010by
Q.E.D.by 小嘉
答:先天失明的人会做梦,但是对于在梦境中能够运用的感官上,不同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部分研究的结果和我们的直觉吻合——先天性失明的人在梦中也没有视觉,只能在梦中感受触觉、听觉等其它信号;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虽然先天性失明的人梦中其它感官信号的比例更大,但是依然存在视觉意象。争议部分先按下不表,我们可以看看其他的研究发现了他们做梦时会梦到什么内容:除了我们平常做梦也能经常梦到的内容以外,还会有一些抽象的梦境,比如某些纯粹的想法或者声音片段在脑中回响。
参考文献:
Helder Bértolo, Teresa Paiva,Visual dream content,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and EEG alpha activity in congenitally blind subjects,Cognitive Brain Research,Volume 15, Issue 3,2003,Pages 277-284,ISSN 0926-6410. . The Dreams of Blind Men and Women: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Previous Findings Q.E.D.by SFYJ
答:飞盘的运转主要基于两个主要物理概念,空气动力学升降和陀螺稳定性(陀螺仪惯性)。当飞盘在空中飞行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翼。
当流体分子与光滑表面会发生里的相互作用并产生运动。由于流体存在黏性,光滑表面附近的流体分子会吸引邻近的流体分子沿同样的方向运动,使流体做为整体受到向光滑表面方向弯折的力,同时光滑表面也会受到同样大小但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一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空气经过机翼后,会向下偏折,这个力就是机翼的 升力(lift)的来源 。
这一现象被称为康达效应,即流体有偏离原本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流体施加一个偏转的力,流体就会反过来施加一个相反的力。
飞盘的旋转是飞盘飞行的机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没有旋转,飞盘只会像落叶一样飘向地面,不能产生长距离,稳定的飞行。这是由于前面部分中描述的空气动力不直接集中在飞盘上的事实造成的。一般来说,盘前半部的升力稍大于后半部的升力,这会在飞盘上产生扭矩。
当飞盘不旋转时,这个小扭矩会使飞盘前半部分翻转,会使飞盘稳定性降低。当飞盘高速旋转抛出的,那么它有较大角动量,使其具有在正或负垂直方向上的向量。当施加小扭矩时,扭矩矢量指向右侧侧面(当从后面观察时)。这可以使用righthad规则:
角动量向量将开始向右驱动,即投掷飞盘时飞盘会靠右。因此,给予飞盘的初始角动量越大,它的飞行会更稳定。
参考文献:
V. R. Morrison Physics Department, Mount Allison University, Sackville, NB Canada E4L 1E6. . The Physics of Frisbees来源:智慧芯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