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狗血剧:隐藏在美国历史里的文化基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13:03 1

摘要:近日,美利坚“懂王”频秀下限,连要求众人“kiss my ass”的极品粗口都不遮掩。随即开启自己的保留节目--关税,宣布要给全世界小伙伴都来上一轮大棒。美其名曰:解放日!

近日,美利坚“懂王”频秀下限,连要求众人“kiss my ass”的极品粗口都不遮掩。随即开启自己的保留节目--关税,宣布要给全世界小伙伴都来上一轮大棒。美其名曰:解放日!

然而,上述举措并非当代首创,而是伴随美国历史本身的周期性病发症。不仅像老太太的裹脚布那样又臭又长,甚至连爆发时段都非常具有规律性,几乎每隔20-30年就要反复横跳。

1789年的美国版图

刚建国那会儿,联邦政府穷得叮当响,还欠了一屁股独立战争的债。咋办?收税呗!当然,国父汉密尔顿还有点“小目标”:保护一下自家刚出生的工业宝宝,别让英国货冲垮。

此举立即炸锅。虽然北方搞工业的想关税越高越好,南方种棉花卖烟草的想关税越低越好。最后搞了个折中方案,大部分商品收5%,只有个别“亲儿子”行业(钢铁、造船)收50%重税。从那时起,这地域矛盾的小火种就埋下了。顺便说一句,关税当了联邦政府一百多年的主要饭票。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 也是关税祖师爷 汉密尔顿

1812年的战争 让美国民族情绪爆棚

公元1812年,美国跟英国干了一架。这场战争导致民族情绪爆棚,保护本土工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工厂主们天天去国会山搞公关,要求加税。于是,国会在1828年通过一个平均税率接近50%的新玩意儿!

随着北方佬们乐开了,南方的种植园主直接气炸!凭啥让我们买高价货,还可能害我们卖不出棉花?南方人怒斥这是“可憎关税”(Tariff of Abominations),是联邦政府在割南方的肉喂北方!

随即,南卡罗来纳州直接甩出“联邦法令废止权”,甚至威胁要退出联邦单干。当时差点就提前打内战了。最后还是靠着和稀泥,逐步降了税率才勉强摆平。这事儿充分说明,关税这玩意儿,玩不好真能把国家搞分裂。

反对

1828年关税的漫画

镀金时代 无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关税高峰

内战结束后,代表北方的共和党掌权,高关税成为“政治正确”和团结内部的万能胶。他们坚信:高关税=美国牛逼!

公元1890年,未来的总统、当时的众议员威廉·麦金莱(外号“保护主义的拿破仑”),力推通过了《麦金莱关税法》,平均税率又飙到近50%!这次还加了个“互惠”条款,意思是谁敢对美国货不客气,美国就加倍奉还。

镀金时代的讽刺漫画 托拉斯企业向国内外两头捞钱

结果自然是物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没多久,共和党就在中期选举中惨败,麦金莱自己都丢了议员席位。这场关税引发的经济混乱,还被认为是后来1893年经济恐慌的导火索之一。

这轮风波再次证明:保护主义这碗饭,吃多了容易噎死自己。而且,这时候特殊利益集团在关税立法里上下其手、捞好处已经到了不要脸的地步。

镀金时代的讽刺漫画 垄断企业妄图靠高关税维持利润膨胀

20世纪的讽刺漫画 美国农民努力在国际上销售产品

到了20世纪初,联邦政府开始收所得税。随着关税饭票的功能下降,保护主义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农民深感自己的日子不好过,总统胡佛就承诺提高农产品关税帮帮他们。

谁知道口子一开,各路工业大佬像闻着腥味的猫一样扑上来,纷纷要求“雨露均沾”。结果,一个本来想帮农民的法案,变成了波及两万多种商品、平均税率暴涨20%的“关税怪物”。

20世纪的讽刺漫画 垄断者向国会施压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超过1000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警告“使不得啊!”胡佛总统理都没理,大笔一挥签了。

显然,这么做的后果堪称灾难!全世界贸易伙伴纷纷竖起关税壁垒反击,全球贸易额几年内暴跌三分之二!这关税非但没救美国经济,反而把大萧条推向了更深的深渊。“斯穆特-霍利”从此成了“贸易保护主义蠢到家”的代名词。美国后来痛定思痛,搞了个《互惠贸易协定法》,才算开启了几十年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意味着美国走向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战后,美国人早已吃够关税的苦。加上实力爆棚和冷战需要拉拢小弟,直接来个180度大转弯,成了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这段时期,关税好像成了过街老鼠,自由贸易成了“政治正确”。但现在看来,这更像是历史打了个盹儿。

美国关税过山车:专治各种不服(简明对照表)

时代/法案代表人物主要目标 (作死指数)主要影响/遗产 (坑爹程度)1789年关税法汉密尔顿/麦迪逊搞钱 & 保护“宝宝” (★☆☆☆☆)打下基础,埋下分裂种子 (★★☆☆☆)1828年“可憎关税”(克莱/卡尔霍恩)往死里保北方工业 (★★★★☆)差点内战,州权吵翻天 (★★★★☆)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麦金莱往死里保工业 (★★★★☆)民怨沸腾,经济扑街,共和党玩脱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胡佛)往死里保农/工业 (★★★★★)全球贸易战,大萧条雪上加霜 (★★★★★ 经典灾难)1934-约2016年罗斯福-奥巴马假装搞自由化 (GATT/WTO/FTA) (☆☆☆☆☆)全球化加速,为下一次作死埋伏笔 (?)

正反双方 都将彼此视为利益集团的提线木偶

几百年来,支持和反对关税的口水仗就没停过,翻来覆去还是那些陈词滥调。

保护主义的说辞,主打一个简单粗暴、直击G点:

1.保护“小可怜”产业 (Infant Industries): 这是老祖宗汉密尔顿传下来的经典话术——“我家娃还小,你们这些大人别欺负他,等他长大了再跟你们打!” 听着挺有道理?直到今天还有人用这招给某些“战略性”耍赖辩护。

2.国家安全大法 (National Security): “哎呀妈呀,国防、能源、芯片要是让外国人控制了,那还得了?” 这大帽子一扣,好像再蠢的关税都变得神圣起来。尤其是一有点风吹草动,这招最好使。

3.保卫饭碗和工资 (Jobs and Wages): 这招最狠,直接戳中老百姓的痛点。“高关税能挡住外国便宜货,保住咱们工人的饭碗,让我们继续过好日子!” 对那些感觉被全球化“抛弃”的蓝领工人来说,这简直是“天籁之音”。

4.反击“耍流氓” (Countering Unfairness): “他们补贴!他们倾销!他们搞贸易壁垒!我们必须用关税狠狠地怼回去!” 特朗普天天念叨的“互惠”关税,就是打着“公平”的幌子耍流氓。

这些论调为啥“打不死”?因为它们利用了人们最朴素的情感:爱国、怕失业、看不得别人“占便宜”。比起经济学家那些弯弯绕绕的模型,这些口号简单、直接、煽动性强,政治上太好用了!

支持关税的保护主义者 总能煽动底层情绪

经济学家的白眼:自由贸易(理论上)的好处,谁在乎?

主流经济学家们看着这帮搞保护主义的,估计白眼都翻到天上去了。他们苦口婆心地说:

比较优势懂不懂? (Comparative Advantage) 人家李嘉图早就说了,各国干自己擅长的事,然后互相换,大家都能过得更好。搞关税?纯属瞎折腾,浪费资源。

消费者不是人吗? (Consumer Benefits) 自由贸易=东西便宜选择多。关税=变相加税,而且越穷的人负担越重!

没竞争哪来进步? (Efficiency & Innovation) 外国货进来,逼着国内企业上进。关税保护伞下?那是养懒汉、养巨婴!

就不怕挨揍吗? (Retaliation Risk) 你加税,别人也加税,最后大家一起玩完。贸易战里没有赢家!

可惜啊,这些“理性之光”在政治的狂风面前,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反对关税的自由主义 往往伴随着深奥原理

关税问题早已超脱于经济领域

说白了,关税在经济领域的利弊属于次要,真正价值在政治层面

忽悠基本盘 (Mobilizing the Base): “万恶的外国人抢了我们的工作!选我!我用关税揍他们!” 这套嗑对特定选民群体简直是“精准投喂”。特朗普玩这个炉火纯青。

分赃与敲打 (Rewarding Allies, Punishing Foes): 关税可以用来“奖励”自己人(比如立法时搞点利益交换),也可以当成外交上的“大棒”或“胡萝卜”。

演给谁看呢? (Symbolic Politics): 不管实际效果如何,加关税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塑造一个“硬汉”形象,显得特有主权、特牛逼。

所以啊,关税决策往往是政治算计、选举考量和作秀需求的结果,跟什么经济理性半毛钱关系没有。保护主义那些论调之所以“打不死”,就是因为它们太能煽动情绪、太好讲故事了。相比之下,自由贸易的好处(比如物价降了点)太分散、太难让人直接感受到。政客们当然喜欢用前者来拉选票。

一旦关税大棒落地 即便美国的盟友都难逃波及

当然,光骂政客远远不够,咱们得挖挖美国文化里的“病根儿”。为啥这国家对关税就这么“上瘾”呢?

1. “美国必须牛逼”综合症 (Economic Nationalism)

这种想法的核心就是:美国利益至上,全球合作?滚蛋!国际贸易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从汉密尔顿开始就有这苗头了。19世纪共和党更是把保护主义当成“国本”。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就是这玩意的当代“秽土转生”。他天天喊美国被全世界“占便宜”,关税就是夺回“荣光”的武器。这套嗑特别能迎合一种“关税能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幻觉,尽管历史告诉我们这纯属扯淡。

2. 民粹主义的怒火:“我们” VS “他们”

民粹主义最爱干的事,就是把社会分成“纯洁的人民”和“腐败的精英”,然后把所有问题都甩锅给“外人”。有意思的是,美国早期的民粹主义者(比如农民运动领袖)其实是 反对高关税的,觉得那是工业大佬剥削老百姓的工具。

但现在的右翼民粹主义,尤其是特朗普这派,就把保护主义当成了宝贝。他们把自由贸易说成是精英们的阴谋,是害得“被遗忘的”工人失业的元凶。矛头直指全球化精英和“不公平”的外国(尤其某东方大国)。关税,就成了保护“真·美国人”、对抗内外敌人的“神器”。这种把自家问题甩锅给外人的叙事,简单粗暴,特别有煽动力。

3. “老子就是例外”的傲娇病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美国人总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独一无二,牛逼闪闪,不该受一般规矩的约束。这心态反映在贸易上就很拧巴:有时候觉得“我这么优秀,应该用自由贸易改造世界”;有时候又觉得“我太特殊了,凭什么要遵守国际规则?凭什么要便宜你们?”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就是后者的极端体现,对国际组织和多边协议嗤之以鼻。当这种“例外论”和“被迫害妄想症”(总觉得全世界都占我便宜)结合起来,就给单边关税政策找到了“文化借口”——“我特殊,我吃亏,所以我可以不讲武德!”

4. 全球化焦虑症:“外面的世界好可怕!”

全球化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工厂倒闭、贫富差距拉大、文化冲突等等。这就让很多人觉得不爽、不安、被抛弃。关税,在他们看来,就像一剂“速效救心丸”,是抵制全球化冲击、把工作“抢回来”的直接手段。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精准地利用并放大了这种焦虑。对那些在全球化浪潮中感觉自己是“输家”的人来说,关税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虽然是错误的)“解药”。

高关税无疑与民粹政客高度绑定

文化鸡尾酒 + 路径依赖 = 关税死循环

经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美国例外论、全球化焦虑,这四种玩意儿混在一起,就成了一杯烈性的“保护主义鸡尾酒”。特朗普就是个调酒大师,他把“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口号,和攻击精英、攻击中国的民粹叙事结合,利用美国人“被占便宜”的心态,精准戳中全球化焦虑的痛点。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情感冲击力爆表,经济学家的理性分析?靠边站吧!

这种文化和政治的互动,也让美国的关税政策产生了“路径依赖”。一旦保护主义跟国家认同、民粹动员、例外论啥的绑在一块儿,它就成了政客们工具箱里一个随时能拿出来用的“大杀器”。经济一不好,社会一焦虑,政治需要搞点事,保护主义的口号(保就业!保安全!反击不公!)就又被翻出来了。因为这些玩意儿早就种在美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了,比费劲吧啦地解释自由贸易的好处容易多了。历史上的失败案例?那是什么?能吃吗?

如今,把特朗普放到美国关税史和文化背景里看,就更有意思了。

懂王的关税剧本:老调重弹 + “川式”创新

风格: 攻击性MAX,民族主义爆棚(“美国优先”),民粹味儿冲鼻子(反精英反中),把贸易当成街头斗殴。张口闭口“互惠”,但具体啥意思全看他心情。政策理由?今天说是谈判筹码,明天说是保护产业,后天又说是为了国家安全,突出一个随心所欲,反复横跳。

特点: 打击范围贼广(钢铝、中国货、甚至全世界),目标混乱(盟友也照打不误),手段清奇(滥用国家安全条款),而且极度不稳定(今天加税明天暂停,后天又调整,把市场搞得跟坐过山车似的)。这套**“川普‘七伤拳’式关税”**,打起来虎虎生风,但内伤估计也不轻。

有人说他像19世纪的保护主义总统麦金莱。确实有点像:都迷信高关税能带来繁荣,都搞民族主义那套。但时代早就变了!麦金莱那时候美国还在工业化,关税还是财政收入大头。现在呢?全球化供应链都缠成毛线球了,关税的财政意义几乎为零。特朗普拿19世纪的药方治21世纪的病,简直是作大死。这次的关税波及范围之广、税率之高、对全球体系冲击之大、不确定性之强,恐怕连斯穆特-霍利都自愧不如,堪称美国关税史上空前的豪赌,极有可能酿成史上最严重的关税灾难。

世界的反应:盟友傻眼,对手硬刚,市场吓尿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抡圆了打,结果呢?

盟友们 (欧盟、加拿大、日本等): 集体表示“???”、“大哥你认真的吗?”、“我们还是朋友吗?”。纷纷批评这政策“没逻辑”、“太坑爹”。不少国家也开始撸袖子准备反击。就连美国的铁杆小弟,像签了自贸协定的约旦和主动取消对美关税的以色列,都没躲过去。这操作,突出一个“六亲不认”。

中国: 作为主要“火力承受点”,硬扛了高额关税,也毫不客气地反击。顺便还用AI生成了讽刺歌曲视频,幽默回怼。

市场: 全球金融市场吓得哆嗦,衰退的阴影又开始飘荡。

特朗普这通操作,把美国的国际信誉败了个精光,把盟友推开,把对手惹毛,还给全球经济挖了个大坑。连美国自家老百姓都觉得这事儿不靠谱,担心自己的钱包要瘪了。

20世纪初的讽刺漫画 关税造成民众生活压力

别听特朗普吹牛逼,看看正经研究(一堆顶尖机构都研究烂了)都说了啥:

美国老百姓买单: 关税成本几乎100%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了!物价涨涨涨,尤其是穷人更倒霉。算下来,每家每年可能要多花几千刀!

经济增长?负的! 关税拖累GDP,让经济缩水。

就业?别想了! 保护了几个岗位,但毁了更多其他行业的饭碗(比如用进口零件的、搞出口的),总体算下来可能是亏的。

供应链?乱成一锅粥! 企业被迫搬家、换供应商,成本飙升,效率下降。

贸易逆差?没啥变化! 关税根本没减少美国总的贸易逆差。

财政收入?算了吧! 表面上收了点关税,但把经济增长都拖垮了,里外里算可能还是亏的。有些税率高到直接把贸易干没了,还收个屁的税。

高关税对于底层人的压迫 早已被理论和历史证明

简而言之,经济学早就预言了:特朗普这套七伤拳打下来,代价巨大,好处基本没有,纯属坑自己、坑世界的骚操作。

这更加证明,驱动这玩意儿的根本不是经济理性,而是政治算计和文化糟粕。目的就是制造轰动、忽悠粉丝、塑造“硬汉”人设。至于经济后果?那是“必要的代价”,甚至是支持者眼里的“战斗勋章”。

为了配合这场表演,歪曲经济信息也是必备技能。特朗普团队的关税论述,充斥着经济学上的低级错误(比如觉得贸易逆差=吃亏,坚称关税是外国人付),还经常用错误或被故意扭曲的数据(比如那个漏洞百出的“互惠关税”计算公式)。这不是蠢,这是!他们就是要用一套简单、煽情的叙事,把复杂问题甩锅给“外敌”,把专家和反对者打成“卖国贼”,绕开理性辩论,直接操纵选民的情绪和认同,巩固自己的权力。

每一代支持高关税的底层 都会为自己的冲动买单

美国历史上这反复发作的“关税病”,绝不是偶然。它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爱国”外衣、民粹主义的“甩锅”大法、美国例外论的“傲娇”基因,再加上全球化焦虑的“催化剂”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这些玩意儿在美国文化里根深蒂固,让保护主义成了一个特别好用的政治工具。政客们发现,煽动关税情绪比解释自由贸易的好处更能拉选票、更能巩固权力。关税的坏处是分散的、长期的,而它(被吹嘘的)好处是集中的、立竿见影的,这让保护主义在政治上总能占上风。

特朗普现象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这个长期趋势在特定条件下的“集大成者”和“放大器”。他把历史上的保护主义陈词滥调玩出了新花样,尤其是他那套**“七伤拳”式关税**,其规模和破坏力,正将美国和世界推向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极有可能超越斯穆特-霍利,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惨痛的政策失误。

特朗普现象 无疑是美国历史积分的业力

那么,美国能跳出这个关税死循环吗?我看悬!只要那些文化“病根儿”还在,只要政客们还能靠关税捞好处,历史的教训就会继续被当成耳旁风。美国和关税的关系,就像一场明知有毒却戒不掉的“孽缘”。经济理性在旁边小声哔哔:“快跑啊!” 但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魔音在耳边大喊:“再来一轮!”

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这场“关税狂热”啥时候能停,而是它在把美国和世界坑多惨之前,能不能稍微清醒一点?斯穆特-霍利的幽灵,好像还在华盛顿上空狞笑呢。但这一次,它似乎被某些人当成了“成功秘籍”,而不是“避坑指南”......

来源:冷炮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