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整合教材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以讲授杜甫诗歌为例,教师可以将《望岳》《春望》《石壕吏》《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这六首诗,按照创作的历史时间顺序梳理串联。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整合教材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以讲授杜甫诗歌为例,教师可以将《望岳》《春望》《石壕吏》《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这六首诗,按照创作的历史时间顺序梳理串联。
杜甫,这位被尊称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其诗作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沉浮。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饱经沧桑的暮年,杜甫的诗风随人生境遇和时代变迁而不断转变。通过《望岳》《春望》《石壕吏》《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江南逢李龟年》这六首诗作,我们仿佛能看到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对家国始终不变的深沉眷恋与忧思。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左右,年轻的杜甫开启了壮游之旅,此时的他满怀壮志,对未来充满憧憬,《望岳》便是这一时期的佳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诗中,泰山的雄伟磅礴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诗人内心蓬勃朝气的映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展现出杜甫勇于攀登、志在巅峰的豪情,彰显着青年杜甫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让人感受到他对未来人生的无限期许。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攻占长安。此时困于城中的杜甫,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满是悲戚,于是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都沦陷,城池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长安城里却杂草丛生。花鸟本是美好的象征,可在这乱世之中,它们却引发了诗人的感伤与恨意。战火纷飞,亲人离散,一封家书变得无比珍贵。此时的杜甫,已从那个豪情满怀的青年,转变为为国家命运和亲人安危忧心忡忡的中年人,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国家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忧虑。
安史之乱仍在持续,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石壕吏》便是这段经历的真实写照。“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诗以白描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官吏的凶狠残暴和百姓的悲惨无奈。老妇一家的遭遇,正是当时无数普通家庭的缩影,杜甫以敏锐的视角和悲悯之心,将这残酷的现实记录下来,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与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同年,杜甫在颠沛流离中与弟弟们分散,生死未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于是有了《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这清冷的秋夜,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通行,孤雁的哀鸣更增添了几分凄凉。诗人望着那一轮明月,心中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由于战争的阻隔,他与弟弟们天各一方,音信全无,生死未卜。“月是故乡明”,这不仅仅是对故乡月色的偏爱,更是对亲人团聚、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将个人的亲情之痛与国家的战乱之苦紧密相连,情真意切,读来令人心酸。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流寓成都,在草堂暂时安顿下来,但生活依旧贫困。一天,秋风怒号,卷走了他茅屋上的茅草,这一生活中的困境,被他写成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的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茅屋被秋风破坏后的惨状以及诗人在雨夜中的艰难处境,让人感受到他生活的窘迫与无奈。然而,杜甫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不幸,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种由个人苦难推己及人、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展现出杜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
时光流转,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已至暮年的杜甫漂泊到江南,在这里与旧相识李龟年重逢。想起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落魄,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的前两句回忆了当年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经常与李龟年见面听歌的美好时光,那时的大唐繁荣昌盛,歌舞升平。而后两句则回到现实,在这风景秀丽的江南,正值落花时节,两人却在历经沧桑后再次相遇。此时的李龟年已流落民间,杜甫也饱经忧患,“落花时节”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象征着大唐盛世的衰落和个人命运的飘零。短短二十八个字,蕴含着无限的感慨和深沉的悲哀,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喟叹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望岳》的意气风发到《江南逢李龟年》的沧桑悲凉,杜甫的这六首诗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串联起他坎坷的一生,也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在这些诗作中,我们看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杜甫以他如椽的巨笔,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诗作,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坚韧。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系统、全面地把握诗歌内容,精准体悟杜甫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深切感受到杜甫诗歌的魅力与时代价值,极大提升诗歌教学的效果。
来源:今世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