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虞教授谦逊地对老者说道:“我姓虞,名长江,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今日有幸与您相识,实乃我的荣幸。恳请您老收我为徒,为我们讲讲关于渤海国的历史典故以及锁’的历史演变,可好?”
此文为连载虚构神话故事,且为本人原创,请勿转用。
俗话说“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虞教授与老者一番简短交流后,便察觉老者对渤海国、乃至东北历史演变知识掌握的极为丰富,这将对于石棺墓的考古工作大有裨益。
虞教授谦逊地对老者说道:“我姓虞,名长江,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今日有幸与您相识,实乃我的荣幸。恳请您老收我为徒,为我们讲讲关于渤海国的历史典故以及锁’的历史演变,可好?”
老者回应道:“拜师就免了,您以后叫我老卢或卢老就行。渤海国的历史我略知一二,关于锁的演变,我也会知无不言。”
虞教授赶忙说道:“卢老,太感谢您了,现在可否给我们普及一下渤海国历史和棺锁的由来?”
卢老缓缓开口道:“说棺锁,就得从渤海国说起。相传,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为繁荣经济、密切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他派出使臣,带着年幼的次子大门艺一同出访大唐,并将大门艺留在大唐充当质子。”
卢老接着说道:“大祚荣死后,其嫡长子大武艺继任渤海国第二任君主。大武艺继位的消息传至长安,唐玄宗李隆基派人传召大门艺,让其回国奔丧,李隆基的主要目的是想用大门艺来牵制大武艺。”
卢继续说道:“大门艺回到渤海国没过几年,渤海国近邻的一个大部落,黑水靺鞨派出使臣前往唐朝,要归顺大唐,李隆基借机将黑水靺鞨纳入进了大唐的版图,并在设置黑水州都督府。大武艺担忧黑水靺鞨与唐朝同谋夹攻渤海国,于是大武艺背叛了唐朝,派大门艺与其舅父任雅发兵攻打黑水靺鞨。大门艺深知唐朝国力强盛,如攻打黑水靺鞨必招灭国之灾,于是坚决反对发动这场战争。大武艺大怒,派人欲将其斩杀。”
卢老继续讲述道:“大门艺得知其兄要杀害自己,连夜抄偏僻小路逃往唐朝。大武艺得知大门艺叛逃,于是罗列了几十条大门艺的罪状,恳请李隆基杀掉大门艺。李隆基识破了大武艺的计谋,便让大门艺离开长安去巡视岭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广东、广西一带。大门艺离开长安后,李隆基让人传告大武艺,告知大门艺已死。几年后,大武艺得知大门艺还活着,又派出杀手,到洛阳一带劫杀大门艺,由于唐朝保护严密,大武艺的暗杀计划未能得逞。几年后,大武艺死了,其子大钦茂继位。大武艺葬在珍陵,应在距离石棺墓两百公里范围内的某处。大钦茂继位后,夜晚经常做噩梦,梦到大武艺身上钉着几根铁钉,血顺着铁钉渗出,沾满了衣襟,还冲着他不停喊着‘痛啊、痛啊、痛啊’。”
卢老接着说道:“大钦茂先后请萨满师和八角寺主持寻求噩梦的破解之法。萨满的大神跳过了,和尚的经也念过了,都未能解除大钦茂的噩梦。无奈之下,大钦茂给大门艺写了一封信,派人带着信到大唐东都洛阳,委托大门艺想想办法。大门艺带着信到白马寺求助。白马寺主持建议,将大武艺棺盖上的棺钉起下来,参照白马寺牌坊上的榫卯结构,改棺钉为榫卯,噩梦可解。年迈的大门艺不畏劳苦,千里迢迢回到渤海国,将白马寺主持的建议告知给了大钦茂。大钦茂拜求叔父大门艺主持重修珍陵。大武艺的墓被打开,棺钉被撬了下来,大门艺记恨大武艺对自己的追杀,便悄悄安排人做了四个狗首榫卯,用榫卯法将棺盖与棺身固定在一起。珍陵复修后,大门艺修书向大钦茂报称,以靺鞨图腾矛隼首为棺锁替代了棺钉。珍陵重修后,大钦茂的噩梦消除了。”
虞教授问道:“原来棺钉是由中原榫卯工艺转化而来,且在重修珍陵时开始使用,那又是如何在渤海国推广开来的呢?”
卢老解释道:“大钦茂噩梦破解后,感到棺锁之法好过棺钉,于是下诏,今后文官武将的墓葬以棺锁替代棺钉,君主以矛隼首为锁,王族以狼首为锁,形成等级制度。然而,由于棺锁制作繁琐,并未得到有效推广,随着渤海国的覆灭,棺锁几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如今世上知晓这种工艺的人少之又少了!”
虞教授一脸好奇地问道:“老师,既然棺锁技艺早就失传了,那这锁究竟要怎么打开呢?”
卢老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我小时候啊,爷爷曾给我讲过一个传说。明天,咱们不妨依据这个传说,试试看能不能打开这棺锁。”
次日上午,虞教授与卢老等人一头扎进了临时工作室。卢老将带来的工具包打开,从中取出一个小布卷,小心翼翼地摊开。布卷的隔层里,整齐插着一排十公分左右长的精钢小工具,它们形态各异,有带钩的、有尖端锋利的、有带刃的,还有带挫纹的。其中,一把汤匙大小的洛阳铲格外醒目。
卢老轻轻拿起那把小洛阳铲,将半弧形的铲头精准地抵在“兔首”与石棺的缝隙处。紧接着,他又从一旁拿起装着白醋的瓶子,往洛阳铲与缝隙接触的地方倒入一点点白醋。白醋缓缓浸润着黏合兔首与棺壁的膏泥。
待膏泥被白醋软化后,卢老拿起一枚“钢针”,小心地抠下软化的一小块膏泥。随后,他再次将洛阳铲抵在“兔首锁”与石棺的缝隙上,继续倒入些许醋精,进一步软化剩余的粘合膏泥,接着又耐心地抠下软化的膏泥。就这样,一个上午悄然过去,“兔首锁”上的膏泥被一点一点地抠了出来。当那根十多公分长的钢针几乎全部插入“兔首锁”与棺壁的缝隙后,卢老拿起医用注射器,抽取了一管白醋,缓缓注入到管壁缝隙中。
过了十多分钟,卢老伸手反复轻轻摇晃凸出石棺的兔首。渐渐地,兔首终于松动了。卢老顺势轻轻一拽,兔首便被拔了下来。
卢老又从工具兜里掏出微型强光电筒,对着拔下“兔首锁”后露出的石洞仔细观察,发现里面还有残留的石头。他扭头喊过自己的孙子,说道:“去,找一根擀饺皮的擀面杖。”孙子很快找来擀面杖,卢老将擀面杖插入石洞,随后拿起木槌,轻轻敲击露在棺壁上的擀面杖。“一下、两下、三下……”,随着敲击,留在石壁外的擀面杖渐渐缩短。突然,一声闷响传来,石洞中的石条被擀面杖成功顶进了石棺中。卢老再次拿起强光灯查看棺壁上的石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石棺锁”已经被成功打开了……。
虞教授目睹这从未听闻过的“浸泡式”软化膏泥的操作过程,不禁惊叹连连。卢老唤过孙子,详细叮嘱他按照刚才的“浸泡式”操作方法,去起拔出余下的3个“兔首锁”。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工作室里。卢老的孙子在不懈努力下,终于又拔掉了第二个“兔首锁”。次日午后,经过卢老孙子的一番专注操作,最后一个“兔首锁”也顺利被拔了出来。
为了确保“开棺”万无一失,虞教授与众人商议后,决定明日再开启石棺……。
当四个“兔首锁”全部被拔出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虞教授对这一天的工作成果倍感欣慰,便与卢老商议,决定第二天上午再开启石棺。
时间来到第二天上午,虞教授和卢老迫不及待地赶到文物所大院。几位学者围着石棺反复端详,激动与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在学者们的见证下,附近建筑工地找来的几个民工齐心协力,从前向后推动石棺的棺盖。随着一阵沉闷的声响,石棺的棺盖缓缓与棺身分离。石棺终于被打开,然而众人惊讶地发现,石棺内并没有骸骨,只有两个牌位并列摆放在棺内。牌位下方平放着漆黑的板状物,还散发着淡淡的松木独有的幽香,板状物上面还依稀可见有凹刻的文字。
虞教授俯身小心翼翼地从石棺内依次捧出两个牌位,转身轻轻放在室内工作台上。随后,几个民工又合力从棺内陆续抬出四块长约1.5米、宽约0.6米的板状物,同样依次摆放好。两位学者拿起荧光棒,照亮石棺内部,确认再无其他物品。学者们又仔细查看棺内,发现棺底雕刻着沟壑纵横的河流、蜿蜒曲折的道路以及广袤的草原,草原上清晰的雕刻着羊群、牛群以及几个栩栩如生的放牧人。石棺内左右两侧的“墙”上,雕刻着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山川,山川之间还偶见几处平缓的山上雕刻有城门、城墙,城墙随着山的起伏而蜿蜒向远处延伸而去。民工们将石棺的棺盖侧立起来,只见棺盖内侧雕刻着日、月、北斗七星以及形态各异的几朵白云。石棺内的雕刻,宛如一幅世外桃源图。
众人接着仔细查看从棺内抬出的四块板状物,通过触摸和闻气味,确认是太白山区特有的含油度极高的红松木板。再看两块牌位,材质是水曲柳木。两块牌位上分别雕刻着“母刘胡氏毓宁之位”“父刘生之位”。见多识广的虞教授和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卢老不禁感到疑惑,这牌位上的刻字与常见的纪念先人牌位的写法截然不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是否能在四块板状物上雕刻的文字中找到呢?
石棺内没有骸骨,只有两块用水曲木制成的牌位,以及四块刻有文字的红松木板,松木板上平放着一块蓝色帕子,帕子上有两个做工精美的“步摇”,棺打开的瞬间,“步摇”在灯的照射下,发出了金色的光芒。
如此惊奇的一幕,再一次激起了众人的探索欲望,若要探寻石棺的秘密,答案恐怕只能在木板上凹刻的文字里探寻了。
从石棺内抬出的木板上,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蝌蚪般大小的文字。然而,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松木板散发着黑黝黝的油光,凹刻文字的颜色也暗沉深邃,与木板的颜色几乎融为一体,一时之间辨认起来极为困难。
这时,一位学者提议,用笔沾白色的涂料,沿着文字的凹槽进行描绘,这样更容易识别这些文字。而一直跟随探寻古墓秘密、熟知东北民俗的卢老,却提出了他的见解。卢老建议,在不损坏木板原始状态和色泽的前提下,可以借鉴石碑碑文拓印法,将木板上的文字拓印下来,虞教授闻言,当即便采纳了卢老的建议。
说做就做,虞教授立刻安排人到文化用品店,采买墨、宣纸和毛刷等拓印所需物品。时间就在这忙碌中悄然流逝。到了下午,几位学者严谨而认真地将每块木板上的文字一一拓印下来,随后把拓印好的宣纸摊放在文物馆的地上。这四块木板,前后两面均刻有文字,总共拓印了八张宣纸。
虞教授等一众学者对拓印下来的文章反复辨认,发现其中两张纸,对应的是四块木板中的一块,记载的是石棺材料的运输、雕刻及石棺墓埋葬的过程。
另外六张宣纸上的文字,也就是三块木板上所记载的,是一段悠悠往事。
来源:清新可乐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