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江上游虽因流经山区会携带泥沙,但进入长沙平原后,河道变宽、水流放缓,大部分泥沙沉积在城郊河段(如湘阴、望城等地),到了市中心(如橘子洲周边),江水相对清澈,肉眼难见明显泥沙,便有了“水无沙”的民间说法。
这副楹联的故事,藏在长沙、常德两地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里,分别对应两句的核心内涵:
1. 长沙“沙水水无沙”:湘江清浅的地域印记
“沙水”主要指流经长沙的湘江(长沙段也常被 locals 俗称“沙水”)。这句的由来,源于湘江在长沙城区段的水文特点——
湘江上游虽因流经山区会携带泥沙,但进入长沙平原后,河道变宽、水流放缓,大部分泥沙沉积在城郊河段(如湘阴、望城等地),到了市中心(如橘子洲周边),江水相对清澈,肉眼难见明显泥沙,便有了“水无沙”的民间说法。
这不仅是对长沙段湘江水质的直观描述,也暗含了长沙人对母亲河“清浅宜居”的喜爱,成为当地地域特色的生动标签。
2. 常德“德山山有德”:善卷先生的德行传承
“德山”(今常德德山开发区一带)的“德”,源于上古贤士善卷先生的典故,这是常德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
传说在尧、舜时代,善卷是隐居在德山的贤哲,以品德高尚、教化民众闻名。他在山中讲学,传播“仁、义、礼”的理念,当地百姓受其影响,民风淳朴。尧帝听说后,曾专程到德山拜访,想将天下禅让给善卷;善卷却认为自己更适合隐居传道,婉言拒绝,继续留在山中教化世人。
后人为了纪念善卷的“大德”,便将他隐居的山命名为“德山”,“山有德”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山的“德”,实则是善卷先生德行的象征,成为常德“道德文化发源地”的历史见证。
两句楹联对仗工整,一句讲长沙的“自然之清”(水无沙),一句讲常德的“人文之德”(山有德),合起来成了湖南地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经典缩影。
来源:孤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