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哈尔滨,秋阳洒满厂区。在“牢记回信嘱托锻造产业铁军”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活动中,采访团走进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轻”),近距离触摸这家有着73年历史的“国之重器”,感受其从中国铝加工业的摇篮到高端材料领航者的蜕变之路。
潮新闻客户端 东北网
九月的哈尔滨,秋阳洒满厂区。在“牢记回信嘱托锻造产业铁军”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活动中,采访团走进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轻”),近距离触摸这家有着73年历史的“国之重器”,感受其从中国铝加工业的摇篮到高端材料领航者的蜕变之路。
展览馆里的“时光对话”
从“一五”记忆到航天荣耀采访的第一站,是中国铝镁加工工业展览馆。踏入馆内,30分钟的行程被精心划分成“历史溯源”“技术突破”“成果展示”三个篇章,先从会议室里的展品与影像开始,拉开东轻故事的序幕。
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复刻档案,声音带着敬意,“东轻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着‘国防使命’——作为‘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它在侵华日军‘731’细菌工厂的废墟上建起,1952年筹建时的战略定位就是‘满足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所有铝合金材料’,为的是补上铝材料保障的短板。”会议室的大屏幕上,宣传片缓缓播放:1956年11月正式开工生产时的热闹场景,1987至1989年连续三年产量达6万吨、利税突破1亿元的辉煌时刻,还有支援西南铝、西北铝建设时的老照片,“出铝材、出人才、出经验”的使命透过镜头,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热血。
“安全是生产的底线,也是我们传承至今的准则。”在入场安全教育片环节,画面里的操作规范与警示案例,让采访团成员对东轻的严谨有了初印象。而展柜中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工具、奖状,与旁边陈列的航天用铝材料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筚路蓝缕的创业记忆,一边是支撑国家重点工程的当代实力,73年的时光在展览馆里完成了一场“对话”。
生产车间里的“硬核图景”
从炽热锻压到精密轧制走出展览馆,采访团直奔生产一线。中厚板厂的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吊运着厚重的铝板,火花在切割环节偶尔溅起,工人们穿着工装在设备间穿梭,动作娴熟而专注。“这里生产的中厚板,大部分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车间负责人介绍道。
在职工之家,几张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工人技能比武的场景,有团队交流的温馨画面,还有“党员先锋岗”的荣誉标识。“我们不仅要抓生产,更要让职工有归属感。”负责人笑着说,墙上的意见箱和活动计划表,透着企业对职工的关怀,也让人看到“产业铁军”背后的凝聚力。沿着生产线前行,锻压新线的轰鸣声愈发清晰。炽热的铝坯在锻压机下被反复塑形,原本粗糙的原料逐渐变得平整光滑。
“锻压是铝材成型的关键环节,温度、压力、时间都要精准把控。”技术人员指着显示屏上的参数说,如今的锻压设备已实现智能化控制,但老一辈传下来的“看火候、凭手感”的经验,仍在年轻工人中传承。板带厂南线的车间则是另一番景象:精密的轧制设备将铝板压成薄薄的带材,传送带匀速运转,质检员不时用仪器检测厚度与平整度。
“这里生产的板带,有的要用于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有的要出口到欧美、日韩。”负责人拿起一块样品,“你看这表面的光洁度,还有精准的尺寸,都是我们多年技术积累的成果。”
熔铸厂里的“创新密码”
从工作室到产改墙的活力采访的最后一站是熔铸厂,这里不仅有炽热的熔炉,更有东轻创新活力的缩影。在贾春成创新工作室,几张图纸、一台电脑、几样自制工具,构成了创新的“小天地”。“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解决了不少熔铸环节的技术难题,还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工作室成员介绍道,墙上挂着的专利证书和创新成果列表,见证着团队的付出。
工间驿站里,几张休息椅、一个书架、一台饮水机,虽简单却温馨。“工人们在车间里忙碌几个小时后,来这里歇口气、喝口水,能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工作。”工作人员说,小小的驿站,藏着企业对职工的人文关怀。
最引人注目的,是产改工作体系展示墙。“深化改革是东轻走出转型阵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墙上的时间轴清晰记录着东轻的改革步伐:1998年公司制改革,2003年成为东北地区首家移交“三供一业”的国企,2007年并入中铝公司后加速设备升级,2009至2017年投资48.9亿元优化生产线……每一个节点,都是东轻突破困境、勇毅前行的印记。
“从1952年到今天,东轻始终坚守‘军工第一、品种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在展示墙前,东轻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如今的东轻,不仅是国内唯一能生产国产大飞机机翼上下壁板的企业,还为航天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系列,以及C919民机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材料保障,“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这两个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夕阳西下,采访团离开东轻时,厂区的路灯渐次亮起。
回望这座有着73年历史的企业,从展览馆里的岁月沉淀,到生产车间的硬核实力,再到熔铸厂的创新活力,“牢记回信嘱托,锻造产业铁军”的理念,早已融入东轻的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支撑起国家发展的铝镁材料,正从这里出发,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着“中国智造”的新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