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跨界”卖饭,餐厅秒变“大卖场”,双向融合为哪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7:22 2

摘要:2024年7月,北京的物美超市也开出了13元和19.9元两档自助餐,覆盖凉菜、热菜、汤品和水果。

一碗三菜一汤的快餐,12块钱,干净、热乎,还有水果。

你以为这是哪家街边小馆?

不,这是在永辉超市的就餐区。

人挤人排队,像极了公司食堂、大学餐厅,却出现在购物中心的一角。

2024年7月,北京的物美超市也开出了13元和19.9元两档自助餐,覆盖凉菜、热菜、汤品和水果。

顾客既能堂食,也能打包外带,这种模式迅速在打工人、老人、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

红餐产业研究院在2024年公布的调研中指出,传统商超正面临客流减少、复购率下降、顾客停留时长缩短等问题。

电商、社区团购、生鲜到家等服务的崛起,正在削弱线下超市的存在感。

于是,永辉、物美、盒马等品牌开始尝试另辟蹊径,把“吃饭”作为新的流量入口。

热食区的设置延长了顾客在店内的停留时间,也带动了熟食、饮品、即食类商品的联动销售。

这种“卖饭”成为复合型门店的新增长点。

餐厅“超市化”

今年8月,在成都一家名为“阿娃牛火锅超市”的门店开业第一周,就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地”。

原因是它的呈现方式,200多种火锅菜品被独立包装,陈列在开放式冷柜中。

价格标签清晰标注在每一份产品上,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顾客进入后,提篮选菜、扫码结账、自己落座,像逛超市一样完成一顿火锅餐。

类似的还有福建的朱富贵火锅,自2019年在福州开出首店后,迅速扩展到厦门、泉州等地。

门店布局采用超市式通道、开放式冷柜、商品化标签,部分门店日营业额达到40万元。

价格也向零售靠近,大部分菜品在5元至22元之间,会员享受6.8折优惠。

这些餐厅的变化,背后是对高压竞争环境的回应。

餐饮行业从2022年起开始陷入利润压缩、流量转化难、租金压力高的多重困境。

传统的点餐模式在成本控制和效率上不再具备优势,“超市化”提供了更高的坪效、更低的人力成本、更透明的定价体系。

红餐产业研究院在202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餐饮消费驱动力明显不足,仅有31.3%的受访者表示消费金额较2023年增加,26.5%的消费者减少了消费。

消费趋于谨慎,性价比成为决定就餐选择的重要因素。

“价格透明”、“食材新鲜”、“折扣多”成为消费者选择餐厅的前三位标准,这直接推动了超市化餐厅的扩张。

广州番禺的吾国界烤肉店,在今年6月开业。

顾客进入门店后,提篮选肉、扫码结算、自调调料,自助完成整个用餐流程。

店主李国表示,过去同样面积的传统烧烤店需配3-5名烤工,人均月薪超6000元。

转型后,每年可节省21.6万元人工成本。

但李国也指出,节省下来的人工成本,又被补货员、引导员等新岗位部分抵消。

同时,维护冷柜、更新设备、保障食材品质,也带来新的支出。

这类模式不适合所有餐厅,只有在规模、供应链、食材更新频率等多个环节具备稳定能力的品牌,才能实现性价比与体验感之间的平衡。

用餐不仅仅是解决温饱,从2023年到2024年,小红书平台上,“氛围感餐厅”相关内容阅读量达28亿,同比增长212%;“宝藏小店”阅读量23亿,同比增长172%。

这种热度说明餐饮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消费者不仅关注“能不能吃饱”,更关注“值不值得分享”。

餐超融合能否成为长期趋势还需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已经变了。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