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以陇西为中心建立的通远军,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军政建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21:16 1

摘要:通远军的设立与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北宋一改太宗以来的被动防御战略,转向积极开边复土。熙宁五年(1072年),北宋政府以秦州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为基础升置通远军。这一决策与王韶的《平戎策》提出的"先复河湟,

宋代通远军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军政建置,其兴废演变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政策的转变,以及宋、金、元在西北地区的博弈。

通远军的设立与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北宋一改太宗以来的被动防御战略,转向积极开边复土。熙宁五年(1072年),北宋政府以秦州古渭寨(今甘肃陇西县)为基础升置通远军。这一决策与王韶的《平戎策》提出的"先复河湟,以攻取西夏"的战略思想高度契合,标志着北宋对西夏政策从保守防御向积极进取的重要转折。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北宋,印面5.5×5.3厘米,通高4.9厘米。印铜铸,柄钮,印文字体出现重叠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宋代地方政区划分为路、州、县三级。军的级别有两种,一与州同级而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而隶属于州,通远军防城属后者。此印即北宋通远军防城管理库藏物资的官署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以秦州古渭寨为通远军。

崇宁三年(1104年):升通远军为巩州。

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复置通远军,正大年间(1224-1231年)改为巩昌府。

元代:太宗七年(1235年)属蒙古帝国,后逐渐失去军事重要性。

通远军的辖境相当广泛,相当于今甘肃省的陇西、武山、漳县、定西、通渭等市县地。这一区域正处于宋、西夏、吐蕃势力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通远军(巩州)下辖以下行政单位:

类型名称备注今所在地陇西县元祐五年(1090年)增置陇西县永宁县崇宁三年(1104年)升永宁寨为县今甘谷县宁远县崇宁三年(1104年)升宁远寨为县今武山县永宁寨甘谷磐安宁远寨武山通渭寨通渭什川熟羊寨陇西首阳盐川寨熙宁六年(1073年)置漳县三岔通西寨陇西通安驿三岔堡陇西榆木岔堡崇宁二年(1103年)废安定熨斗平堡崇宁二年(1103年)废安定者达堡通渭七麻堡通渭本当堡通渭扑麻龙堡通渭

据《宋史》记载,崇宁年间(1102-1106年),巩州(原通远军)有4,878户,11,857口。本地区贡麝香,反映了当地畜牧业和狩猎经济的特点。

通远军作为北宋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塞,其军事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防御西夏:通远军是北宋对抗西夏的前沿阵地,与德顺军协同布防,遏制西夏从陇山隘口南侵。其辖下的盐川寨等堡寨体系压缩了西夏的活动空间,迫使其后退至天都山以北。

堡寨体系:通远军采用了北宋在西北地区典型的"筑城攻寨"战术,通过建立堡寨网络逐步蚕食西夏领土。这些堡寨多具备夯土城墙、壕沟、瓮城等防御工事,可驻军数百至千人。

兵民合一:士兵"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利用周边河谷沃土耕种自给,并招募蕃部弓箭手垦殖,形成军民混合聚落,实现了军事防御与经济自给的结合。

行政管理:通远军作为军政合一的建置,对辖区内的县、寨、堡实行有效管理,并负责户籍登记、赋税征收等事务。

贸易管理:通远军及其下属堡寨(如盐川寨)设有"榷场",作为汉蕃贸易节点,以盐、茶等物资换取蕃部马匹,促进了区域经济整合。

市易司职能:熙宁年间,市易司从秦州迁移到古渭寨(后来的通远军),体现了市易司对秦州地方经济权力从分享到分割的转变,通远军因此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之一。

控扼蕃部:通远军通过授田、贸易等手段招抚吐蕃、羌族部落,将其纳入"蕃兵"体系(如"寨丁"编制),化边民为防御力量。

推进汉化:寨官(知寨)兼掌教化,传播农耕技术,推动少数民族"纳土归明"。如文献记载"诸溪洞相继纳土……有盐米之利,皆欢然听命"。

北宋巩州(通远军)辖境

崇宁三年(1104年),通远军升为巩州,标志着其地位从军事军镇向正规行政区划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北宋西北边疆的稳定与开发成效。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金国攻克该地区,先后予刘齐管辖,后于金熙宗天会十五年(1137年)归金。皇统二年(1142年),金复置通远军为通远军节度使,属于熙秦路。至金代,盐川寨已被降级为"镇",军事功能弱化,转为行政聚落。

蒙元统一后,由于边境北移,通远军(巩昌府)失去战略价值,原通远军辖地被并入陇西县,城寨设施逐渐废弃。至宁元年(1213年),该地区一度被西夏占据。正大六年(1229年)改为巩昌府,元太宗七年(1235年)属蒙古帝国。

通远军的设立与发展具有多重历史意义:

战略转折标志:通远军的设立标志着北宋对西夏政策从保守到积极的转折,体现了"开边拓土"的战略思想。

边疆治理模式:通远军代表了宋代以"寨制"实现"以点控面"的边疆治理智慧,通过军事据点网络实现领土扩张、民族融合与经济渗透。

民族融合平台:通远军通过经济、文化和军事手段,促进了汉族与吐蕃、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为西北地区的民族交流提供了历史范例。

政区演变典型:通远军从军事建置向行政建置的转变(军→州→府),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边疆地区政区演变的典型路径。

通远军作为宋代西北边疆的重要军政建置,其管辖范围以今甘肃陇西为中心,覆盖周边多个县市,具有军事防御、行政管理、经济贸易和民族融合等多重职能。从熙宁五年(1072年)设置到崇宁三年(1104年)升为巩州,再到金元时期的变迁,通远军的兴衰演变反映了宋、金、元三代在西北地区的经略策略变化。

来源:微美陇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