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人社局: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引擎 带动本地劳动力就地就业促共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9:12 1

摘要:在“抓产业带就业促共富”的实践中,霞浦县人社局紧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以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为核心引擎,通过精准对接、政策激励、服务保障等举措,推动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构建起“企业扩产—就业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彰显人社部门在促进产业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

霞浦县人社局: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引擎 带动本地劳动力就地就业促共富

在“抓产业带就业促共富”的实践中,霞浦县人社局紧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以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为核心引擎,通过精准对接、政策激励、服务保障等举措,推动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构建起“企业扩产—就业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彰显人社部门在促进产业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托举作用。

织密线上线下网络 畅通岗位信息渠道

崇儒乡村民林斌曾务农多年,如今已进厂打工半年多,仍不时感慨:“要不是政府的平台,我还在村里待着!”去年听说邻村有人进厂打工有了稳定收入,他便托人打听介绍却没有下文。今年开春,村委楼LED屏播放招工信息,林斌看了正心动着,乡里干部就带着岗位清单上门讲解。

针对像林斌这样的本地劳动力,面临求职信息闭塞、就业渠道单一,大多“靠熟人介绍”的问题,霞浦县人社局建立“岗位速递”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实现岗位信息精准触达。线下抢抓春节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在汽车站、火车站、商超、城市广场、大型小区出入口等设立“时代一汽公司招聘专区”,组织工作人员现场开展定制岗位推介和就业政策宣传,累计发放传单2.3万份。联动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就业服务站,通过LED屏、移动宣传车滚动循环播放企业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让村民直观了解“家门口就业”的优势。线上通过“霞浦新闻网”公众号、“霞浦就业创业之窗”公众号等渠道,推送招聘信息超15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今年已成功帮助876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精准对接用工需求 深挖本地劳动力潜力

通过走访调查,北壁乡干部拿着岗位清单,带着同是渔民出身后改行进厂的李姐,找到东冲村海上务工人员尧世炜。面对新能源企业的稳定工作机会,他却犯愁:“上班没出海自由,而且我从未上过班,肯定干不了。”李姐宽慰道:“厂里打工,下班后的时间自由支配,不用受风吹日晒还比出海安全,工资不低又交医社保,不用‘看天吃饭’,不愁养老,心和人都不用再漂浮了。面试和上班别担心,我给你讲讲经验……”一番动员,尧世炜彻底打消顾虑,入职后很快上手,如今成了车间熟练工。

为破解渔民、农户等群体“进厂畏难症”,霞浦县人社局围绕技能型岗位需求,打出“精准摸排+职业指导”组合拳,推动本地劳动力实现从“田间地头”“渔船码头”到“现代化车间”的转型。一方面,统筹县、乡、村三级力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劳动力资源大普查”全覆盖,建立包含30万人的“信息档案”。针对企业岗位要求,从档案中筛选出1429名匹配基本条件的劳动力,通过二次筛选、入户荐岗和电话邀约面试,最终促成300余人入职。另一方面,组织乡镇(街道)人社干部进村入户,对求职经验不足的群众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面试培训。通过案例讲解、政策解读等方式,详细说明岗位工资构成、福利待遇以及职业发展路径,帮助求职者算清“经济账”。经过系统指导,本地求职者面试通过率从初期的35%提升至62%,有效打通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心理关卡”。

强化用工服务保障 提升就业对接实效

牙城镇村民郑信峰,在接到求职邀约时,向村干部抱怨道:“车程得1小时,万一白跑一趟更不划算。”隔天,村口的“就业直通车”把他带到了“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速通求职区”内,从登记到HR告知面试通过,只花了十多分钟。他既惊喜又感慨:“原以为找工作得跑好几趟,现在车接车送,面试当场就定了,这效率真是没话说!”

这样的高效对接,正是霞浦县人社局破解偏远地区劳动力“求职跑腿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入职周期长”等痛点的关键举措。为提升偏远乡村群众求职积极性,解决交通不便的阻碍,开通“就业直通车”,安排班车“点对点”接送,既帮助求职群众节省求职成本,又帮助企业提升招聘效率。“春风行动”期间,“就业直通车”共服务求职者300余人次。同时,在“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活动现场,设置专属“速通”面试区,企业HR现场面试、当场敲定录用意向,为群众节省求职时间成本。招聘活动期间,吸引4500余名求职者咨询,为企业输送本地员工近400名。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底气。霞浦县人社局以扎实举措织密就业保障网,在促进共同富裕的答卷上书写出既让群众端稳“饭碗”,又为企业注入活力的“人社方案”;持续深化“产业+就业”融合模式,推动更多重点企业与本地劳动力精准对接,让更多家庭实现兴业、顾家“双丰收”,为县域共富之路筑牢民生基石。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