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的西巴村,坐落在群山环抱、江水潺潺的边境地带,是珞巴族“义都部落”的聚居行政村。这里曾因封闭的血缘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濒危的文化传承,一度面临发展困境。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巴村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的西巴村,坐落在群山环抱、江水潺潺的边境地带,是珞巴族“义都部落”的聚居行政村。这里曾因封闭的血缘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濒危的文化传承,一度面临发展困境。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巴村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绘就了一幅边疆稳固、民族团结、生活幸福的雪域江南新画卷。
打破壁垒促融合 多民族共居共荣
西巴村过去是清一色的珞巴族村落,由于近亲不能通婚,人口增长缓慢。为打破血缘壁垒,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通过招婿娶媳,吸收其他民族迁入。如今,村里珞巴族、藏族、汉族、侗族、僜人五个民族的群众和谐共处,通婚成家、共谋发展。
每逢藏历新年、春节、端午节、国庆节以及三八妇女节、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全村各族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庆佳节。农忙时节,大家共收稻谷,亲如一家。2023年6月,西巴村被评为察隅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居),2024年被推荐为林芝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居),成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的典范。
基础设施大改善 生活条件节节高
图为米古乐在西巴村水稻田 摄影:巫姗燕
“以前出门靠溜索,冬天划船,冷得直打哆嗦。”村支部书记米古乐回忆道。过去,西巴村交通闭塞,无电无桥,农业生产靠人力,粮食短缺,许多家庭吃不饱饭。如今,吊桥飞架,公路通村,大小车辆畅通无阻;电力入户,通信覆盖,现代生活触手可及;科技助农,科学种植,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在政策扶持下,西巴村走出了一条多元增收之路,实现“人人有岗、户户有薪”。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或从事小生意,增加收入;留村群众则上山采集天麻、灵芝、木耳、虫草等林下资源,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村民享受草场补贴、生态补贴、边境补贴等多项政策红利。村集体经济也逐步壮大,有扶贫产业铁皮石斛种植产业,还有养猪场。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约1万元,户均年收入达2.8万元。米古乐感慨:“这些变化,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一步步实现的。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我们的工作更有方向,生活越来越好。”
图为珞巴族义都部落民俗展厅 摄影:巫姗燕
文化扶贫兴教育 非遗传承焕新生
作为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义都部落”,珞巴族的文化传承一度面临严峻挑战。老一辈人去世后,生前佩戴的饰品往往随葬,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为抢救濒危文化,几位来自北京的博士专程赴西巴村,系统采集义都语发音、民歌吟唱,并拍摄大量传统服饰、生活用具影像资料。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村里设立了“珞巴族义都部落民俗展厅”,集中展示珞巴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风貌。近年来,当地正积极收集整理义都部落歌谣与服饰编织技艺,申报林芝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过去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米古乐坦言。在驻村工作队推动下,村里从基础抓起,持续开展文化培训。米古乐积极参加培训,有时一天学习12个小时,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我们年年组织培训,从识字到政策宣讲,再到实用技能,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都在提升。”教育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守土固边担使命 巡边护家筑屏障
西巴村地处边境一线,守边固边责任重大。在政府组织下,村民每月至少开展五次巡边活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集体劳动、专题会议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信念深植于每位村民心中。
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融合,从文化濒危到传承振兴,西巴村正以团结、进步、发展的姿态,在祖国西南边陲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在这里,各族群众手挽手、心连心,共同守护着神圣国土,建设着幸福家园,绘就出一幅雪域江南的壮美新画卷。(中国西藏网 记者/巫姗燕 龙真多吉)
来源:中国西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