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昀,这位我们耳熟能详的清代大才子,字晓岚 ,号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他年少时便聪颖好学,有着 “神童” 的美誉,清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后,凭借出众的文采,常伴乾隆帝左右,吟诗作对,风光无限。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乾隆三十三年,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盐
今天读《清代西域诗研究》,是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中的《典制》一律,全诗是:
藁砧不拟赋刀环,岁岁携家出玉关。海燕双柄春梦稳,何人重唱望夫山。
纪昀,这位我们耳熟能详的清代大才子,字晓岚 ,号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他年少时便聪颖好学,有着 “神童” 的美誉,清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后,凭借出众的文采,常伴乾隆帝左右,吟诗作对,风光无限。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乾隆三十三年,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盐务案泄密一事,纪昀被革职逮问,最终充军乌鲁木齐。
在乌鲁木齐的这段时光,成为了纪昀人生中一段独特的经历,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与素材。《乌鲁木齐杂诗》便是他在流放期间创作的大型组诗,共 160 首,且诗注结合,系统、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了当时乌鲁木齐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地域文化交融的重要资料。
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统一新疆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来恢复发展经济,使得乌鲁木齐从沉寂荒凉的游牧草场迅速繁荣起来,成为全疆经济、贸易集散的四大城镇之一。在频繁的商贸往来中,各地文化也随之汇聚、交流与融合,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风俗礼仪、音乐舞蹈等都在这片土地上传播发展。而纪昀,以他敏锐的文人视角,将这些文化交融的景象一一记录在诗中。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乌鲁木齐杂诗》中的《典制》篇,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典制》原诗呈现
《典制》全诗为:“藁砧不拟赋刀环,岁岁携家出玉关。海燕双栖春梦稳,何人重唱望夫山。” 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地理意象中的西域
“玉关” 之外的世界
在《典制》一诗中,“岁岁携家出玉关” 的 “玉关”,即玉门关,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关隘,更是一个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盘城 ,在古代,它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玉门关外的荒凉与遥远,它就像一道界限,隔开了中原的繁华与西域的广袤。
从地理位置上看,玉门关是中原与西域的地理分隔标志。出了玉门关,便进入了广袤的西域大地,这里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与中原截然不同。它又像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中原与西域,促进了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无数的商队、使者、僧人从这里走过,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同时,他们又从西域带回了香料、珠宝、良马以及异域的文化和艺术。纪昀诗中的人们 “岁岁携家出玉关”,正是这种交流融合的生动体现,反映出西域在古代地理认知中既遥远又充满吸引力的特殊位置。
西域的独特风光
诗中虽未直接描绘西域的风光,但从 “岁岁携家出玉关” 一句,我们可以想象出人们踏上这片土地时所见到的景象。与中原地区的青山绿水、阡陌纵横不同,西域展现出的是一种雄浑壮阔的美。这里有广袤无垠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那连绵起伏的沙丘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与伟大;有壮丽巍峨的雪山,如天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雄伟,它们像巨人一样屹立在西域大地,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还有那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牧人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歌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充满了自由和奔放的气息。西域的河流也别具特色,如塔里木河,它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河水奔腾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孕育出了灿烂的绿洲文明。这些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中原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西域大地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纪昀在诗中所传达出的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和赞美之情。
文化内涵的挖掘
家庭与边疆的交融
“岁岁携家出玉关” 描绘出当时人们带着家人,年复一年地穿越玉门关,前往西域的场景。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当时边疆开发过程中,人们对家庭观念的重视和延续。在传统的中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生活的依靠。即使是前往遥远的西域,人们也不愿意割舍家庭,而是选择举家迁移。这种行为不仅是为了在边疆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也是为了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家庭的完整和温暖。
同时,这种携家前往西域的现象,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家人们将中原地区的生活习俗、传统技艺、价值观念等带到了西域,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原地区的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逐渐传播到西域,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在建筑方面,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也对西域的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西域的建筑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原建筑的元素。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
“海燕” 意象的文化隐喻
“海燕双栖春梦稳” 中的 “海燕” 意象,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在中原文化中,海燕常常象征着自由、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它们在海上自由翱翔,不畏风浪,展现出一种勇敢和坚韧的精神。同时,海燕双栖的场景,也寓意着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在这首诗中,纪昀用 “海燕双栖” 来形容人们在西域的生活,暗示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安宁和幸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更深层次来看,“海燕” 意象也可能象征着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海燕原本生活在海洋附近,而西域地区有着广袤的沙漠和草原,看似与海燕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诗中的 “海燕双栖” 却表明,即使是在这样不同的环境中,中原文化依然能够生根发芽,与西域文化和谐共生。这种象征意义,体现了纪昀对文化融合的积极态度和对西域地区发展的美好期望。
诗歌背后的时代与文化交流
纪昀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其中屯垦戍边政策便是重要的一环 。清朝在西域的屯垦规模宏大,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军屯、民屯、回屯、旗屯、犯屯等。军屯由军队进行,他们战时冲锋陷阵,平时则辛勤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为边疆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和物质基础;民屯吸引了大量内地百姓前往西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如铁犁、牛耕等,促进了西域农业的发展;回屯则是组织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进行屯田,充分利用了他们熟悉当地环境和种植技术的优势;旗屯主要是由满族旗人参与,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对旗人的安置;犯屯则是让罪犯在边疆地区进行劳动改造,既充实了边疆的劳动力,又起到了惩罚和教育的作用。
这些屯垦活动遍布天山南北,使得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变得生机勃勃,大片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农作物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在西域的土地上茁壮成长。除了屯垦戍边,清政府还鼓励内地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而西域的马匹、皮毛、香料、玉石等特产也进入了内地市场,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发展,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在文化方面,清政府积极推广中原文化,在西域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批熟悉中原文化的人才。同时,西域的文化也传入内地,如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受到了内地人民的广泛欢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岁岁携家出玉关” 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迁徙行为,更是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体现。人们带着中原的文化、技艺和生活方式来到西域,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
总结与感悟
纪昀的《典制》虽然篇幅短小,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西域地理与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诗中地理意象和文化内涵的解读,我们领略到了西域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这些西域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代西域的记忆,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时代。
在今天,我们应当更加珍视这些西域诗,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让它们所蕴含的西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