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31岁)到延安访问。后来在他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详细介绍了包括毛泽东(43岁)和周恩来(38岁)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色政权。当年全世界绝大部分民众都不知道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存在。斯诺第一次发表了毛泽东的照片,人
文︱关品方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31岁)到延安访问。后来在他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详细介绍了包括毛泽东(43岁)和周恩来(38岁)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色政权。当年全世界绝大部分民众都不知道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存在。斯诺第一次发表了毛泽东的照片,人们才知道他是长得怎么样的。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他日内瓦的家中逝世。毛主席知道后,动情地对前来看望他的周总理说,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
6天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当时中国已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乘坐专机空军一号从美国安德鲁斯基地起飞直达中国北京,踏上了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周总理在机场迎接。尼克松特别吩咐,他和夫人先行下机。他走在前面,其他随行人员稍迟才下来。出现在机舱门口的尼克松满面笑容,挥手致意。后来记者们才知道,飞机降落后,尼克松坚持把随行人员和100多名记者全部留在了机舱内。他有意要在历史的画卷中永远留下他和周总理单独握手的镜头。
当天下午,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房会见了尼克松。他在日记中写下初次见到毛主席的印象。“他握住我的手有一分钟之久。他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他的思维像闪电一样敏捷。这次谈话本来料想只会进行10至15分钟,却延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在谈话中,毛主席谈哲学问题。尼克松原本想与毛主席谈台湾地区、越南、朝鲜半岛、日本和苏联等问题,毛主席打断尼克松的话头说:“那些问题我不感兴趣。”他用手指了指身边的周总理说,“那是他的事。”
毛主席这次会见将谈话控制在高屋建瓴的务虚范围,让唇枪舌剑的谈判问题全部留给了周总理。接下来的几天里,周总理和尼克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双方坦陈问题,反复磋商;终于在2月26日凌晨达成了《中美联合公报》的草稿。26日他们前往杭州,27日飞往上海。在上海,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予以公布。至此,中美高级会晤圆满结束。28日,尼克松离沪返美。
1975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在中南海书房拜会毛主席。同年12月31日,毛主席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这对年轻夫妇将尼克松写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笔信面呈。毛主席依旧称呼尼克松为总统先生;他说:“我习惯这样叫他”。朱莉和戴维感触地说:现在美国反对父亲的人很多,还有人强烈要求审判他。毛泽东对此即时表态:“我马上邀请他到中国来访问”。
根据朱莉和戴维的回忆,他们结束与毛主席的会面之后,乘着红旗牌轿车沿着南海奔驰,朱莉问戴维:你对毛主席有什么印象?戴维足足考虑了五分钟没有开口。车转到长安街上,戴维才说出一句话:数里之外,我仍然可以呼吸到他的个性”。
1976年2月21日至29日,尼克松再次访华。当时周总理已逝世(1月8日)。2月23日,毛主席和尼克松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谈话,双方完全沉浸在思想的碰撞中。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选择这段日子再来,是为了纪念4年前的历史性时刻。
顾保孜回忆当年事,写道:毛主席喜欢争论,他和尼克松这个相互敌视了几十年的头号对手同室争论,充满了兴致与激情。毛主席风趣地说,“我们是几十年的隔海老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打不成交,我们应该为冤家干一杯。”他们两人以茶代酒。毛主席又说,“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酒有水,以水代酒干杯。”尼克松愉快地引用了毛主席的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展望未来的中美关系。他对毛主席的敬重与崇拜是发自内心的。今天在美国尼克松图书馆里,竖立着10个和真人一样大小的世界政治人物雕像,是尼克松认为让他最为钦佩的政治家。排在第一位的,是毛泽东雕像。
话说回来,当年中美关系回暖,主要是因为美苏争霸纠结,中苏交恶,加上美国急欲从越南战场撤军;在地缘政治方面,中美双方都需要有所调整。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邓小平随即展开访美(1月28日)之旅。客观地说,当年美国还是以俯视的角度看待中国,并未认为中国足以威胁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从1978至2008的30年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昂首奋进,取得辉煌成就,终于引起美国霸权主义的警惕。2008年,奥巴马作出全球战略调整,表示要重返亚太,暗地里视中国为潜在头号敌人。中美关系从此波澜起伏,继而天翻地覆。从2017年起,特朗普策划启动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人才战、加强对台军售、舆论战和金融战。拜登的4年(2021至2025)萧规曹随,尤其在台湾问题上,对台军售越发嚣张,踩继红线,近乎疯狂。特朗普重掌白宫后变本加厉。美国过去8年来冥顽不灵,霸性不改,针对中国;如今发动关税战,要脱钩断链。中国谆谆善诱,诚心教诲,好言劝导;美国金融军事帝国霸权主义就是听不进去,说到底这是由美帝本质所决定。那就没有办法,唯有拍案而起、直斥其非,硬核面对。
有一首歌曲十分应景,名为“东风吹战鼓擂”。这句诗出自毛主席,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国际间对立阵营冷战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崛起和自信。歌词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美帝国主义必定灭亡。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
197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在1965年填的两阕词。其中之一是“念奴娇。鸟儿问答”。那是政治寓言,通过鲲鹏和雀儿的对话,反映中国和苏联的论战。鲲鹏象征以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展现出博大、高远、无畏的形象,蓬间雀象征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及其追随者,代表渺小、卑怯的势力。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飞翔,描绘了其伟岸形象,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展现雄浑气势。鲲鹏俯瞰尘世,暗示中国在国际局势中的高瞻远瞩。“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反映当时世界的动荡局势,蓬间雀的惊恐逃跑,凸显其胆怯、渺小、肤浅与无知。蓬间雀声称要飞去“仙山琼阁”,暗指其逃避现实的态度。鲲鹏回应:“试看天地翻覆”,表达了对霸权主义的厌恶、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和对世界形势的洞察。
此词(1965年)创作于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加剧的背景下。11年后的1976,国际局势已经彻底改观。中国重返联合国舞台,美国急欲和中国修补关系。中美走近,反映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在外交战线取得的重大成功。当年发表这阙词,意义深远。周总理和赫鲁晓夫及其追随者曾深度交手,他在病榻上反复聆听医务人员为他诵读毛主席这阙词,深有感触,莞尔而笑。
同日还有毛主席另外一阙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发表。证诸今天,同样适用。从1946到2025,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倏忽已79年。“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七十九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79年是从1946年算起。当年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支援国民党军队打内战,甚至妄图分裂中国划长江而治。台湾问题一直未能早日解决,也是因为美帝的横蛮干预。
如今时移势易,特朗普还想孤注一掷,挑起关税战,有MAGA的战略考虑,意欲苟延美军和美元霸权的残喘。笔者今天简单回顾过去,希望可以帮助香港特区的年轻一代比较清楚地认识中美关系战后80年来演变的来龙去脉。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细思之下,不能不认同坚毅不拔的中华民族,不能不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