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爆料,第一反应不是愤怒,是笑——原来花了48块,喝的是“风味鸡汤半固态调味料”兑水,保质期12个月,配料表比化学课本还厚。
“鸡汤”里没鸡,西贝这次把锅砸了。
昨晚刷到爆料,第一反应不是愤怒,是笑——原来花了48块,喝的是“风味鸡汤半固态调味料”兑水,保质期12个月,配料表比化学课本还厚。
谁还记得小时候外婆炖鸡汤,厨房飘满鸡皮焦香,汤面浮着金黄油花?
现在一碗“工业鸡汤”端上桌,服务员还补一句“我们这是标准化口味”,听着像给方便面道歉。
西贝不是第一次翻车。
去年罗永浩吐槽“几乎全是预制”,贾国龙硬气回怼“欢迎来告”,后厨直播、定制菜单一顿操作猛如虎。
结果呢?
鸡汤门一出,前功尽弃。
消费者不是傻子,你拿“复合调料”当鲜炖,就像把速溶咖啡吹成现磨,被戳穿只能认栽。
更扎心的是,西贝的辩解把行业遮羞布撕了个干净——“复合调料不算预制菜”。
这话翻译成人话:只要我不承认,你就抓不到我。
可消费者心里那杆秤早称好了:不是现场熬的,就是预制。
标准可以玩文字游戏,口感骗不了舌头。
有人替预制菜喊冤:出餐快、成本低,连锁餐厅离了它根本活不了。
这话不假,但问题不在“用不用”,而在“说不说”。
隔壁海底捞早把“预制菜公示”贴在菜单角落,虽然字小得像蚂蚁,至少敢亮底牌。
西贝倒好,一边卖“家庭厨房”人设,一边偷偷往汤里撒浓汤粉,翻车活该。
现在监管下场了,总局说要出国家标准,原料、工艺、标识全得写清楚。
挺好,但别高兴太早——标准落地前,餐厅有的是空子钻。
比如把“风味鸡汤”改叫“浓鲜鸡骨汤”,再配行小字“含食品添加剂”,算不算合规?
文字游戏永不过时。
对消费者来说,最实用的招就三句话:
1. 进店先问“这菜现做吗”,服务员犹豫超过3秒,默认预制。
2. 看菜单小字,出现“复配”“风味”“浓缩”等关键词,直接避雷。
3. 真想吃口热乎的,选能看厨房的店,玻璃后厨里要是连口汤锅都没有,转身就走。
西贝的声明说“优化配方”,听着像下次换个香精牌子。
其实预制菜要翻身,技术早不是难题——冷链锁鲜、-35℃急冻、还原度80%以上的鸡汤块,成本比复合调料贵不了几毛。
关键看企业愿不愿意为“真实”掏钱。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预制菜不是原罪,藏着掖着才是。
下次谁再端上“12个月鸡汤”,不如直接贴张条——“本汤由科技与狠活联合出品”,至少让人喝得明白。
来源:欢快橘子l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