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贞文|滕县师范追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7:31 1

摘要:作者简介:吴贞文,男,1966年7月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1982年9月考入山东省滕县师范学校,1985年6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滕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滕州市作协会员。

滕县师范学校追思

文/ 吴贞文

作者简介:吴贞文,男,1966年7月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1982年9月考入山东省滕县师范学校,1985年6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滕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滕州市作协会员。

校园寻踪话今昔

我们是1985年山东省滕县师范学校82级5班毕业生。今年正值毕业40周年,有人提议回母校看看,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我们一行十余人回到了母校,找寻记忆中的求学经历。

滕县师范学校始建于1958年,1988年随县改市更名为滕州师范学校。2002年因国家政策调整,改制为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进入校园,恍如隔世,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四十年前的踪迹已不复寻觅。

追忆的闸门徐徐开启,思绪的洪流涌泄而出。一处我们最熟悉的位置,曾是记忆犹新的校园景点——微缩景观“小泰山”。它小巧玲珑,典雅精致。虽然局限在直径八米的方圆里,但中华泰山的名胜古迹,如中天门、云步桥、仙人桥、五大夫松、泰山挑夫、瀑布溪流、十八盘、南天门、天街、五岳独尊石、玉带峰、玉皇顶、日观石等景致都一一呈现出来,以小见大,活灵活现,足见塑立者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方寸之间颇具匠心,浓缩之下蕴含精华,彰显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泰山精神。学校老师以此激励我们不惧困难、勇于登攀、砥砺奋进、成才成功,可谓殷殷期盼,用心良苦。

现在,此处景点已经改造,矗立起一座校庆纪念碑——“托起”雕塑,两只巨手托起一部鸿篇大著,上有“科学”标志,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培育科学的匠才。手臂上镶嵌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曾记得,在师范改制高中以前,这里写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出自陶行知1932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时提出的教育宣言,既是陶行知先生教育实践的写照,也成为教师职业精神的象征。其核心意涵包括双重维度:人民教师赤诚奉献之心,教书育人纯粹无私之德。这幅对联凝聚了师魂,凝结着大爱。

微缩景观“小泰山”

美术大师王先仁

微缩景观“小泰山”的作者王先仁先生,196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政史系,字岳石,号无壁斋主。生前是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哲理画院院长、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人民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1980年,他带领一众弟子,利用整个暑假,大汗淋漓地布局营造了学校微缩景观——小泰山。他自称是巍巍泰山上的一块石头,责无旁贷,义无反顾,传播泰山文化,弘扬泰山精神。“笑浪逐我踏云头,望海旭日红亚洲。回首遥闻西风悲,摘星怒砸白宫楼。”王老师的这首《登泰山抒怀》,坦露出憎爱分明的政治立场,彰显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王老师睿智哲思,寓理于物,托物寄情。梅兰竹菊、鸡鱼牛马这些意象一旦进入他的画里,就富含哲理,妙趣横生。他谈吐风趣,幽默诙谐,豪放不羁,乐观旷达。看到一头老牛在犁地,一辆拖拉机在耕地,他脱口而出,牛很感激地说,“能帮助我们的还是铁哥们!”一次,他与副市长共餐,空调打开,凉风徐徐,他意味深长地说,空调这物件如果不知体贴老百姓的冷暖,它就是一种摆设。说者意有所指,听者拍手叫绝。

王老师创作的国画《华夏魂》(又名《华夏颂》),展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突出一山(泰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孔子),大气磅礴,雄浑壮观,被称为国宝级的作品,是继《江山多娇》之后的又一巨制。他富含哲理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海内外广受青睐,是哲理派书画大师。

王老师爱写诗也爱朗诵。他的诗朗诵,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瘦弱的身体常常爆发出气吞山河、雷霆万钧之势。先生虽已作古,作品流芳于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岳石国画《华夏颂》

赤脚学者林校长

林志峰老师,睿智大气,儒雅敦厚。自幼家境清贫,才识过人,几乎是赤着脚读完了北师大,蜚声十里八乡。毕业后,情系桑梓,回到家乡故土,1973年开始在滕县师范任教,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把青春年华、毕生精力献给了师范教育事业。

林老师从物理教师到教导处副主任,1984年破格提拔为校长。十八年的校长任期,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面对家庭变故、职场压力,他坚韧不拔,勇毅前行,把师范学校办成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学校规模从12个班、600多人,扩展到五六十个班、近3000人。从普师、民师两个专业发展到幼师、音乐、美术、体育、文秘、英语、机电、计算机应用等十多个专业,从师范本部、附属学校,再到实践基地,全方位构建起含学前、小学、初中、中专、五年制大专一条龙的系统教育工程,把学校发展壮大推向了巅峰。

林老师是山东省特级教师,曾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师魂”成了他真实的写照。他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捧着一颗心来”的崇高誓言镶嵌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宏伟事业,展现出心系大众、爱生如子的博大情怀。

师范校庆纪念碑

严慈相济班主任

我们的班主任杨位坛老师,当时五十多岁。他身材高大魁梧,头发斑白,衣着朴素但很整洁,慈祥中透着威严,让人肃然起敬,谦和中带着诚恳,深受大家爱戴。早年,他从运河之滨到沂蒙山区支教,需步行一百七十多里,星期天从凌晨四点出发,一路风尘仆仆,晚上八点多钟赶到学校,十分辛苦,可他从未缺过一堂课。

杨老师教我们数学,思路清晰,板书条理,诱思探究,推演缜密,迁移应用,引人入胜。每堂课都布置作业,每次作业都全批全改,经常有同学被叫去面批面改,每次批改后都进行作业讲评,谁出现错误都如数家珍。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落实到底的敬业精神,把我们折服得五体投地。

杨老师还同我们一起出早操、做课间操,午休、晚寝经常巡查。一天深夜,外面下着大雨,大家觉得没人检查了,就放心地拉起呱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正欢,突然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门一打开,只见杨老师一脸严肃,湿漉漉地站在宿舍门口,大家吓得急忙钻进被子里。

杨老师与我们感情很深,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关切地询问:“你们还举办毕业三十年聚会吗?我很想念大家呀!”

滕州师范学校大门

白发大爷新同学

1982年9月20日,是我们入学报到的日子,“热烈欢迎八二级新同学”的红色条幅似温暖的火炬在眼前闪耀。我就像进了大学府一样,无比喜悦,无比兴奋,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里灌满了蜜汁。校园里的一切是那么新鲜,让人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排队办理入学手续的时候,排在我前面的是个年逾半百的“白头发”大爷。负责接待的年轻老师礼貌地称呼:“大爷,你家的学生呢?叫来办手续吧”。“我就是来报到的学生,我是民师班的。”接待的老师表情尴尬,“大爷”原来是学生!我这才仔细地端详起眼前的“白头发”,中等个头,脸庞晒得有些黑红,额头爬上了一道道皱纹,不知是激动还是紧张,汗珠顺着脸颊流淌,胡子拉碴泛着灰白,穿的衣服明显旧了,脚上的一双黑布鞋是崭新的,双手布满了老茧,活脱脱一个农村老头。

“我干了三十多年民办教师,感恩党的政策今年我考上了师范,端上了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他一边擦拭着汗水,一边自豪地自我介绍,还忙着填写各式表格。第二天在出操的队伍里,我再次看到了那个“白头发”,原来大班(民师班)的同学跟我们小班(普师班)一样,没有搞什么特殊,都是一视同仁。后来,我们两个班的体育课时间正巧重合,就能经常看到“白头发”了。

我很惊诧的是,诸如单杠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跳木箱、跳山羊、俯卧撑、长短拳,还有短跑、长跑等难度大的体育项目,“白头发”都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进行着训练,仿佛消弭了年龄界限,回到了青春少年。我们都被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所感染。再后来,我们毕业四年多,我就听说“白头发”已经办了退休手续,回家颐养天年了。还好,有了师范民师班两年的学习经历,怀揣着那本红色证书,他养老不成问题了。

滕州师范军乐队

掀起你的盖头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像那树梢的弯月亮……”学校的琴房里,那台手提式录放机,反复播放着这支优美的曲子,这是马曜芳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

我一边欣赏着歌曲,一边对着老师出神。老师五十岁上下的年纪,中等身材,平头,头发近乎全白了,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此时此刻,微闭着的双眼,微笑着的神情,都流露出他对这支曲子的喜爱和陶醉。他手中的教鞭有节律地挥动着,头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左右地晃着。我想,老师大概是沉浸到曲子的意境里去了吧……

马老师有很深的音乐造诣,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胡笛琴箫,样样拿手。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很多学生格外崇拜他。他的夫人刘希兰老师,是我们的化学老师,也是学校的副校长,曾经也是马老师的学生。我冒昧地猜想,当年,刘老师应该是马老师的头号粉丝,他们俩应该如这首歌唱的那样,有过一段幸福浪漫的爱情故事。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眉……”同学们齐刷刷站起来,音乐欣赏课变成了全班大合唱,动听的歌声飞出教室,划过树梢,飘向远方。

“小芳”同学今何在

“小芳”是我们班的一名女同学,上了一年后,忽然因故失学了,大家都惊诧不已,怅然惋惜。“小芳”同学同大多数农村女孩一样,洋溢着乡土气息,绽放着朴实无华。她举止大方,温婉娴静,穿着合体,气质优雅。乌黑的秀发,扎着整齐的辫子,额前的刘海弯成一道自然的弧线,仿佛一轮迷人的新月。一双汪灵灵的大眼睛,宛如黑葡萄般晶莹透亮,一颦一笑都显着善良与娇柔。苗条的身姿,匀称的身材,宛如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又像春风中挺立的小白杨,风姿绰约,美不胜收。

第二年开学不久,“小芳”同学就受到了开除学籍的处分。同学们都感到震惊和遗憾,听说是陷于恋爱风波、举止过分导致的。一个刚刚走进师范的女孩子,为了追求爱情,挑战纪律规矩的约束,无异于飞蛾扑火,只能留下无言的结局、无奈的叹息。

“小芳”同学的警示作用是巨大的,许多同学引以为戒,警钟长鸣,更加专注于学业,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治学,屏息了躁动,紧闭了芳心,收敛了举止,规范了行为。直到毕业之后,陆续传出班上有几对情侣,大家才恍然大悟。“高,实在是高!”对他们“隐蔽战线”的斐然成就,“暗度陈仓”的巧妙布设,啧啧咂舌,自愧弗如。

德国作家歌德的经典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告诉世人,“钟情与怀春”是自然的人性。处在青春期的中师生,萌发爱意,追逐爱情,也在情理之中。如何化解成长的烦恼,降低成长的代价,及时正确的教育引领也是很有必要的。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1993年这首民谣情歌,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金曲。每当悦耳又忧伤的旋律响起,“小芳”同学的倩影便在眼前晃动。“小芳”同学,你还好吗?别来无恙否?

滕县师范82级5班毕业合影

半夜惊梦闻泣声

丁红卫同学是我的舍友,个头不高,留着分头,两眼机灵有神,不苟言笑,有些腼腆,见了女生会脸红,说话简单明了,做事从不拖泥带水。他的床头常常摆放着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书籍,除中国的四大名著外,还有《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等外国名著。每当同学们高谈阔论、喜笑颜开的时候,他却默不作声,全神贯注地埋没在书堆里,品味着书中优美隽永的语言,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那样专注,那样陶醉,那样痴迷,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后来我发现了他的一本读书笔记,才知道他对文学的虔诚爱好,对中外名著的理解和诠释,我是不能企及的。

一天晚上熄灯后,同宿舍的人都渐渐进入了梦乡。我突然被一阵呜呜的啜泣声吵醒,原来哭的是丁红卫,我赶忙问他怎么啦?他泣不成声的回答:“包法利夫人死了。”咳,原来是他看小说进入了角色,引发了共鸣,才伤心不已地哭泣起来。我不了解小说的情节,也没有好言好词劝慰他,只能等他慢慢平复。

过了几天,我好奇地借阅了《包法利夫人》,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农家女孩爱玛嫁给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她心比天高,不满足平庸的婚姻,向往更奢华浪漫的生活,最终因债务缠身和情感破灭而服毒自杀。爱玛的凄切遭遇,为沉迷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也是法国文学走向现实主义的分水岭。

更为伤感的是丁红卫同学在毕业第九年,因急性胰腺炎英年早逝,一个挚爱文学的青年,一个躬耕杏坛的才俊,赫然作别,匆匆离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令人扼腕痛惜。

归来赋诗怀母校

对亲爱的母校——滕县师范学校,我很敬慕、很感恩、很眷恋、很怀念。她是我的攀越之梯、成长之舟,是我的精神家园。她虽已渐去渐远,但师范的基因刻在骨子里,深厚的情感渗透血脉中。从母校参观回来的当晚,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敬师范·致同学》的小诗,愿时光不老,青春不散,献给我的师范母校、师范同学:

青葱岁月靓容颜,

倏地一别四十年。

纵然音讯渺茫断,

同窗师范情弥坚。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