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意识到根本没什么好怕的,修炼“天不怕地不怕”的4招秘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5:07 1

摘要:失业了,失恋了,离婚了,投资失败了,所有人都离你远去,进入黑暗的人生低谷,

你好,我是Ding

失业了,失恋了,离婚了,投资失败了,所有人都离你远去,进入黑暗的人生低谷,

那又怎么样?18年后你还是一条好汉。

失去意味着灭亡,这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信念”。

大自然中各有各的活法,大树千年,昙花一现,没有人说“功成名就,富甲一方”才是圆满

人生,这是妄念。

可多少人带着这些“偏执”的想法,背负重大的压力,每天在负重前行。

我们内心深处害怕失去,抵触变化,这本就违背了“规律”。

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无常才是常态,完全的确定和安全是不存在的。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能一帆风顺,也不存在永远低谷的生活。

无论此刻的你处于何种阶段,一切都会过去,结局早已定好,只是你身在此刻,还未走到而已。

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皆有定数,人力能控制的事情很少,恐惧是无效的,是你的大脑以为

的保护机制,你以为只要担心一下,害怕一会,恐惧就会消失。殊不知,这样的抵抗,只会加重

恐惧的次数,彻底推你进入最深的悬崖。

不妨,大胆一点,闭上眼睛,告诉自己,结果已经定好了,我只管大步往前走就行。

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无需恐惧,无需焦虑,让在生命中该发生的发生,让到来的到来,

接纳一切变化,只用心过好眼前,做好每一件手头上的小事,哪怕它微不足道。

当你放轻松这么做的时候,你会赫然发现,你开始真正主导了你的人生,生命逆转就此开始。

如果我告诉你:恐惧是假的。你一定会立马说:不可能啊,恐惧很真实啊,

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恐惧的感觉,很难受,很焦虑。

仔细想想,

在你看来,令你陷入恐惧的那些事:明天在会议上的PPT汇报,还有未还的信用卡账单,

同事们投来的异样的眼光,可能面临的失业........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 “ABC理论”,该理论强调,重要的并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你对于事情的看法。

任何事都是中性的,而你的看法决定着事情的好坏。

比如:

A(事件):你明天需要在一个会议上做汇报。

B(信念):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完了,我肯定会很紧张,万一我说的不好,

别人会不会看不起我?笑话我?那这样太丢脸了。

C(结果):因为有这样的信念(限制性信念),你必然会感到恐惧、想要逃避。

友:看明白了吗?

让我们恐惧的(C),不是发言这件事本身(A),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信念(B)。

恐惧是我们自己大脑编造出来的故事,它把“可能”发生的坏事,当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

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只是一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恐惧是大脑的产物,不是当下的真实。

第一:觉察恐惧情绪

恐惧来了,普通人要么陷入跟随,要么逃避离开。

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感受到我的恐惧又来了。

人很容易陷入情绪中走不出来,通常这个时候,人是毫无觉察能力的。

所以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觉察恐惧的到来。

感受到他来了,你就赢了一半。

第二:用上述提到的ABC模型分析“恐惧”

A(事件):到底是什么事?

B(信念):我此刻脑海里在想什么?这个想法100%正确吗?

C(结果):我感到多么恐惧

写下B的同时,试着写下反驳它的证据。

比如:我很担心一个月后的体检(A 事件)

此刻我大脑里的信念(B):我此刻脑海里在想什么?这个想法100%正确吗?

“惨了,我前几天熬夜,加上最近肠胃不舒服,还有头疼,我会不会身体有什么问题?

刚提到写下B的时候,必须写对我原始信念的反驳证据。

比如:其实我身体一直挺好,没什么大碍,也不至于突然发生大事。

=这个反驳的过程在心理学上叫认知重构,这一招能有效打破恐惧的思维链条。

第三:玩暴露游戏”

心理学中的“暴露疗法”告诉我们,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地、安全地接触它。

恐惧这东西,你越怕,他越嚣张。

怕什么,来什么。最好的方法是:主动出击,面对它,解决它,最后才能放下它。

从你最害怕的事情清单里,选一件难度最小的事去做。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是对你大脑的一次强力反馈:“看,没那么可怕!”

当你的大脑多次得到强力的正向反馈后,你的恐惧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所以关键在于:别躲。

第四:每天静坐20分钟,练习观照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每天有一段安静的独处时刻,什么也不做,不看手机,只是静静的坐着,

观察自己的呼吸和念头,感受身体的运作与流动。

所以每天的观照自己,对你而言,将会是你无所畏惧的定海神针。

友: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美好不在外面,在你里面。

人生不过就是路过,没什么可惧怕的。

允许一切发生,繁花万千,看透便是虚无。烦恼众多,悟透便是朗日。

来源:Ding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