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诗人张籍有诗曰:“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见于咸丰年间《开县志》);唐朝宰相韦处厚在唐元和年间任开州刺史时也曾留下:“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因肥。”(《盛山十二景》,见
重庆这个地方在唐代
就被誉为“茶乡”,
此地所产的茶叶——
“味绝佳,无杂卉”,
这就是开州的“龙珠茶”。
图源:开州文旅
唐代诗人张籍有诗曰:“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见于咸丰年间《开县志》);唐朝宰相韦处厚在唐元和年间任开州刺史时也曾留下:“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因肥。”(《盛山十二景》,见于乾隆年间《开县志》)的诗句。而这些美妙的诗句无一例外都是在描述开县三绝之一的“龙珠茶”。
图源:开州文旅
“高山出好茶”,我国名茶大多产于高山大川。开州区的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海拔在500—1500米之间的山地占了全县山地的60%,且坡度小于30度。这些高山除了多云雾外,因温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时间短,湿度大,芽叶持嫩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养成好的滋味和嫩度。因此开州(今开州区)是中国茶叶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茶园文化的发祥地,唐代时就被誉为“茶乡”(乾隆年间《开县志》),有着3000多年的茶叶生产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据咸丰年间《开县志》记载:“开县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清嘉庆时《夔州府志》载:“开州城北四里‘茶岭’之茶,味绝佳,无杂卉。”
图源:开州文旅
龙珠茶就是开州茶叶的优秀代表,它的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作为唐皇室贡品,经过历代技艺人的探索、总结,传承至今。
龙珠茶茶树生产地,现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南麓的敦好镇龙珠村龙珠寺一带,海拔800—1200米,土壤红肥、山清水秀,云雾缠绕,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属天然的野生生态环境。手工制作的开州龙珠茶,其颜色、香气、滋味等质量因子明显优于机械制作的。开州龙珠茶,千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
开州龙珠茶的主要原料为新鲜的高山茶叶。经过一次杀青、扇(摊)凉、一次轻揉、二次杀青整形、毛火(二次揉捻)、拣剔(理条)、慢火轻烘、摊冷阴干、包装(成品)等工序制作而成。
图源:开州文旅
开州龙珠茶素有“形美、色绿、香浓、味醇”之品质,属于天然的有机食品,含有无机矿物质元素约27种、蛋白质、氨基酸、茶多酚、可可碱、茶碱、氨茶碱、糖类与脂肪类等多种维生素物质,具有提神醒脑、明目、生津止渴、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降血脂、长寿、抗辐射、防癌等众多保健功效。
2014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开州龙珠茶制作技艺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资料来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来源:重庆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