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真的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那一定不会有上述场景的发生。
你好,我是Ding
神经科学证实:
持续21天默念这6句箴言(积极信念),
大脑会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这意味着你在重塑心理基因。
这6句话会成为你的潜意识,助你抵御一切焦虑!
本文稍长,且看且珍惜!
我观察到很多人并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不仅如此,还一直将其他人,
甚至一个陌生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上班时因为领导同事一个异样的眼神揣摩半天;
开车时因为路人的“横冲直撞”愤怒不已;
聚会时因为朋友一个小小的举动又陷入沉思。
如果你真的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那一定不会有上述场景的发生。
终究,很多人是不在乎自己的,却打着爱自己的旗号,抵御外界的各种伤害。
殊不知,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就是自伤的最好证明。
如果你也是如此,我想告诉你,请此刻起,每天读这句话,因为这意味着你在重建生命坐标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机体智慧理论":
他认为人的感受就像内置的指南针,能引导我们走向自我实现。
你能第一时间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陷入一团乱中,这就是进阶的第一步。
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很多来访者找我,希望我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每一位都是曾经忽视自己的典型。
我有一位来访者:小张,他是IT工程师,在连续一年加班后,已经明显的出现了身体症状,
心悸,头晕,胃痛,但他始终没有理会。
直到他的朋友找到我,我请他先去医院做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他患上了焦虑症。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所有的时间都是工作,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甚至身体都向他发出警报,他都无动于衷。
你的感受,即使是不良情绪的感受,都不是需要镇压的叛乱分子,而是送来密报的信使。
请重视,而非长期压抑。
关注别人的评价,并不是错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意他人的评价。
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在意的事和人往往也会制约你。
所以,你要想好,是否愿意“自投罗网”?
心理学的焦点效应显示:人通常在乎的只有自己。
你以为别人在乎你,殊不知,每个人在乎的只有自己。
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只是他个人意识的投射,代表的也是他自己,并不是你。
就像,有人会问你,是不是饿了?其实是他自己饿了。
有人跟你说:你路很远,是不是要早点回家?其实是他想回家。
哥伦比亚大学的"红衣服实验"像一面照妖镜,揭穿了人类最顽固的认知幻觉:
你以为自己是舞台中央的聚光灯,实际上只是观众席的模糊剪影。
实验中,当测试者穿着鲜红T恤走进200人的阶梯教室,他们普遍认为70%的人会注意到自己,
但监控录像显示,真正抬头的人数不足25%。
庄子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机锋。这场著名的哲学对话揭示:
评价的本质是照镜子:他人对你的评判,更多反映评判者的认知局限,而非你的真实模样.
所以,友,此刻该是你主体觉醒的时候了!
难道你真的要把别人的“局限”当作“真实的自己”?
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鉴定你,除非你愿意。
活在他人眼里的人,注定成为精神的流浪汉。
下次当有人议论你,评价你时你请默念这套口诀:
追问三次(那又怎样)打破恐惧链
想象对方头顶飘着弹幕,把评价转化为滑稽字幕
把时间线拉长,想象百年后无人记得此刻的评判
当你不再在意评价,你会自由!
我一位来访者说:"
现在越来越觉得,人类太渺小了,以前觉得靠自己,什么都能做成,现在深深地无力。
大多数时候,人无法控制,甚至都无法决定自己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离开。
人类的痛苦往往来自于“一切不可控”。是啊,失控感!
无法控制孩子,丈夫(妻子),下属,身体。人只能接纳,这就是三维世界生物的宿命。
日本森田疗法创始人森田正马曾提出“带着症状生活”的理念,就像台风来袭时,
聪明的水手不会和风暴搏斗,而是系好安全带等待天气放晴。
这种顺其自然不是躺平摆烂,而是在不可控中寻找可控支点。
放手不可控,在可控的事上努力,是智慧的,也是一种平衡。
我曾看过一个报道:前两年特殊时期,航空公司面临80%航班停飞,飞行员们陷入失业焦虑。
公司却组织他们学习插花、茶道、书法,
通过可控仪式感训练(比如每天固定时间修剪花枝),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
结果发现,参与者的焦虑指数下降57%,且行业复苏后,这批飞行员操作失误率比同行低42%。
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失眠时不再强迫自己马上睡着,入睡,改为闭上眼睛观察呼吸;
工作被突发任务打乱时,先花3分钟整理桌面建立秩序感;
当事情失控时,专注做5%自己能决定的事(比如选择喝温水还是冰水)。
不要事事想控制,因为这是妄念,这是违反规则。
《周易》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不是象征成功的“既济”,而是未完成的“未济”。
古人用这种排序告诉我们:追求圆满本身就是妄念,就像试图用手抓住流水,越用力越失去。
与命运拔河的人,终会跌入自己挖的焦虑深坑。
《道德经》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大自然的无常尚且遵循规律,人生的失控期也终会过去。
人生最牢固的安全感,恰恰来自接纳“没有绝对安全”的真相。
很多人活在回忆中,包括曾经的我自己。
你呢?是否会后悔曾经发生的事?做出的决定?离开的人?
人类额海马体就像大脑的“记忆录像机”,对痛苦回忆有特殊偏好。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反复回想失败经历时,前扣带皮层会像按下重播键一样,
让痛苦记忆越来越清晰。这就像反复观看同一部恐怖片,每次播放都会加深恐惧烙印。
我们经常听到佛经里的那句娑婆世界,翻译过来就是有缺憾的世界。
我们要在一个本是充满遗憾的世界里寻找圆满,这注定是不归路。
我们总认为自己没走的路开满鲜花,其实人生这道题,怎么选都有遗憾。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捧起河水会从指缝流走,执着过去只会徒增烦恼.
人生的“不完美过去”同样可以焕发新生。
就像电影导演不会因为拍废一个镜头就放弃整部电影,
智慧的人懂得把人生NG片段剪成花絮。
记住:真正困住你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你至今仍在为它支付情绪利息。
人类的恐惧源于未知。
研究发现:当人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坏事时,身体的应激反应强度能达到真实危机的70%。
这就像消防员每天对着空气喷水,还没遇到火灾,消防车已经没油了。
但人类的恐惧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担心的坏事多数都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白担心一场!友: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很亏?
未来像雾中登山,与其担忧整座山的高度,不如专注看清下一步台阶更好!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规定,茶会用的竹勺必须当场削制、用后即焚。
这种“此刻即永恒”的智慧,教我们:
把未知的明天变成确定的当下(如焦虑孩子前途时,先陪他读半小时绘本)。
用仪式感封印焦虑(开会前布置10分钟“心流角”:点香薰+写三句自我肯定)。
《淮南子》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
仙鹤的长寿秘诀在于从不担忧何处落脚,只管享受飞翔的过程。
就像冲浪者不会试图控制下一个浪头,而是专注保持当下的平衡。
请记得:真正的未来主义者,都是把“担心”转化为“行动”的勇士。
当你停止为虚无的不可控的明天囤积焦虑,那些省下的心理能量,自会照亮脚下的路。
我一位来访者说:自从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后,没想到好运不断向我涌来。
那些看起来是困难,是烦恼的事,似乎瞬间可爱了许久。
这就是转念,也是重构认知的过程。所谓的困境只有一个“临时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解释风格理论”像一把心理瑞士军刀,教我们用三个维度切割困境:
暂时性:把“我永远失败”改为“这次没成功”(如项目没做成——项目了解不够透彻)
特定性:从“人生全完了”聚焦到“某个环节需改进”(如被出轨→亲密关系有待提升)
外在化:区分“我不好”和“环境不利”(如项目失败→市场需求突变)
褚时健74岁保外就医后种橙子,把监狱经历转化为优势:
狱中自学《土壤学》→出狱后能用“测土配方”种出24:1黄金酸甜比的冰糖橙,
失去人身自由→反而专注研究果树生长规律,成就“褚橙”品牌。
他说:“蹲监狱那几年,是我这辈子最静心学习的时光。”
困难是命运的定制礼物,只可惜我们看不懂。
我想说:
愿这六句真言成为你心灵能量补给站。
来源:Ding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