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变能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答案是已经不远了。”“什么时候聚变电站发出的电可以进入到千家万户?过去有一个笑话,说聚变能离我们永远有50年,现在这个笑话已经过时了,我们估计应该在20年之内聚变能就会进入千家万户。”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聚变能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答案是已经不远了。”
“什么时候聚变电站发出的电可以进入到千家万户?过去有一个笑话,说聚变能离我们永远有50年,现在这个笑话已经过时了,我们估计应该在20年之内聚变能就会进入千家万户。”
可控核聚变不再是50年了?这是前几天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庆典上,五院院士物理学家张杰教授所说的话。有幸我刚好就在现场。
张杰教授为什么会说“可控核聚变20年之内就要走进千家万户”了呢?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先来说,什么是可控核聚变?核聚变,顾名思义就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比如说最常用的核聚变反应就是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1个氘和1个氚聚变,生成1个氦核+1个中子,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为什么聚变反应会释放大量能量?因为这个反应之后,质量是亏损的。也就是反应前质量多,反应后质量变少。丢失的质量去哪了?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这部分质量将以能量的形式体现出来。
虽然亏损的质量很小,但是注意,乘以的是光速c的平方,所以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理论上几克反应物,就可以产生1万亿焦耳的能量,也就是1太焦耳。这些能量基本上可以满足一个普通家庭30年左右的用电需求,足以见得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有多么多。
有人可能会说,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也很高,而且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还要研究核聚变?
首先,同等质量的聚变原材料能够转换的能量,要比核裂变高。
第二,相较于核裂变,核聚变的原材料主要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大海中含有大量的氘,氚因为半衰期短,在自然界比较少,但是也比较好人工合成。而用于核裂变的原材料铀和钚主要来源于矿产,数量有限,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还是会出现能源危机。但如果是核聚变,保守估计,仅仅是大海当中的氘就能够为全人类提供100亿年量级的能源,完全不用为能源发愁了。
第三,相比较之下核聚变的放射性更少,我们能容易接受。因为氢的前三种同位素,氕也就是氢原子和氘就是重氢,这两个是稳定元素,不存在放射性。而氚虽然具有放射性,不过半衰期只有12年左右,而且聚变的产物主要是氦。氦气是惰性气体,这一点相比较于核裂变来说优势就太大了,像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和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核聚变才叫做清洁能源,因为它真的是太清洁了。
那我们人类实现核聚变了吗?其实已经实现了,那就是氢弹。氢弹产生的破坏性要远远大于原子弹,但氢弹是不可控的核聚变,我们想要的是可以控制的,可以稳定提供电能的装置,这个目前还没实现。
自然界也存在核聚变现象,就是太阳。太阳的核心每天都在不停地进行核聚变,为太阳系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能量。太阳为什么会不停的发生聚变反应呢?因为太阳质量太大了,以至于大量的氢都被挤压在太阳的核心。太阳核心的压强大约是2600亿倍个大气压,温度大概是2000万度,正是这种高温高压的环境才能让核聚变反应得以发生。
高温高压或者说高温高密度,是核聚变反应发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中的两个。另外一个是长得约束时间,也就是要长时间维持在高温高密的环境下。这就是太阳会发生核聚变的原因。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像太阳一样,还可控的核聚变呢?其实无非就是创造一个高温、高压、长约束时间的环境。目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磁约束,另外一种通过激光惯性约束。
磁约束的典型装置叫做托卡马克,最著名的像我国的东方超环,也叫做人造太阳的EAST,在今年也就是2025年1月20日,成功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除此之外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装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目前还没有完全建成,这是包括我国在内很多国家共同参与打造的项目。
而激光约束就是利用高能量的激光束,从四面八方同时照射一个燃料球,在极短的时间内烧蚀燃料球的外层,使其产生一个向内的压力波,这样就会将内部的核聚变燃料压缩到极高的密度和温度,从而引发核聚变反应。
但这种方案并不容易,因为加热和压缩是有些矛盾的,越热的气体分子越活跃,也就越不容易压缩。而且如果激光束真的从四面八方射来,也很不好控制,不利于集中。因此张杰院士很早之前就提出了“双锥对撞点火方案”,这个方案把压缩和加热的过程分开进行。
首先用两个金锥相对摆放,每个锥口都有燃料,分别用高能激光束来照射,使这两堆燃料进行对撞,这个过程主要是压缩,温度相对还是较低的。在对撞的同时再使用快电子束照射进行加热,这样更容易形成发生聚变的条件,也就是高密高温。
另外一个长的约束时间,这其实是所有激光约束方案相对薄弱的地方,用激光的方案约束时间都非常短。因为激光的功率特别大,可以比地球上所有发电站的瞬时功率还要大。那会很快耗光地球上所有的电吗?不会的,因为时间极短,都是脉冲,纳秒量级的,甚至是皮秒量级的。
对于可控核聚变是否成功,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那就是得实现净能量输出,也就是反应产生的能量需要大于输入的能量。也很好理解,要不然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白忙活了。
回到开篇的问题,可控核聚变真的要来了吗?是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在2022年12月5日,首次实现了点火,并且实现了能量的净收益,产出率是154%。
国家点火装置是怎么做到的呢?它们是把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激光的能量,聚焦在了两毫米的靶丸上,才实现了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从这开始,可控核聚变不再是理论上的存在,也终于不再是永远50年了。
我们这边进展如何呢?虽然我们的起步时间比较晚,但得益于双锥对撞点火技术上的优势,还是有望实现赶超,预计在2028年实现净增益的点火,2030年要实现3-5倍的净增益,2031年-3035年要完成工程示范演示,最终在2036年-2045年实现净增益大于100,重复频率大于50Hz的商业化运行。
所以按照这个战略目标来看,可控核聚变真的要来了!而且按照现有的方案,我们的成本比美国还要更低一些。
很多人会说,美国国家电火装置的主要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发电,而是为了核武器,确实存在这样的技术可行性。我们知道,引爆氢弹是需要使用原子弹的,就是在氢弹内部实际上有一个原子弹,通过原子弹的引爆来提供核聚变所需要的高温高压的条件,这就让氢弹很笨重。但如果引爆的过程可以通过激光来完成,那等技术成熟之后就有可能把氢弹做的比较小,这也是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核裂变技术刚实现的时候也是被用来制作原子弹,然后才有了核电站用来稳定的发电,所以技术无罪,还是得看如何使用这项技术,总之我们是热爱和平的。希望可控核聚变可以早点到来!
来源:妈咪说Mommy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