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戏“新”视界——国家级非遗项目武汉杖头木偶戏延边行公益性展示演出圆满落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5:53 2

摘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2025年9月8日至12日,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汪清县、图们市、延吉市等地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保护补助经费支持项目偶戏‘新’视界——武汉杖头木偶戏延边行”公益性展示演出活

记者马艳,通讯员李子怡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2025年9月8日至12日,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汪清县、图们市、延吉市等地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保护补助经费支持项目偶戏‘新’视界——武汉杖头木偶戏延边行”公益性展示演出活动。

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的指导下,在汪清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汪清县新民街道东振社区、汪清县汪清镇东振小学、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图们市石岘镇上龙城村、延吉市爱星幼儿园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五天的公益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有效推动了非遗艺术的传播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

5天时间里,全体演职人员在延边州各区县辗转近六百公里,为中小学师生、幼儿园师生、村民百姓、流动观众等千余名群众献上6场演出,表演了《狮子舞》《春江花月夜》《新龟兔赛跑》《游湖》《错误的奖赏》《梁祝》等数部经典木偶折子戏。既实现了国家级非遗从“舞台展演”到“生活浸润”的生动转化,让《狮子舞》的灵动、《春江花月夜》的婀娜、《新龟兔赛跑》的童趣、《游湖》的传情、《错误的奖赏》的啼笑、《梁祝》的雅韵穿越山海,在社区、广场的老记忆里、校园课堂的新期待中、乡村农舍的烟火间落地生根,唤醒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亲切共鸣;又搭建起南北文化双向奔赴的对话平台——武汉杖头木偶的“精雕细琢”与朝鲜族农乐舞的“热辣奔放”同台辉映,既让边疆群众触摸到楚风汉韵的温度,也让南方演员感受到北方土地对非遗的热忱,更在留守儿童、幼儿园孩童的心中播下“非遗可触摸、可传承”的种子。每场演出都反响热烈,如石击水,漾开温暖而深远的文化涟漪。

五天六场演出,现场观众超千人,线上观看逾二十八万人次。这场跨越山海的非遗之约,不仅展现武汉杖头木偶艺术的深厚底蕴,更在白山黑水间引发广泛共鸣。从白发老者动容的目光,到孩童亲手触摸木偶时的惊喜;从村民踊跃观演的热情,到网络直播间里的真挚留言,每一份反馈都在诉说:非遗的温度,从来不分地域;文化的联结,本就根植人心。正如一位观众所言:“江城的木偶,温暖了延边的秋;延边的热情,滋养了文化的根。”

本次活动里,武汉杖头木偶戏展演团队的13名演员,用5天时间、延边州内近六百公里的奔波,将6场演出送进延边的社区、校园、乡村与广场。他们的行囊里装着120公斤重的木偶道具、20套定制操纵杆,更藏着“让非遗活起来”的滚烫初心——而这份初心,浸透了汗水与坚持。

出发前,团队刚结束武汉本地的高强度演出,仅休整一晚便踏上北行路途。清晨6点装车,7点到机场,3小时20分钟飞机到长春,卸下行囊转乘2小时20分钟火车到延吉,一天的舟车劳顿,第二天清晨又带上行囊出发去县城,马不停蹄地一日3场演出,连轴转已让演员累到不想说话,但看到台下孩子追着木偶跑,老人拉着问“明天还来吗”,一切累都值了。

演出条件时常面临挑战:乡村缺乏专业灯光,演员便以手电补光;社区场地狭窄,迅速调整布景;图们江广场演出遇雨,演员们仍在雨中坚守至谢幕。一切“因地制宜”的应变,皆源于让非遗“活”起来的初心。

本次演出成功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桥梁,让武汉杖头木偶戏这一古老艺术走出武汉、走进延边,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有形有感地增进了武汉与延边两地人民的手足情谊,推动了两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互鉴交融,更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楚天交通广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