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那位身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在地铁车厢里,准备解开裤腰之际,他也许丝毫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数字时代,沦为一个被操控的“提线木偶”——不仅被正义的枷锁紧紧束缚,遭受着流量利刃的无情切割。
当那位身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在地铁车厢里,准备解开裤腰之际,他也许丝毫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数字时代,沦为一个被操控的“提线木偶”——不仅被正义的枷锁紧紧束缚,遭受着流量利刃的无情切割。
这起发生在2025年4月8日的猥亵事件,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那充满荒诞意味的画面:受害者刚刚擦干泪水,施暴者便已迅速走向“社会性死亡”,而围观的人群,正热切地为自己的道德高地,筑牢每一块基石。
41岁的姚某在早高峰的1号线车厢,将不明液体喷向一名穿着瑜伽裤的女乘客,而他的这一行为,也撕开了文明的外衣。
当女乘客的哭喊声穿透车厢之时,五名乘客所组成的“人体锁链”,在4分50秒内,完成了抓捕行动,简直可称作《速度与激情》的现实版本呈现。
但比抓捕更为迅捷的,是社交平台上疯传的“社会性处刑”——从家庭住址,到小学毕业照;从开房记录,到祖宗十八代。数字猎巫行动比警方的拘留通知书来得更加凶猛。
当警方通报“行政拘留15日”时,舆论场炸开了锅。
有人翻出2024年杭州地铁色狼公示案例,指出“顶格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已成惯例;更有甚者,将其与2023年北京地铁猥亵案进行对比,当事人因多次违法,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
这种落差,犹如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公众对正义的期盼之中。毕竟在一些执法者看来,地铁车厢里的“喷液体”行为竟然只是如同羽毛般轻微的违法举动。
让人觉得很滑稽的是,这场全体民众都参与的审判,或许恰恰就是施暴者该得到的“处罚”。
在他的工牌照片被贴吧用户改成去世之人的照片时,当他妻子的工作单位被“热心的网友”给曝光出来时,当15年前的一则论坛随意发帖被考古团队给翻找出来时,这个以前毫无顾忌地把别人的尊严踩在脚底下的男人,最终感受到了自己的社会身份被完全剥夺掉的那种感受。
就如同希腊神话里的那耳喀索斯一样,那些过度去窥探别人隐私的人,最后难以逃脱被自己的倒影给吞没的命运。
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2018年,“西安地铁偷拍门”事件中那个被误当成偷拍者的男子,也遭遇了那种如同“数字死刑”般的严酷折磨。最后他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自杀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22年,成都地铁冲突事件里,当事人的开房记录被公开披露,致使他的女儿在学校受到欺负,没办法只好办理了转学手续。
这些事例,就像一声声清脆的警钟,一直在提醒我们:当人们高高举起“正义之剑”的时候,只要稍稍一疏忽,就有可能斩断别人与生活的联系。
要注意那些高声呐喊着,“曝光所有”的键盘侠们,或许正缓缓地逼近法律的界限。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第十条明确地指出,严禁开展,“人肉搜索”这类举动;第十一项更是着重地表明,平台需要建立起健全的防护体系。
2024年茌平的杨某由于对他人施行网络暴力而遭到拘留,东阿的代某也因为泄露他人隐私而被处以罚款。
那些在评论区毫无顾忌地狂欢的,所谓的“正义使者”,随时都有可能变为被审判的对象。他们也许认为自己正在捍卫正义,却未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法律的红线。
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恶行,更是整个社会的防御漏洞。当AI监控能够识别出地铁里的异常肢体动作,却管不住人性的阴暗面;当“一键报警”装置能够在3分钟内出警,却止不住流言的病毒式传播。
我们是否该思考:究竟要用多少个摄像头,才能填平道德的沟壑?又要用怎样的法律重锤,才能震慑窥私的欲望?
在这片嘈杂之中,却依然存在一些令人感动的瞬间,值得我们深深记住。
那位身穿黄色衣服的女子,在全程录制视频进行证据保留的时候;那位红色上衣的学生模样的女孩,按下紧急通话按钮时所展现出的坚决;还有那位骨科医生,抓住嫌疑人手腕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准、狠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散发着人性光芒的碎片,共同构筑起了一股远比网络暴力更加强大的正义之力。
就犹如2023年发生在武汉地铁里的那“六双手”见义勇为的事迹一般,它充分表明,维护文明社会的,从来都不是那些空洞的言语,而是那些毫不犹豫站出来的人们的坚定信念。
当我们在“吃瓜”狂欢之时,或许该想一想那个被钉在耻辱柱之上的中年男子:他既是加害者,亦是在某类层面上的受害者。
这场荒诞的剧作,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在数字“绞肉机”轰鸣的现今,我们既要练就能够识别恶的敏锐目光,更要守住绝不许无辜受伤害的道德底线。
毕竟真正的文明并非看谁把他人踩得更狠,而是看整个社会能否稳稳地托住所有人的尊严。
来源:杨望星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