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大魔王——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嗜杀成性,炙烤川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1:30 1

摘要:中国历史长卷中,虽不乏以恐怖统治巩固权力的暴君,但明末张献忠的屠戮行为呈现出独特的病理特征。与那些基于政治算计的系统性暴力不同,这位号称"大西王"的起义领袖,其杀戮行为更似病态冲动的宣泄。史料记载其"面如金纸,虎颔豹睛"的威仪外表下,掩藏着"日不饮血则神思恍惚

中国历史长卷中,虽不乏以恐怖统治巩固权力的暴君,但明末张献忠的屠戮行为呈现出独特的病理特征。与那些基于政治算计的系统性暴力不同,这位号称"大西王"的起义领袖,其杀戮行为更似病态冲动的宣泄。史料记载其"面如金纸,虎颔豹睛"的威仪外表下,掩藏着"日不饮血则神思恍惚"的嗜血本性。

关于张献忠屠蜀的历史争议,实质折射了历史书写的复杂性。《明史》记载其军队以首级计功,累计杀戮竟达"六万万"之数,这显然违背了人口基数常识——明末全国人口尚不足两亿。这种数字的荒诞性不仅解构了文本本身的可靠性,更暗示着历史叙事中意识形态的操弄:封建史官通过数字魔幻化将农民起义妖魔化,而现代某些论述又陷入阶级叙事的偏执,两者都偏离了客观研究的轨道。

《明史》中那些夸张的“数字”记载,来源于明末清初学者毛奇龄的《后鉴录》。实际上,明末四川地区人口约四百万,其中近三百万死于张献忠之手,其余多为清军所杀。后来,清廷将自己屠戮的近百万人算作张献忠的罪行,这才是唯一的“不实诬蔑”。

无论如何,张献忠之乱确实导致蜀地几乎成为无人之地。

崇祯十六年底,原本已在湖南、江西取得重大进展的张献忠,突然放弃两地,转而大举入川。原因很简单:李自成势力过于强大,张献忠自知难以匹敌,于是选择远离,避免两败俱伤。

当时四川境内有一股名为“摇黄十三家”的匪盗势力,他们曾参与“荥阳大会”,是一群毫无政治抱负的地痞流氓,专事烧杀抢掠,给明朝四川官军造成了巨大消耗。张献忠利用这股势力在川内制造混乱,趁机再次入川,穿越下牢关,渡过三峡,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下涪州,直逼重庆。

重庆三面临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而,张献忠在城墙根下埋设炸药,一声巨响后,坚固的石墙轰然倒塌,其军队顺势涌入城内。

张献忠攻入城内后,首先处决了守城的巡抚陈士奇等官员,随后将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洛押解至法场。当时天气晴朗,却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雷声。

瑞王以仁慈著称于宗室,信佛且深得民心。

张献忠大笑着对天喊道:"如果天上再打雷,我就放了瑞王不杀!"结果等待片刻后天空果然寂静无声。

于是张献忠亲自挥刀斩下瑞王首级,并屠戮其家人及重庆官吏共一万多人。

当天下午,山城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白昼如同黑夜。但张献忠毫不畏惧,命士兵开炮向天射击,不久天气便转阴为晴。

此时张献忠的屠杀手段相对克制。他俘获了三万七千名明军,仅砍去他们的一只手臂后全部释放。操场上堆积如山的断臂触目惊心。这些独臂士兵逃出重庆后,成为张献忠恐怖统治的活生生宣传品,沿途各地百姓闻风而逃。

攻克重庆后,张献忠把目标转向成都。成都作为大明二百七十年来的富庶之地,蜀王虽博学多才被称为“蜀秀才”,却因吝啬不肯拿出王府财宝犒赏军队。

经过四天的围攻,张献忠成功攻入成都。蜀王夫妇与当地总兵选择投井自尽。

巡抚刘之勃不幸被俘。由于他也是陕西人,张献忠试图劝降,但遭到刘之勃的大声痛骂。

愤怒之下,张献忠下令将其绑在校场,并以凌迟处死。

临刑前,刘之勃高呼:“宁愿多受一刀之苦,也愿少一个百姓丧命!”

随后,张献忠命令士兵用箭射杀刘之勃,最终将其残忍杀害。

因攻城时遭遇抵抗,张献忠本打算屠城,但在义子孙可望(时任“平东将军”,当时名为张可旺)的苦苦哀求下才改变主意。

孙可望跪地进言道:“大王转战十年,所到之处屠戮殆尽,却始终未能占据一寸土地作为根基。这并非将士们追随您的初衷。如今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夺得成都,应以此为复兴基业之地。若屠尽全城百姓,又如何让将士们继续效忠?若执意如此,请先以您手中宝剑取我性命!”张献忠听后沉思片刻,最终取消了屠城令。

成都失守后,四川大部分州府迅速沦陷,很快落入张献忠之手。当时仅剩遵义(今属贵州)、石柱(由秦良玉部驻守)及黎州尚未被攻占,其余地区皆已脱离明朝控制。

李自成在陕西失败后曾尝试派兵进攻成都,却被张献忠击退。至此,两支农民军不仅未能联手,反而公开决裂。

取得小胜后,张献忠贪得无厌,立即挥师北上攻打李自成占据的汉中府,结果反被“大顺”军击败。然而仅仅几十天后,李自成便放弃西安撤退,导致张献忠的北部防线直接暴露于清军威胁之下。

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国称帝后,做了许多残暴的事情。他迎娶大学士陈演之女为皇后,修建豪华桥梁直达蜀王府,桥上装饰彩灯璀璨。但仅仅十天后,他就杀害了陈皇后及她在成都的所有亲属。

张献忠还举行了科举考试,录取一百三十名进士。然而不久后,他突然下令将所有进士屠杀殆尽。

其中状元张大受年少有为、相貌堂堂。

张献忠起初非常欣赏他,赐予大量财物、房产和美女。但第五天早上,张献忠突然心生疑虑,担心张大受日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立即下令处死张大受,并将其全家及所赐家丁美女全部杀害。

这些事件反映了张献忠性格多疑、残暴无情的本质,他常用“打发”和“收拾”两个词来下达杀人命令,前者指杀本人,后者指灭门。

当时,四川各地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尚未离开,张献忠假意宣布再次举行考试,将这些读书人诱骗至青羊宫,进入者无一幸免,总共杀害了约一万人。士子们携带的笔砚等文具,瞬间堆积成山。而那些随行的女性家属,则被关押进青楼强迫为妓,不久之后,张献忠又下令将她们全部处死。

屠杀完文生后,张献忠又假装开设武科考试。数千名武举聚集在校场,每人分得一匹劣马骑乘。突然间,炮声震天,金鼓齐鸣,士兵们居高临下向武举们射箭,把他们当作猎物逐一射杀。即便有侥幸未死者,也因跌落马下而被践踏成泥。

对于朝臣,张献忠同样残忍无情。有一次上朝时,他突然打了个喷嚏,心情不悦,立刻命士兵将三百多人拖出去斩首。有人劝阻,他却轻蔑一笑:“难道还怕没有人为官吗?”更有甚者,在朝会期间,张献忠会让士兵牵出数十头体型庞大的獒犬进入殿内。只要獒犬嗅到谁,那个人就会立即被拖出去斩首,这种行为被称为“天杀”。

尽管如此残暴,“大西”政权建立后却没有明确的治理制度。数十万大军的衣食全靠抢掠和搜刮,没有任何赋税政策可言。然而,张献忠却懂得铸钱,他命令将从王府和富户那里抢来的精钢以及佛像熔化,铸造成名为“大顺通宝”的钱币。这些钱币色泽鲜艳、光润精致,其品质之高几乎可以与赤金媲美。

值得注意的是,张献忠对两位外国传教士——耶稣会的意大利人利类思和葡萄牙人安文思——却表现得格外优待。这两位传教士向张献忠献上了红铜制作的地球仪和日冕等物品,张献忠对此感到新奇且欣喜,于是下令将二人尊养起来,并时常带在身边以供咨询。

这两位传教士因此得以幸存,并在其日记中记录下了许多关于张献忠残酷杀人的真实客观描述(相比之下,国人的记载往往难以得到广泛信任,而外国人留下的记录则更容易被人接受)。

由于其统治方式极为残暴,川地的郡县民众不堪压迫,纷纷揭竿而起进行反抗。这一系列的反抗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大环境紧密相连。

随着李自成的失败以及南明政权的建立,民众心中对张献忠的仇恨愈发强烈,各地相继爆发了针对“大西”官兵的袭击行动。

面对此等局面,张献忠怒不可遏,随即下达了“除城尽剿”的严酷命令。他派遣军队四处扫荡,无论是偏远的乡村还是深山峡谷,都未能逃脱搜捕的命运。更令人发指的是,杀戮竟成为了晋升的手段,按照杀人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官职的高低。有士兵因一日屠杀数百人而迅速升迁为都督。因此,在张献忠军营覆灭之前,麾下聚集了众多凭借屠戮积累功勋的公侯“大官”。

张献忠军队在杀人时还赋予各种残忍的名目:割断手足被称为“匏奴”,从背部切割则称为“边地”,用枪刺穿背部叫作“雪鳅”,甚至将儿童围于火堆中烤炙称为“贯戏”。

更为骇人听闻的是,士兵们用人尸作为马槽,将麦豆置于血淋淋的腹腔内喂食军马,还掺杂人肝作为所谓的“精饲料”。在这种环境下,军马也变得极其凶残。除了对人类的屠杀外,他们还将牛犬等牲畜搜寻殆尽并加以杀害,声称不给后来者留下任何畜种。

在蜀王府中,张献忠偶然发现端礼门城楼上供奉着一尊奇特的人像——身着公侯品级的服饰,实则是真人皮制成,内部填充金玉。经蜀宫宦者解释才得知,这是明朝开国功臣蓝玉的人皮。当初朱元璋处决蓝玉后,将其人皮剥下在全国巡展,当途经云南进入四川时,因当时的蜀王是蓝玉的女婿,便悄悄将岳父的人皮保留下来秘密供奉。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在建立大西政权后,常以严酷刑罚震慑臣民。他命士卒将人皮剥下,经石灰处理后填充稻草,制成"人皮标本"立于王府前街道两侧,远远望去犹如排列整齐的纸扎人偶。有部下进言此景不祥,张献忠遂改良刑罚,创"半身剥皮"之法:仅剥去受刑者背部皮肤,再将其放逐荒野,严禁救助,任其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在处决犯人时,张献忠定下严规:凌迟之刑必须割满五百刀方能让犯人断气,若刽子手未能完成,则按同法处死。大西军所到之处,尸骸堆积如山,腐臭弥漫。为统计战功,将士们将砍下的手掌堆叠成"手山",蔚为壮观。有缴获的军报显示,某副总兵自称已斩获一千七百余只人手。

张献忠治军极为严苛。每攻占一城,必令军队四面合围,待天明后展开屠杀,务求斩尽杀绝。事后还要仔细搜检,确保无人漏网。若发现某城有逃匿者,负责清剿的将领将面临剥皮酷刑。这种铁血手段,使大西军在执行命令时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西军除屠戮百姓外,更将民居尽数焚毁。未燃尽的残木断椽皆被聚集成堆,付之一炬。面对巍然矗立的石雕殿柱,则以油浸绸缎层层包裹,烈焰焚之,直至柱裂石崩方肯罢休。尤为残忍的是,因屠杀幼童不能记功,这些刽子手便将孩童弃置道旁,或任战马践踏,或将幼小身躯抛向空中,以利刃相迎取乐。其行径之暴虐,令人发指。

张献忠的残暴行径令人发指,无论亲疏皆难逃其害。他天性喜欢宴请朋友,在王府中与陕西同乡豪饮作乐,临别时还会慷慨赠送黄金珠宝。

酒酣耳热之后,那些满心欢喜的陕西友人辞别离去。

然而,张献忠早已安排壮士埋伏于路旁,将他们全部杀害,并夺回所赠财物。随后,士兵们将“友人”的首级洗净装入锦匣送回。

有时张献忠独自饮酒感到无趣,便会大喊一声“唤好友来!”随即,士兵们把冰镇的人头整齐摆放在巨型宴桌上。他本人举杯劝酒,态度热情亲切,仿佛面对活人一般,还将这种场面称为“聚首欢宴”。他还特别嗜好砍下妇女的小脚,堆砌在花园中形成“小脚峰”。

某日,他与爱妾对饮赏景,仰望眼前的小脚堆,遗憾地说:“只差一只足尖,若加上会更加美观。”爱妾略带醉意,伸出自己精致的三寸金莲,笑着问:“我的脚如何?”

张献忠接过细看后称赞“很好”,随即一刀割下她的脚抛到小脚堆上。爱妾痛苦哀嚎倒地,他又补上一刀,斩下了她美丽的头颅。他的数十名爱妾,最终都难逃被残忍杀害的命运,死状极为凄惨。

张献忠,这位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其行为常常超越常人理解。尽管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但他却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幼子。某夜,他突然发怒,将年仅数岁的孩子残忍杀害。

然而,到了次日清晨,当他看到孩子的尸体躺在席间时,又迁怒于身边的侍从,认为他们未能及时劝阻,于是下令屠杀了数百人。

张献忠的性格特点被形容为“醉柔而醒暴”。饮酒之后,他反而常常表现出宽容的一面,饶恕他人;但一旦清醒,他的残暴本性就会显露无遗,必须见到鲜血才能满足。

1645年秋,张献忠在撤离成都之前,实施了大规模屠杀。当时,成都城内数十万居民被驱赶到南门外,当他们看到张献忠骑马而来时,纷纷跪地求饶,自称是良民顺民。

然而,张献忠却陷入疯狂状态,策马冲入人群,挥刀砍杀,口中不断喊着:“杀!杀!杀!”士兵们也跟着用刀剑、长矛肆意屠戮,血流成河,场面极为惨烈。

临行前,张献忠还下令各营清点所掠夺的财物,并要求杀死所有被掳掠的妇女。由于抢掠的金银珠宝数量过于庞大,无法全部带走,他命令数千人挖掘锦江河道,改变水流方向,在河床底部开凿洞穴,铺设青石,将价值连城的财宝埋藏其中,据说总数高达数千万两。为了保守秘密,他随后将参与埋藏财宝的所有工匠全部屠杀,并让河水重新回流,覆盖住这些财宝,这一宝藏被称为“锢金”。

张献忠在顺庆时做出了一系列残忍的举动。他突然命令屠杀军队中的十多万四川籍士兵,只有都督刘世忠的一支部队提前得知消息逃脱。刘世忠随后逃往川北并投降了清军。

在屠戮川籍士兵后,张献忠认为携带家眷的士兵是累赘,于是以挑选水军为借口,命令所有士兵及其家属从他面前经过接受检查。只要他喊一声“你!”,被挑中的人就会立即被集中起来。如果父母被选中,子女不能回头;若妻子被选中,丈夫也不能回头。

最终,近四万人被挑出,关进一座木制围城中。张献忠先用大炮轰击,杀死大部分,然后派兵砍杀剩余的人,对于仍然存活的几千人,则将他们驱赶到江中淹死。这种自残军队的行为可以说是张献忠的“创举”。

几轮屠杀之后,张献忠派人统计人数,回报说还有六七万人。张献忠对此非常愤怒,声称自己只需要三千精兵就能横行天下。于是他严令手下将领继续屠杀。“每天负责带人头的军官必须报告处死十多人的情况,先从关系疏远的人开始,最后涉及到亲近之人,人们无法自保,也无计可施。”(《蜀警录》)

当部队到达西充时,大西军中的降兵、被掳掠的平民以及新招募的士兵几乎被屠杀殆尽,数十万军人和他们的家属都被自己的同伙杀害,只剩下一些老归附的将领和士兵。

除了张献忠外,蜀地的“摇黄十三家”也有类似的暴行。这些“摇黄贼”更加恶劣的是,他们杀人往往只是为了取乐,其残酷程度甚至超过了张献忠。尽管张献忠军纪严酷,他的部下因为害怕而不得不执行命令,但也发生了几个将领因不忍心屠杀百姓而自杀的情况。

张献忠率领数万军队攻占顺庆(今南充)城后,屠杀了十余万当地居民。由于连年征战和屠杀,他的部下人心惶惶,时常有士兵逃亡,有时甚至整营数千人集体离开,但张献忠对此并不十分在意。

一天夜里,张献忠在军营中休息时,一只老鼠钻进了他的被窝,这让他勃然大怒。他手持宝剑在帐篷里四处砍杀,却始终未能捉住那只老鼠。愤怒至极的他下令,次日每个士兵必须交出一只老鼠,否则将以人头抵数。士兵们为了保命,连夜拆房毁屋、熏仓挖洞,最终在天亮前收集了大量老鼠尸体,堆积如山般放在辕门之外。

此时的张献忠已萌生退意,打算放弃四川,返回老家陕西发展。他对义子孙可望等人说道:“朕占据四川两年,百姓始终不肯归附。如果能回到陕西夺得长安,便可雄视中原,成就大业。”

然而,当他抵达顺庆、西充等地后,又命令士兵伐木造船,声称要攻打南京。这一举动或许是为了迷惑敌人,或许是出于疯狂的发泄,又或者是穷途末路下的盲目折腾。无论如何,张献忠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显得极度躁狂,而只有在杀人时,他才能感受到片刻的平静。

张献忠其人,以残忍嗜杀闻名于史册。在明清笔记与各类史料记载中,他常被描绘成一个“天煞星”,仿佛是天生的魔王转世,注定带来灾难。然而,若仔细探究,不过是个狡黠凡人罢了。

特别是在四川的最后岁月里,张献忠深恐部下反叛,常常利用一些心理战术来震慑众人。比如,他会趁着人群聚集时,取出怀中的黑皮小册子,装作阎罗王手中的生死簿,口中喃喃自语:“天教我杀,我敢不杀?”以此营造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氛围,让部下心生畏惧。

然而,在与亲信的私下交谈中,张献忠的真实想法和狭隘胸怀却暴露无遗。有一次,他饮酒后沉默良久,对几个义子说道:“皇帝真是难做!我现在手头有金银数万两、绒货数万挑、驴马百千头。如果实在不行,咱们可以去南京做绒货商人,靠买卖赚钱过日子。

有人听后不解,问道:“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解散士兵,而非要将他们尽数杀害呢?”

张献忠回答道:“我脸上有刀疤,如果不把这些人都杀了,日后难免会有人认出我。”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哑口无言。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张献忠不仅心胸狭窄,而且智谋低下,显然无法长久维持统治。他的这些短视行为,也注定了最终失败的命运。

权力一旦掌握在手中,便容易使人肆意妄为。张献忠因手握众人生死大权,且能够先发制人,所以无人敢劝阻他。然而,正所谓“势随权生,权依势涨”,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自身的毁灭。

1647年初,曾经投降清军的四川将领刘进忠对当地地形极为熟悉,他带领清军在四川境内追击张献忠。当时清军的主帅是豪格,得知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下安营扎寨后,立即派遣鳌拜和准塔两位满族将领为先锋,在刘进忠的引导下,日夜兼程三百里,直奔张献忠的大营。

此时,张献忠麾下仍有近十万大军,却完全未察觉清军已逼近。突然有士兵慌忙来报:“鞑子来了!”

张献忠大怒,一挥手就砍杀了报信的士兵,骂道:“胡言乱语!什么鞑子,不过是摇黄贼罢了。

”不久,又一名哨探前来报告,张献忠再次将其斩杀。他没有穿上盔甲,只手持短刀,带着十几个亲兵亲自出营查看,行至数十米外的太阳溪边。

刘进忠一眼认出张献忠,便指给满将看:“那就是张献忠!”清军中一名神箭手迅速瞄准,一箭射向张献忠,正中其左乳。

张献忠惨叫一声,倒在地上痛苦挣扎,最终毙命。

张献忠的部下见状,纷纷奔回大营高呼:“大王死了!”全军瞬间崩溃。清军乘势进攻,大西军数万人被屠杀,仅军官就被斩首二千三百余人,所有马匹和物资都被清军缴获。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等人率领残余部队逃往重庆、遵义,最终退入云南,后来大多成为南明永历政权名义下的将领。

孙可望最终选择投降清朝,而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却成为南明的忠臣,与清军顽强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历史常常充满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也让后人对这段历史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与猜测。

李定国之所以能够“尽忠报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位在蜀地被纳入军中的文人——金公趾。他经常为李定国讲解《三国演义》,并将孙可望比作董卓、曹操,而把李定国比作诸葛亮。这种比喻深深触动了李定国的忠义之心。他谦逊地表示:“不敢自比诸葛亮,若能像关云长、张翼德或姜维那样一心报国,便已足够!”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历经千辛万苦,直至病逝仍忠于大明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张献忠本人也酷爱听书,他希望通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学习兵法与战略。由此可见,民间文学的力量不可小觑,它不仅塑造了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来源:诗情画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