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美股IPO,霸王茶姬扩张神话背后的多重困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17:07 2

摘要:成立仅8年,但霸王茶姬或将成为“新茶饮美股第一股”,公司2024年GMV为295亿元,同比增加173%,单店月均GMV51.2万元。

文|麓山侃财

3月26日,霸王茶姬所属茶姬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计划发行6473万股普通股,募资1亿美元。

成立仅8年,但霸王茶姬或将成为“新茶饮美股第一股”,公司2024年GMV为295亿元,同比增加173%,单店月均GMV51.2万元。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其全球门店数分别为1087家、3511家、6440家。2024年全年营收124.05亿元,净利润为25.15亿元。净利润率达到20.3%。据此计算,霸王茶姬营收较上年增长167%,净利润较上年增长213%。

数据虽然很漂亮,但霸王茶姬的上市进程,自启动以来便备受质疑。

2025年3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备案补充材料要求中,直指其股权架构的合规性问题。

在子品牌折戟、加盟商矛盾激化、股权架构遭证监会质询的多重压力下,这家以“东方星巴克”自居的新消费品牌,试图通过资本突围打破行业增长瓶颈,但潜伏在高速扩张模式背后的诸多隐忧,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行业增速放缓、资本耐心消退的背景下,这场IPO究竟是资本突围的“及时雨”,还是风险累积的“催命符”?

子品牌折戟:战略试错的代价

2024年2月,霸王茶姬推出子品牌“第二杯茶”,试图以“茶中式”概念切入轻乳茶市场。

然而,定位模糊导致其陷入尴尬境地:10-20元的定价区间与主品牌高度重叠,没能体现差异性;而小店模式难以承载“第三空间”体验,日均销量不足100杯,远低于200杯的盈亏平衡线,多地门店出现“开业即倒闭”现象。

截至2024年底,85%的门店关闭,直接损失超2亿元——这一失败,暴露出了企业战略的盲目性。

子品牌研发费用占比达12%,却未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反而分散了主品牌的新品研发资源。2024年,霸王茶姬仅推出23款新品,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0款,过度依赖“伯牙绝弦”等大单品(占销售额60%)。

这也是在新茶饮行业的红海中,内卷加剧下的生存逻辑。

新茶饮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2024年行业增速降至6.4%,101个品牌上半年闭店量同比激增3000家。

蜜雪冰城以6元柠檬水垄断下沉市场,喜茶、奈雪将价格压至15元区间,中端品牌陷入“上下夹击”。霸王茶姬虽以18元客单价占据一二线城市,但产品SKU与头部品牌重叠率达70%,创新乏力问题凸显。

对于已经上市的新茶饮品牌,资本市场的态度其实相当审慎。

2024年茶百道港股上市首日暴跌40%,奈雪市值缩水超90%。行业分析师指出,投资者更关注盈利能力与现金流质量,对“市场规模换盈利空间”模式渐失耐心。而霸王茶姬,恰恰是这一模式的忠实执行者。

出海困局:文化差异与供应链挑战

为突破增长天花板,霸王茶姬将海外市场视为第二战场。

截至2024年底,其海外门店超150家,计划2025年进军美国市场。但现实阻力重重:北美门店单店投资高达315万元,人工与租金成本较国内翻倍;茉莉雪芽等原叶茶口味遭遇本土化挑战,甜度调整也导致成本上升。

更棘手的是,美国《供应链安全法案》要求原料本地化率超50%,其东南亚茶园尚无法满足需求。

与此同时,瑞幸咖啡正反向侵入其腹地。

2024年推出的“轻轻茉莉”轻乳茶,配方与“伯牙绝弦”高度相似,却凭借“每周九块九”策略抢占市场。瑞幸两万家门店的规模优势,叠加品牌重塑后的资本号召力,令霸王茶姬的“东方星巴克”叙事逻辑面临挑战。

公司为了出海设置的股权架构也备受争议,导致资本运作的合规性笼罩在迷雾中。

2023年8月,公司注册资本在两个月内经历戏剧性变动:先是从161万元暴增至1.5亿元,随后又骤减至3800万元。在此期间,外资机构XVC Fund II LP以67%的增资比例短暂控股,两个月后却迅速退出,新加坡公司CHAGEE INVESTMENT PTE.LTD成为全资控股方。

这种“闪电式”资本操作被质疑存在利益输送和税务规避风险。

证监会因此发函要求其说明,离岸架构的税收合规性及股权交易定价公允性。业内人士指出,此类操作若处理不当,可能触发跨境监管审查,甚至延缓上市进程。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称:“美股IPO虽门槛较低,但中概股面临审计底稿审查、ESG披露等严苛要求,合规瑕疵可能成为做空机构的狙击靶点”。

未来出路:从规模崇拜到价值重构

凭借独创的“1+1+9+N”加盟模式,霸王茶姬两年内实现门店从1000家到6000家的爆发式增长。

但光鲜数据背后,加盟商生态正在恶化:一线城市单店月销售额从100万元跌至35万元,回本周期从20个月拉长至28个月。部分加盟商反映,原料采购成本占营收45%,叠加总部8%的抽成,净利润率已跌破5%。

而且,这种“闪电战”式扩张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以单店投资100万元计算,仅2024年新增的3000家门店即需耗资30亿元,远超其历年融资总额。眼下急于赴美上市,也是试图以此来缓解资金链压力:募资将主要用于海外供应链建设、智能化设备升级及债务偿还。

加盟模式的双刃剑,反复在速度与质量之间拉锯,导致霸王茶姬在战略选择上屡屡失衡,更严峻的品控危机悄然而至。

2024年,黑猫平台累计投诉量达1405条,涉及“异物混入”“过期销售”等问题。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显示,其门店菌落总数控制标准宽于竞品20%,区域分仓抽检合格率仅82%。供应链的粗放管理,正在侵蚀消费者信任。

面对多重压力,霸王茶姬亟需战略转向。

短期来看,化解证监会质询、完善合规是当务之急;但中长期则需重构商业模式:通过产品创新,开发助眠茶等功能性茶饮,切入健康细分市场,降低对咖啡因的依赖;进一步供应链升级,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茶叶溯源,将品控误差率降至0.1%以下;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增设中小股东代表董事,将ESG指标纳入高管考核,从而妥善应对美股的披露要求。

霸王茶姬的赴美IPO,既是资本市场的试金石,也是行业转型的风向标——在资本市场的丛林里活下来,是对所有新茶饮品牌的考验。

来源:蓝鲸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