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后,欧洲错过了电气化,燃油车工业产能和销量同步萎缩,不得不依赖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链。
百年前,电动汽车在欧洲大街上奔跑,成为了汽车出行的时尚潮流代表。
而后化石能源经济崛起,欧洲放弃了电动汽车,选择了与能源经济模式相匹配的燃油车。
百年后,欧洲错过了电气化,燃油车工业产能和销量同步萎缩,不得不依赖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链。
这不禁让人唏嘘,在锂电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欧洲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欧洲重拾发动机技术,以及放弃全面电气化背后不是油车产业回春了。
而是欧洲车企是电气化转型不顺利,需要燃油车业务来减少亏损。
在油转电的大势下,摧毁燃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固态电池技术,还是智驾技术呢?
今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燃油车产业红利源于化石能源经济,以及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红利。
但以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为核心的燃油车的机械性能。
正面临中国车企,以电气化的三电科技为代表新能源锂电产业的冲击。
电机效率可以不断提升,市场上主流电机效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比如比亚迪的电机效率可以达到97%以上,华为的电机效率可以达到98%以上。
而燃油车的发动机,热效率基本在40%左右,实验室的理论热效率可以达到45%。
但现实中,高速驾驶场景下状态下,能保持30%到40%的热效率都算是比较好的了。
遇到交通拥堵等驾驶场景,怠速启动等油耗会增加,热效率可能只有20%左右的水平。
即使欧洲车企重拾内燃机技术,热效率要提升到50%这个临界点,都是难上加难,传统车企的工程师已经躺平了。
再加上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华为技术的加持下,对燃油车的各大垂直消费市场形成了包围圈。
赛力斯、北汽、江淮、奇瑞、上汽等五界的华为系汽车产品,几乎覆盖了传统油车的一二线豪车、普通大众家用车、旅行车,商务车等等多个细分市场。
让传统油车进退两难了,不得不降价,给消费市场让利,同时还要发展混动车型和纯电车型,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
原本电池的安全性是电车的短板,也是油车的相对优势。
但随着电池技术迭代升级,这个短板也将会被解决。
在新能源锂电产业,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可以满足南北方不同出行环境的车主需求。
但液态锂电池却未能完全解决电池耐用性,以及车主对电池自燃的安全顾虑。
而随着近年来丰田、福特、宝马、上汽集团、广汽、奇瑞,比亚迪等多个国家主流车企开始投资和推动固态电池汽车上市。
未来五年固态电池将迎来量产周期,液态锂电池的各种问题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固态电池的耐用性,安全性,续航能力,都远超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至于一直被油车车主诟病的充电补能效率问题,也正在被解决。
举个例子,随着西部地区辐射东部城市的新能源一体化产业链的成型比如光储充一体化产业链。
新能源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场景和体系得到升级完善。
同时传统能源巨头中石化和中石油也配合国内双碳产业转型战略,加油站就地打造充电站,并且大力投资新能源最后一公里相关产业。
这使得国内充电补能基础设施逐步从一二线城市逐步覆盖到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充电变得越来越便捷,还比加油便宜很多。
固态电池让燃油车的优势越来越少,也截断了燃油车的一条退路。
时代的变迁也在改变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以前油车追求的机械性能,一切也都是手动操控,属于汽车产品1.0到2.0版本。
而现在汽车追求的是科技体验感,进入互联网+和数字智能化的3.0到4.0版本,有了智能科技的赋能,就等于有了一个智能管家。
这样可以规避人类司机操作失误,以及反应太慢带来的各种交通事故。
比如视觉盲区的安全隐患,新手司机面对紧急情况,紧张过度,操作不当带来的危险驾驶场景等。
在智驾技术这一变革中,欧洲车企追求的燃油车的机械性能已经失去优势。
一方面传统油车的构造,缺乏稳定可靠的电气化系统,去实现基础的智能化。
另外一方面,电子科技时代,油车的机械制动响应太慢,信息传输和反馈效率低,根本无法支持高算力、大数据、传感器等软硬件的系统协同配合,存在天然的智能化短板。
特斯拉的FSD智驾是纯视觉模式,依托摄像头和端到端的神经网络。
华为的ADS则是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将纯视觉和激光雷达硬件结合。
这两大主流的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同样让燃油车没了退路,并且并固态电池对燃油车的冲击还大。
油车企业要么自主革新,接受时代趋势的演变,通过汽车这个载体,融入数字革命浪潮,完成技术和产业迭代。
要么接受华为和特斯拉的“收编”,借助碳数字智能技术,继续活下去,但会丧失汽车产品的主流地位。
你觉得新能源汽车的哪项技术,对燃油车的冲击大?
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吧!
来源:财商路人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