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聚会”为什么成了社交禁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7:29 3

摘要:2004年,我遇到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他当时搞客运,我刚好坐他们的中巴车,那个老同学负责卖车票。他是当年玩得最好的、最调皮的几个同学。

说句实话,如果混得不好,你愿意参加“老同学聚会”吗?

我大概率不会参加。不是钱和面子的问题,而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从大学同学到小学同学,时间越长,老同学越没有共同语言。

2004年,我遇到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他当时搞客运,我刚好坐他们的中巴车,那个老同学负责卖车票。他是当年玩得最好的、最调皮的几个同学。

多年不见,我原以为大家能聊上一阵子,结果除了几句客套话之后,双方再也无话可聊了,只剩下了无尽的沉默。车厢里面反复播放着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仿佛在缓解着无言的尴尬。

实际上,大家都尽力了,至少没装作不认识,但确实又找不到共同话题。那个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熟悉的陌生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都是会变的,老同学也是如此,再讲一个经历。

那年,我在单位工作,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初中老同学,而且是我的同桌。原来,老同学想进这个单位,他刚刚从单位领导的家里出来,看得出来,事情并不顺利。我原本打算邀请老同学到家里喝茶,还想着在领导面前帮他说几句好话。

可是,老同学仿佛一脸惭愧、自卑的样子,只说了两句话就匆匆离开了。我在原地望着老同学远去的背影,一时间心情非常复杂,久久不能平静。

“高中同学”也差不多。那年,在县城汽车站,我看到了一个同班同宿舍的高中同学,我们关系也不错。因此,我非常兴奋地主动上前打招呼,可老同学的反应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后来聊了几句才知道,当年高考之后,他“复读”了一年。

仅仅一年时间的“复读”,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个乐观、健谈的人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了。后来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复读”的事情,在他心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正是因为自卑心理,“老同学聚会”成了很多人的社交禁区。经过许多类似事情,以及听说许多“老同学聚会”的悲惨遭遇之后。“老同学聚会”也成了我的敏感词汇和社交禁区。同学好几次拉我进同学群,我都退出来了,即使在一个群里面,都感觉无话可说了。

我觉得,在生活中遇到的老同学都成了无话可说的“陌生人”,那些多年不见的同学,强行凑在一桌吃饭喝酒,就成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远不如在陌生人环境的大排档来得轻松和自在。

圈子不同,根本聊不到一块儿,这就是社交现实。

这人啊,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不同的圈子,如果彼此多年不曾相见,不曾联系,那么老同学就只剩下了一点残存的记忆,几乎没有现实价值了。每个人的经历越复杂,未见面的时间越长,同学情谊和印象就越模糊。

有人会说,“老同学聚会”是为了回忆曾经学生时代的纯真,干嘛想那么多?

很难做到什么都不想,同学聚会难免产生嫌弃攀比心理。混得好的同学指点江山、高谈阔论刷存在感;混得不好的同学则黯然失意、强颜欢笑、借酒浇愁。

学霸混得不如学渣,学霸怎么心安;经商的遇到了当官的,捧还是不捧?摆地摊的和当老师的,有什么可聊的?开大奔的和骑电动单车的,有共同兴趣话题吗?同学当中出了一个名人,供还是不供?初恋情人旧情复燃,是灭火还是浇油?

昔日的班花变成了今日的大妈;同学当中遇到装“鸡毛”的夏洛,阁下又如何应对?

要明白,除了极个别同学之外,绝大多数同学只是我们人生中的匆匆过客,需要看淡和放下。

曾经,只是因为我们学龄相仿考试成绩相近,所以才来到同一个教室成了同学。进入社会之后,彼此不同的“圈子”、经历、地位和价值观,就成了老同学情谊的“敌敌畏”,一旦碰到,非死即伤。

岁月如刀,隔“圈”隔山,长年没有生活工作交集的老同学凑在一块儿,只会憋出尴尬和内伤。与其硬着头皮应酬,不如含着微笑回避。

有人邀请参加“老同学聚会”,那是同学的礼节。要不要参加,却是你的自由。不参加,并不代表忘记和自卑

而是,往事只能回味,相见不如怀念……

来源:咏儿情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