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心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是留置血管内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在我国CLABSI占院内感染比例大,减少CLABSI的发生仍是目前重症医学科(ICU)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此,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洁教授基于最新临
中心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是留置血管内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在我国CLABSI占院内感染比例大,减少CLABSI的发生仍是目前重症医学科(ICU)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此,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洁教授基于最新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从预防到处理对CLABSI的诊治进行系统阐述。本文整理如下。
王洁教授
一、CLABSI的诊断标准与危险因素
CLABSI是指置入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出现的细菌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是外周静脉血培养显示出细菌或真菌;二是从导管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中心静脉导管(CVC,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外周静脉置入以及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是CLABSI的主要发生对象,且经股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最高。病原学方面,革兰阳性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其中葡萄球菌属最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例呈上升趋势,已达22.31%。且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应用日趋广泛,耐药菌感染报道也逐渐增多。与非真菌相比,真菌(主要为念珠菌)所致的CLABSI死亡风险增加近3倍。CLABSI会使留置了CVC的患者的脓毒症发生风险增加 4%~14%,死亡风险增加12%~25%。
二、从置管到维护的全流程防线,预防CLABSI
CLABSI的预防是感染控制的核心,需从置管部位选择、导管材质、无菌操作、日常维护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1. 留置部位选择:锁骨下静脉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部位。血液净化治疗留置导管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其次为股静脉。VV-ECMO传统置管一般放置两个单腔管,包括股静脉-颈内静脉途径、股静脉-股静脉途径,首选右股静脉和右颈内静脉。颈内静脉置管不宜超过4周,股静脉置管则应控制在2周以内。贵要静脉是留置PICC的首选部位。
2. 导管材质与类型:建议选用聚氨酯或硅橡胶材质导管,长期留置选用硅橡胶材质。推荐留置带抗菌涂层(米诺环素/利福平)的CVC,并选择能够满足疾病诊疗需要的管腔数最少的导管。
3. 无菌操作与屏障防护:血管内导管置入时,须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操作者及辅助人员应佩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血管穿刺置入导管前,推荐2%含醇氯己定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4. 超声引导与敷料管理:推荐常规使用超声引导进行中心血管定位和穿刺置管。置管后敷料优选无菌透明敷料,但若患者出汗较多或对透明敷料过敏,才考虑使用无菌纱布。建议无菌纱布敷料每2天更换1次。
5. 导管维护与评估:每日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及时拔除不再需要的导管。建议使用无针接头时,优先选择分隔膜接头。不建议ICU患者定期更换CVC以预防CLABSI,且不建议通过导丝原位更换CVC。
三、抗菌药物选择与导管管理,CLABSI治疗的双重核心
临床疑诊CLABSI时,治疗需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考量:1.若患者合并念珠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且发生脓毒性休克时,考虑经验性覆盖念珠菌治疗。2.应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经验性覆盖革兰阴性杆菌。3.若患者已经发生脓毒性休克时,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考虑覆盖革兰阳性菌。
一旦怀疑或确诊CLABSI,应尽快根据病原学特点和药敏结果选择针对性抗感染治疗(表1),并评估导管保留或拔除的必要性。抗感染疗程需根据病原体种类和感染严重程度个体化制定,革兰氏阴性杆菌治疗疗程通常为7~14天,非复杂念珠菌血症导致的感染治疗疗程则至少为14天。
表1 CLABSI病原体与抗菌药物选择
在导管处理方面,若无保留必要,应尽早拔除。若患者依赖导管且无替代通路,需综合评估感染控制与治疗需求的平衡,必要时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
四、总结
CLABSI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融合早期诊断、规范操作、合理用药和持续监测等多方面策略。临床实践中应强调以下要点:
早期诊断,强调规范血培养方法,确保快速准确识别感染源;及时拔管,在确诊后迅速移除可能导致感染的导管,减少感染扩散风险;精准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结果,选择最有效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标准化操作,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所有操作的一致性和安全性;持续监测,实施长期监控机制,以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并及时调整。通过标准化操作、教育培训和多学科协作,有望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医疗资源。
来源:健康体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