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志丨闽南掌故:青礁“三颜”与泉州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1 10:38 1

摘要:宋时,漳州龙溪“青礁颜氏”以文兴族,为当地世家望族。该族在宋元时期先后出了三位尚书(颜师鲁、颜颐仲、颜荣),在宋元明时期共有24人登进士第,声名远播。巧的是,尚书颜师鲁及其子颜彻、其孙颜颐仲都曾在泉州任过职,并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可以说,泉州与这一

宋时,漳州龙溪“青礁颜氏”以文兴族,为当地世家望族。该族在宋元时期先后出了三位尚书(颜师鲁、颜颐仲、颜荣),在宋元明时期共有24人登进士第,声名远播。巧的是,尚书颜师鲁及其子颜彻、其孙颜颐仲都曾在泉州任过职,并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可以说,泉州与这一世家望族渊源颇深。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

颜颐仲曾疏浚泉州东湖

七旬老臣出守泉郡

北宋年间,永春人、漳州教授颜慥卜居于漳州龙溪青礁(今厦门海沧区青礁村)岐山脚下,自号“八遁老翁”,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为“青礁颜氏”的肇基之祖。颜慥字汝实,号朴庵,为北宋恩贡,以德行文章驰名于世,却屡次科举不第。他与名臣蔡襄少为同窗,交情匪浅,故蔡襄曾作《别颜汝实》相赠曰:“四上不登第,漂流二十年。依依去国恨,杯酒春风前。”颜慥经纶满腹,却时运不济,于是诗礼传家,寄望家族后裔能出科第俊彦。他的这一愿望在青礁颜氏传至第五世时,终于达成。当时,五世族裔颜唐白、颜虞白、颜师鲁、颜大勋、颜大猷等科甲联登,声震寰宇。其中,颜师鲁更是在中进士后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吏部尚书。

颜师鲁,字几圣,龙溪青礁人,出生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世居漳州西桥。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即登进士第。入仕后,历番禺县主簿、兴化县主簿、怀安县丞、宁德知县、莆田知县、福清知县、添差威武军签判等职,在地方治理方面,可谓经验丰富。在官场兜兜转转数十年,颜师鲁终于熬出头。据《宋史·卷389·列传》载,淳熙十年(1183),颜师鲁由太府少卿升任国子祭酒,他以身作则,勤勉不懈,“学行素孚规约,率以身先”,成为太学的表率,连宋孝宗都夸赞道:“颜师鲁到学未久,规矩甚肃。”有了皇帝的赞誉,颜师鲁的升迁之路更顺了,不久迁任礼部侍郎,“寻兼吏部”。

淳熙十四年(1187),太上皇宋高宗去世。治丧事宜,多由师鲁裁定。孝宗十分器重他,下旨让他出任吏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可谓“宠眷优隆”。不过,此时的师鲁年近七旬,深感年老体弱的他多次上章告老,并称“愿亲贤积学,以崇圣德,节情制欲,以养清躬”,表明想返乡养老的意愿。孝宗见拗不过他,于是让宰执大臣想出个折中的法子,即令师鲁出知泉州。这样一来可以挽留老臣,让他继续为国效力;二来因泉、漳两地相距不远,师鲁返乡省亲也较方便,不至于寒了老臣之心。就这样,淳熙十六年(1189),胡子花白的七旬老臣颜师鲁就以龙图阁直学士这样的身份,出任泉州太守。

青礁慈济宫

为政专以恤民为心

从朝中重臣回归到地方官,师鲁的心态却始终如一。在泉州,他仍像入仕之初那般,处处以百姓为念。清乾隆《泉州府志》载称,师鲁“始至,即蠲海船诸税,诸商、贾胡尤服其清。为政专以恤民为心。”泉州是个沿海大郡,宋时海外贸易已极其发达,商船往来络绎不绝。当时有不良地方官吏总打着“巡城搜税”的旗号,向商人滥派捐税。师鲁到任后即下令制止,并捉拿这帮“害群之马”。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免除强加于海商的各类船税。海内外商贾闻讯,纷纷赞其清正。随后,师鲁又免除永春非法“预借”的租税,制止土豪劣绅借“经界法”侵占农民土地。一套“组合拳”下来,使得基层的一些墨吏、“蝇贪”噤若寒蝉,再也不敢搜刮老百姓的油脂油膏了。另一方面,师鲁也善于用人。当时,叶文炳(字晦叔)在晋江担任主簿。师鲁了解到此人颇有才干,于是每遇难办之事,就找叶文炳相商解决,“事多咨之决”。这叶文炳果然办事干练,而且廉洁奉公、拒不受贿,亦不受地方权贵左右,他与师鲁同心协力,把地方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师鲁向朝廷举荐叶文炳,促其迁任剑浦令。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师鲁在泉州时,继邓祚、张坚之后(指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又一次修缮了罗城,主要是对城墙墙体进行了加固。绍熙二年(1191),师鲁进焕章阁学士。他筹集资金,修葺泉州孔庙(今泉州府文庙),并着力发展教育,同时改善道路交通,修缮洛阳桥,政绩累累。据明嘉靖《龙溪县志》载,泉州百姓感激师鲁之恩泽,于城中街道买地,为其建祠塑像祀之。道光《晋江县志》载曰:“颜尚书祠:在镇雅坊,祀宋郡守颜师鲁。今废。”

由于身体抱恙缘故,绍熙二年,师鲁再三请退。朝廷于是封之为宝文阁学士,从其请。可没承想,就在师鲁离开泉州之时,州民百姓却对他恋恋不已、百般挽留,甚至还“作去思歌”。皇帝闻讯,又令师鲁再知泉州。可惜的是,师鲁尚未奉旨,即身疾发作病逝,享年75岁。后来,朝廷对他“赠宣奉大夫,谥定肃”。

风景秀美的漳州云洞岩

子孙后代深受熏陶

颜师鲁为官大半生,总能秉持高洁人格,耿直尽言、勤勉为民,受到各地民众的爱戴。绍兴二十一年(1151),颜师鲁为弘扬神医吴夲悬壶济世的精神,奏请皇帝在龙溪青礁为吴夲立宫庙奉祀,此宫即为青礁慈济宫。而今青礁慈济宫不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颜师鲁的才能与操守,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颜师鲁之子颜彻(字介叔,又字子通),从小就展现出与其父相似的风格——“警敏庄重,力学尚志节”。师鲁对颜彻的学识也很惊奇,故而每次写奏章时,都会先与他商讨一番。后来,颜彻以“茂才”之身,被推荐到位于泉州城内的南外睦宗院担任教授。当时的南外睦宗院为赵宋皇族聚居之地,在这里担任教授的可谓卧虎藏龙,之前傅伯成、陈俊卿、王迈等名士,皆在此执过教鞭。颜彻能胜任该职,足见其才华出众。颜师鲁去世后,颜彻丁父忧服阙,即出任西外睦宗院教授,后任永福县令等职,“多历外任,有政声”。嘉泰年间(1201—1204),丞相谢深甫、参政何澹向朝廷举荐35人,颜彻即为其一。可惜,就在马上要获得升迁之时,颜彻却因病去世。官至奉议郎,累赠光禄大夫。

泉州朝天门上古有“二山亭”,现已无存。

颜彻之子颜振仲、颜耆仲、颜颐仲等,多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与教诲,皆能严于律己、奋发图强。特别是颜颐仲(字景正),自幼聪颖,深得祖父颜师鲁的喜爱。颜颐仲长大后,以祖荫补官,初授通仕郎,后历任宁化尉、西安丞知县事、临安府通判、严州太守等职。他体恤民情,善政惠民,口碑极佳。端平年间(1234—1236),朝廷征用正直之士,颜耆仲、颜颐仲兄弟二人一起受到朝廷重用。当时天下称:儒学政事者,必以“二颜”昆仲为首。这说明颜氏兄弟俩已成政、学两界的标杆人物。

端平三年(1236),颜颐仲出任将作监兼知临安府事;嘉熙元年(1237),以直秘阁奉武夷祠,除广西转运判官;嘉熙四年(1240),以直宝谟阁知宁国府;淳祐元年(1241),除浙东提刑;淳祐二年(1242),正式起知泉州。从个人这么频繁的人事调动及职务安排来看,朝廷似乎是有意在锻炼、培养颜颐仲。但不管起因缘何,终究是为泉州送来了一位清正有为的好官。

“天开图画”石匾额

平定米价保护民利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曰:“颜颐仲,龙溪人,师鲁之孙。淳祐二年,以侍郎出知泉州,罢溪籴,减商税,除盗贼,教宗室,开东湖,民甚德之,历官吏部尚书。”

两宋时期,泉州丘陵山地多、耕地少,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从外地购入大米。颜颐仲主政泉州时,每年都有大量的广南米船抵达泉州,百姓们聚集于溪岸边向船户就籴大米。哪知,竟有奸商勾结墨吏,包揽米船,通过一唱一和来抬高米价,坑苦了平头百姓。颜颐仲洞悉实情后,严禁奸商包揽客船大米,任凭民众平价就籴,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另外一方面,颜颐仲又削减不必要的商税,剪除城市周边盗贼,使得泉州治安趋于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泉州古有东湖,据《闽书》载:“郡境诸湖,此为最大。唐贞元中,席相为守,置酒湖上宴游,举秀才欧阳詹为记。湖上复有二公亭,亦詹所记。此时湖面可四十顷云。”清道光《晋江县志》称,在淳祐年间,东湖“岁久浸废,豪民势家窥请为田”,意即有地方豪强意图将东湖据为己有。又云:东湖“茭葑(泛指水草)壅塞,水涸”。颜颐仲得知此事后,取来官衙内保管的旧时公文,对照上面记述的东湖方圆及设施,委托寺僧对该湖进行疏浚。结果,清出来的淤泥达“五万五千余丈”,泥土被堆积成三座山,中间还造了两座桥,又修复了“丰泽陡门”。一时间,令东湖面貌焕然一新。颜颐仲还不放心,又设置了东湖“水利局”,交由僧人管理。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这位颜太守,泉州东湖这一胜景,可能早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了。如今的泉州东湖公园,北望清源山,东眺灵山圣墓,景色秀丽。

今天的九日山西峰上,留有一段摩崖石刻,上书:“太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彝典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重司存也。礼成,饮福,尚羊岩壑,真胜践也。别驾卢同父,左翼权军陈世才,舶幙赵崇盀,邑令尹薛季良从与祠事也。宗正徽猷赵师恕,适拜开国命,弗果至也。时淳祐癸卯孟夏乙丑也。书者同父也。”这是淳祐三年(1243)泉州太守颜颐仲率僚属到九日山举行回舶祈风仪式的纪事石刻。当时,海洋贸易是泉州经济的重要来源。这方纪事石刻也展现了颜太守对于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视。而就在九日山祈风的前一个月,颜颐仲就曾约赵师恕、卢同父、林希逸等人一起巡游紫帽山,置身于这座名山间感受其雄伟与静谧交织的韵味。在今金粟洞寺前,尚存一方他们游山后所留的纪事摩崖石刻。

“尚书阁”石亭

另据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二·古迹志》载,淳祐四年(1244),太守颜颐仲还曾重建朝天门上的“二山亭”。该亭“宋守陈康民建。以对清源、双阳二山,故名。淳祐四年,守颜颐仲重建。后废”。虽然二山亭业已无存,不过借助宋代名人谢履的诗句中还是能略窥其貌:“凭高直接青云势,览胜双瞻碧玉颜。”

宋人刘克庄所撰《宝学颜尚书》神道碑称,颜颐仲出守泉州时还执行“贷租税,平概量,禁和买,养孤老,掩骸骼”等安定社会民生的措施,受到了民众的推崇和欢迎。淳祐四年,颜颐仲改知温州。离开泉州之时,泉民抓着车辕呼号不舍,“攀卧者塞途”。

南宋太守颜颐仲率僚属到九日山举行回舶祈风仪式的纪事石刻

家风传承无形力量

颜颐仲后来又被召回临安,累迁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世称“三部尚书”。后又以宝章阁学士衔,提举玉隆万寿宫。宝祐二年(1254),颜颐仲上章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批准,在古稀之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乡居期间,他多行慈善,平日里率众修桥造路、拓荒垦田,其圃名为“亩忠”。遇上灾害,还参与赈灾,可谓有口皆碑。据文献载,颜颐仲还喜欢漳州云洞岩美景,多次游览这座岩山,并在山上兴建了一座“仙亭岩”。有一次,他游至云洞岩鹤鸣峰巅,见这里奇峰耸立、云岚烟雨,遂召人修建“天开图画亭”,并亲题“天开图画”亭匾。如今,这方“天开图画”石匾被收藏于云洞岩山脚下的龙文区博物馆内。

颜颐仲对其祖父颜师鲁十分崇拜,祖孙俩无论是在为官还是做人上,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譬如,颜师鲁修缮过泉州洛阳桥,颜颐仲也修缮过漳州江东桥(古称通济桥)。颜师鲁积善行德、热爱乡土,生前多次捐银重修漳州唐代古寺三平寺。颜颐仲同样为善最乐,归乡后亦捐出积蓄重修过三平寺,今寺中有“尚书阁”石亭,该阁即是为纪念南宋吏部尚书颜颐仲、明代南京户部尚书潘荣先后重修三平寺而建。颜师鲁注重教育,在多地修缮过学宫,颜颐仲在乡时,也曾倡设“桂庄学田”,资助穷苦学子赶考赴试。颜师鲁在泉州任上曾蠲海舶诸税,颜颐仲亦曾多次请求减免赋税、减轻民众负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甚至,颜师鲁与颜颐仲都是在75岁辞世,这也令世人多有唏嘘。

阅世生人,阅人成世。回望颜师鲁、颜彻、颜颐仲三代人的人生历程,更让人对于良好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为具象化的领悟。在今青礁村的芦塘书院,就有副对联写着:“不雨山尚润,无云水自澄。”大抵也是这个意思。

来源:泉州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