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三部门开Q3战略会,我抱着笔记本刚坐下来,邻座的小夏戳了戳我:“别写了,用听脑AI吧,我上周刚试过,比你手写快10倍。”我抬头看了眼台上正在讲“全年GMV目标拆解”的张总,手里的笔还停在“战略重点”那行—之前每次开完会,我都要对着录音笔听3遍,把“咱们下周
上周三部门开Q3战略会,我抱着笔记本刚坐下来,邻座的小夏戳了戳我:“别写了,用听脑AI吧,我上周刚试过,比你手写快10倍。”我抬头看了眼台上正在讲“全年GMV目标拆解”的张总,手里的笔还停在“战略重点”那行—之前每次开完会,我都要对着录音笔听3遍,把“咱们下周先搞南区试点”这种口语化内容掰成书面语,再给每个人的发言标名字,最后整理成结构化纪要,没个两小时根本搞不定。
抱着试试的心态,我打开听脑AI的APP,点了“实时录音转文字”。没想到刚点开始,屏幕上就跳出“正在识别发言人”—张总的声音刚落,文字框里立刻出现“张总(CEO):Q3核心目标是将北区市场份额从18%提升至25%,重点发力母婴品类”;接着李姐(运营总监)接过话:“那咱们得先把南区的试点跑通,下周先拉供应商开对接会”,系统自动标上“李姐(运营)”,连语气词都没漏,但没把旁边同事翻资料的声音录进去—后来才知道是双麦克风降噪在起作用,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周围噪音,算法直接过滤掉,怪不得咖啡厅开会都能用。
等会议结束,我刷新了一下页面,“智能会议纪要”已经生成了:原来的口语内容全变成了工整的书面语,“咱们下周先搞”变成“建议下周启动南区试点项目”,还自动分了“战略目标”“执行路径”“待办事项”三个板块,甚至把李姐说的“下周拉供应商对接会”标成了待办,后面跟着“责任人:李姐”。我对着录音核对了一遍,居然连张总提到的“25%市场份额”都没写错—之前用别的工具总把“25%”写成“2.5%”,听脑AI说用了DeepSeek-R1技术,准确率能到95%以上,这次是真见识到了。
更绝的是上周五和福建客户的会。客户陈总一口闽南语,我本来都掏出手机准备录完找懂方言的同事帮忙,结果听脑AI直接弹出“是否切换至闽南语识别”,点了之后,陈总说的“咱们这款茶要走年轻路线,包装得潮一点”立刻转成了文字,我再点“翻译成普通话”,直接变成“建议该茶品瞄准年轻群体,优化包装设计风格”。还有上周和日本合作方的线上会,对方说日文,我开了“多语言互译”,一边听一边转成日文,再同步翻译成中文,连“要在东京举办线下体验店”这种细节都没漏,省得我事后找翻译公司,光这一次就省了500块翻译费。
最让我惊喜的是AI问答功能。昨天整理完市场部的会,我想知道“王经理提到的‘私域流量运营方案’具体包括哪些步骤”,直接在听脑AI里输入问题,它立刻从转写内容里提取出三点:“1. 下周启动社群裂变活动;2. 针对老用户推出专属优惠券;3. 每月做一次直播带货”,比我自己翻半小时纪要快多了。还有一次要写会议总结报告,我直接把纪要发给AI助手,说“帮我生成一份500字的总结,重点突出Q3目标和待办事项”,不到1分钟就出来了初稿,我改了改开头和结尾,直接发给领导,领导回复“总结得很清晰”—要是以前,我得熬1小时才能写出结构通顺的东西。
用了两周,我摸出了几个小技巧:比如提前把常用发言人的名字和职位输进“发言人库”,比如“张总(CEO)”“李姐(运营)”,这样识别的时候更准,不会把“张总”写成“张先生”;比如开线下会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桌子中间,主麦对着发言人,降噪效果更好;还有用APP的时候,开飞行模式也能录—上周在地铁上听行业课,没网,我照样录了2小时,下车连上网立刻同步转写,自动提取了“私域流量转化技巧”“用户分层方法”这些关键词,还标了“老师提到的待办:下周提交案例分析”,省得我自己记在备忘录里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我算彻底离不开听脑AI了:早上听行业视频课,用它转文字做笔记,自动分点;下午开部门会,用它实时转写,会后直接导出结构化纪要;晚上和客户微信语音,用它转成文字存下来,避免漏看重要信息。之前整理2小时的会议纪要要花2小时,现在只要2分钟,效率提升了60倍—上周四我提前1小时下班,就是因为用听脑AI把周会纪要搞定了,回家陪孩子吃了顿热饭。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它的“不折腾”:界面特别简洁,就三个按钮“录音转写”“会议纪要”“AI助手”,不用学就能会;多平台支持也方便,我电脑上用网页版,手机用APP,同步的内容随时能看;动态增益调节也很贴心—上次开会,实习生小吴说话声音小,系统自动调了收音灵敏度,没漏掉他说的“用户调研数据下周提交”。
那天和小夏聊起来,她说之前用别的工具,要么广告多,要么功能复杂,听脑AI是真的“懂职场人”—我们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是“快、准、省”:快到实时转写,准到不会错关键数据,省到不用再熬夜整理笔记。现在我们部门已经全用上了,连平时不爱用工具的王姐都说:“以前我记笔记手都酸,现在开着听脑AI,只管听就行,会后直接拿纪要发群里,太省事儿了。”
有时候我会想,职场里的效率提升,其实就是把“重复劳动”交给工具,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比如以前我得花2小时整理纪要,现在用这2小时能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以前我得反复听录音猜是谁说的,现在能专注于会议内容本身,思考怎么推进项目。听脑AI不是“替代”我,是“解放”我—让我从“文字搬运工”变成“内容思考者”。
昨天看听脑AI的更新日志,说要加“自动生成PPT大纲”的功能,还有更多方言支持,比如粤语、四川话。我已经开始期待了—要是以后能把会议纪要直接转成PPT大纲,那我连做汇报的时间都省了。
说到底,职场里的“效率达人”,不是天生会干活,是会找对工具—就像听脑AI,它没说自己有多厉害,却用“实时转写”“智能纪要”“多语言识别”这些功能,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麻烦。现在我包里再也不用装笔记本和录音笔了,只要带着手机,开着听脑AI,不管是会议、课程还是客户沟通,都能轻松搞定。
哦对了,上周我用听脑AI转了一节行业课的视频,本来要花1小时整理笔记,结果5分钟就出了结构化内容,还自动提取了“私域流量运营的3个技巧”“用户分层的4种方法”,我把笔记发在部门群里,同事们都来找我要链接—你看,好工具从来不用推销,用效果说话就行。
来源:唐xi小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