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内手机圈,命名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系到品牌定位、市场节奏,甚至消费者心理的大战。9月15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亲自官宣:小米新一代旗舰机型将跳过“小米16”,直接启用“小米17”系列,并且明确表示要“直面iPhone”。
在国内手机圈,命名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系到品牌定位、市场节奏,甚至消费者心理的大战。9月15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亲自官宣:小米新一代旗舰机型将跳过“小米16”,直接启用“小米17”系列,并且明确表示要“直面iPhone”。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只是一个“数字变化”,却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更戏剧的是,网络上迅速传出“前Redmi总经理王腾因泄密小米16改名小米17被辞退”的消息,一度让吃瓜群众深信不疑。
不过,经多方核实,这个所谓的“泄密辞退”纯属子虚乌有。王腾的离职,跟小米17命名没有关系,更不是因为“泄密”背锅。
那么,小米为什么要跳过“16”?王腾的传闻为何能被传得有鼻子有眼?这场看似简单的命名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行业博弈和品牌心机?
小米的命名变化绝非心血来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背后至少有三层考虑:
第一层:对标苹果,缩短心理差距。
苹果今年发布的是iPhone 16系列,如果小米继续推出“小米16”,在数字上总会给人一种“落后一代”的错觉。而跳到“小米17”,则在心理暗示上直接超车。 这并不是小米首创,国产厂商中早已有类似操作,例如OPPO曾跳过“Find 6”,直接进入Find 7;vivo也有类似的跨数字命名。
第二层:避开“16”的文化隐喻。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16”并没有特别讨喜的含义,而“17”则代表“青春”“活力”,听上去更积极、更具传播感。品牌在做全球化时,往往也会考虑数字的文化寓意。
第三层:营销话题拉满。
“跳过16”的动作本身,就足以制造一次免费的流量营销。事实证明,这次操作确实让“小米17”在发布前就赚足了话题热度。当下流量稀缺,小米显然懂得用“改名”撬动关注度。
王腾,曾是Redmi总经理,在数码圈拥有很高的人气和粉丝基础。他以敢说、直言不讳著称,经常在微博和网友互动,被称为“小米话痨高管”。
他的离职原本就是热门话题,很多粉丝觉得惋惜。恰好在8月26日,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小米新旗舰将命名“小米17”,于是有人顺理成章地把王腾的离职和“小米17命名”联系在一起,编造出“王腾泄密被炒”的故事。
这种说法为什么能广泛传播?
第一,符合大众的八卦心理。 一个知名高管的离职,总是容易被解读成“背锅”。第二,巧妙地套上了“泄密”的壳子。 在手机圈,保密确实是大事,一旦泄密通常会有严重后果。第三,时间点重叠。 王腾离职、小米17爆料、官方宣布,这几件事先后发生,给了造谣者“拼图”的空间。但从结果来看,这完全是一场“阴谋论式的脑补”。小米方面也明确表示:王腾的离职属于正常职业流动,与小米17命名无关。
卢伟冰这次在官宣时特意强调:小米17系列是“直面iPhone”的产品。
这是相当强硬的表态。过去国产厂商通常会说“对标高端”,但鲜少直接点名苹果。小米这次不绕弯子,直接喊话,就是要告诉市场:我有能力和iPhone掰手腕。
那么,小米17能不能打?
换句话说,小米17并不是盲目硬刚,而是已经具备一定的底气。
不可否认,小米很懂得借势营销。
先是博主提前爆料“命名17”;然后网络上传出“王腾泄密辞退”的谣言,进一步发酵话题;最后卢伟冰官宣,正面回应iPhone。从传播路径来看,这几乎是一次“典型的小米式话题运作”:先放风,再制造争议,最后官方定调,把流量收归己用。
哪怕王腾传闻是虚假的,但它客观上为小米17增加了讨论度。正如网友调侃的:“小米营销,永远比你想得多一层。”
跳过小米16、直面iPhone,不仅仅是一次命名上的游戏,而是小米在高端化路上的一次豪赌。
过去几年,小米一直在高端市场徘徊,销量虽大,但在高端区间始终难以撼动苹果。雷军多次强调,小米要在三年内成为全球第一,但要做到这一点,高端市场是绕不过去的关卡。
小米17,就是小米再一次冲击高端的“排头兵”。
但问题在于:
国产高端机竞争极其激烈,华为Mate系列强势回归,OPPO、vivo也不甘示弱。苹果虽然创新乏力,但品牌壁垒依旧强大。消费者对小米“性价比”的刻板印象,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扭转。因此,小米17能否真正打破“高端魔咒”,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小米16“消失”,小米17登场,这是一次市场策略上的主动选择。它既是为了对标iPhone,也是为了制造话题,更是小米高端化战略的一个注脚。
至于王腾泄密辞退的传闻,不过是舆论场上的一场虚惊。真正的焦点,不是王腾的去留,而是小米能否凭借小米17在高端市场立足。
雷军要的不是一个数字的改变,而是小米品牌认知的跃迁。
而这一跃迁,既需要产品力的扎实,也需要像“小米17”这样的营销大棋。
来源:斌说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