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围绕“如何做好早教和选择幼儿园”这一主题展开,全书共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首先从启蒙教育入手,指出启蒙教育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第二部分从提高爱的质量的角度入手,指出父母在对待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处理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以养育为主题,探讨了母乳、婴儿车以及隔代养
★ 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
★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 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 获20多项图书大奖;
★ 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 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小说一样好看,像工具书一样实用;
★ 钱理群、朱旭东等重磅推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套装)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新书介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做好早教和选择幼儿园》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本书围绕“如何做好早教和选择幼儿园”这一主题展开,全书共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首先从启蒙教育入手,指出启蒙教育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第二部分从提高爱的质量的角度入手,指出父母在对待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处理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以养育为主题,探讨了母乳、婴儿车以及隔代养育等话题;第四部分为如何选择合适的幼儿园,从幼儿园的老师选择、吃饭自由等方面入手,并且给家长一些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建议。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难》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本书围绕“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难”这一主题展开,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讨论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指出被阅读“魔杖”点中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潜力都很强;第二章主要围绕作业讨论,针对“暴力作业”和培养写作业的兴趣展开;第三章讨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在面对电脑和电子游戏等产品时家长应采取的方法和对策;第四章讨论了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应该把学习与”苦“联系起来,而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做父母应有的智慧》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本书围绕“父母应有的智慧”这一主题展开,全文共分为“潜台词是重要的台词”“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做听话的父母”“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自闭症”五大章节。其中潜台词部分着重讲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影响;幸福的家是五星级宾馆主要讲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家庭环境;“做听话的父母”是指家长要放下控制的执念,尊重孩子的特性特征;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是实事求是,这是关系一个孩子一生的重要品格;自闭症貌似在讨论医疗,实际上讨论的仍是教育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不能犯的错》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本书围绕“家长不能犯的错”这一主题展开, 共六章: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不做穿西装的野人,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小事儿就是大事情,关于自闭症。其中,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建议家长放下求完美的执念,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严厉教育跟前一章理念一致,也是建议家长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不做穿西装的野人是反对家长无论肢体上还是行为上的暴力行为;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则探讨了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生命中的得体退出;而儿童的竞争、金钱观和寄宿行为的可取与否,是看似不大却对孩子众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最后是关于自闭症的讨论,让家长擦亮眼睛,科学判断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
名家推荐
本书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和不得法,而取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理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本书可供家长读、教师读,像我这样关心教育的人也会从中得到教益。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本书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教育学素养;既有思考力度,又有可读性。能同时做到这几点,不容易,非常可贵。它可以真正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养儿育女的思路。我看了此书后,它似乎在影响着我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本书取名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不是在妈妈与老师之间进行比较的意思。老师在学校和课堂中是孩子的引路人、指导者,甚至是行为上的楷模和榜样,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况且作者本身就是从教十多年的教师。此书名只是想说明一个很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道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朱旭东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惶惑的家长指点了迷津,给焦虑无助的孩子营造出一方健康成长的心理乐园,给纷乱迷离的教育界提供了一部鲜活生动、可以传唱的教育史诗。
——《教育的常识》作者、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
姜继为
作者介绍
尹建莉,著名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领军性人物。曾在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多年,后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写作及教育理念的教育推广活动。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上市后引起巨大轰动。
教育思想融合了中西方经典教育观,以生动的事例和精湛的案例分析,向人们呈现了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美妙和力量。
文章试读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给他一些“搞破坏”的机会,它价值千金。家长为此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一点金钱和一点耐心。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幼儿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女儿圆圆在两岁左右发现了笔的奇妙后,就兴致勃勃地往她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上乱画。奇怪的小人儿和线条开始是落在童话书上,然后就上了我和她爸爸的书、日记本及我们的影集。我们当然也给她白纸,让她尽量画在纸上,但她似乎不愿受此约束。
既然管不了,我们就一般不管她,实在不能让她乱画的东西,收起来,不让她接触到。她后来还往家具上画,我们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并赶快把家具擦干净。有的擦不干净,留下永久痕迹,也不会因此责骂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换个想法,把她的破坏看成是可爱的创作,想着等她长大了,如果这些家具还用着,正好可以让她看到她小时候多么淘气。被她乱画的家具反而成了有意思的纪念品。
后来,圆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画在墙上发生了兴趣,开始我们有些心疼白白的墙壁被她画得乱七八糟,就在墙上贴了很大的白纸,告诉她画在白纸上。但很快发现她的兴趣除了涂鸦本身,更是在“画在墙上”。这个小家伙表面听我们的话,背地里总是偷偷越出纸界,在墙上落下笔墨,仿佛是一种挑衅。
意识到她的兴趣后,我们赶快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但没批评她,反而饶有兴致地欣赏她在墙面上的“创作”,我还故意对她爸爸说,难怪古人要画壁画,原来画在墙面上的东西和画在纸上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圆圆看我们不在意她的破坏行为,又往墙上画了几次,就不再有兴趣了。而我们的心态放平了,确实也越来越能看出她的涂鸦之美了。
到她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换了一个新房子,很精心地装修过,雪白的墙壁似乎又刺激了圆圆的绘画兴趣,搬到新家时,她表示很想在这上面画些什么。我和她爸爸就决定空出大大的一面墙,不摆放家具,专门给她涂鸦。圆圆一听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盒彩笔创作起来。
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她的话,所以已是小学生的圆圆也学会了“听话”,我们要求她只画在这一面墙上,别处不要乱画,她答应了,也能做到。当时她有几个同学喜欢放学后来我家玩一会儿,小姑娘们第一次来我家看到涂鸦墙时,总是很吃惊。当她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像圆圆那样随意往这面墙上画或往上粘贴东西时,更是惊喜,往往会立即行动起来。
到圆圆小学毕业时,这面墙已是非常丰富了。不少到我家的人看到这面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精心装修的房子,怎么舍得让孩子把一面墙弄成那样子?我总是开玩笑回答说,这是一堵艺术墙啊,多好看!
我说的是真心话,我越来越意识到,儿童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在他们拿着一支笔恣意涂画时,其实是在启动自己的艺术才华。
我经常在端详一些儿童画时心生感动,那种真诚、朴素和表达上的自由洒脱,是任何人教不出来、任何技巧难以到达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能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画,就一定不会把孩子在墙面上的创作看成破坏。
我由衷地喜欢家中这面墙,摆一组家具或挂两张字画难道就能比圆圆和小朋友们画上去的公主、王子或不知所云的线条、各种颜色的贴纸更美更动人吗?
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把墙面重新修整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卖菜的小贩可以称出一筐土豆的重量,但他不相信有人会称出地球的重量,他的常识中,称重只有一杆秤。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算出地球重量的人,最好不要把他的思维早早地固定到秤杆上。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听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做的命令,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大自然和书籍,能从这两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
大约在圆圆四五岁时,我给她买了一套《恐龙》,通过那套书圆圆了解到,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地球的主宰,后来因故灭绝,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们的化石。圆圆有一天又翻看这本书,突然问我:“妈妈,以后是不是就该有本《人》书了?”我乍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就明白了。她的思考让我惊叹,是啊,现在人是地球的主宰,谁能保证亿万年后,“人”不是另一种文明生物谈论到的遥远的“恐龙”呢?
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一个自由的灵魂,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圆圆大约四岁时,有一天在茶几上摆弄一根鞋带,她把鞋带中间绕个大圆,两头在圆的两侧直垂下来,像一个梳着直披肩发的头像,她说这是妈妈。我一看,真的很像,表示出惊喜。她接着用这根鞋带摆出了蝴蝶结、小豆苗、大蟒蛇、蜜蜂、剪子、带把的气球,等等,甚至摆出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圆圆,都十分传神。因为当时只有胶片相机,不舍得浪费胶片,我就找张纸,把她摆出来的造型都画下来。后来,几乎所有看到这张纸的人都会为圆圆的造型能力惊叹。这当然首先是圆圆的天赋所在,但我们作为家长,至少没有压抑和破坏她这份天赋。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某种天赋和偏好出生,“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并非倡导孩子满家乱画,这里想强调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给他一些“搞破坏”的机会,它价值千金。家长为此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一点金钱和一点耐心。假如孩子在自己家中活得缩手缩脚,经常为一些无心之过遭到责骂,家庭就没有为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墙面可以修旧如新,损失的钱可以赚回来,孩子的爱好和创造力掐灭了,可能永远无法重新燃烧。
检验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一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有位家长说她很用心教育孩子,可是两岁的孩子特别不听话,总是什么都要乱动,不让动就大哭,她每天为此和孩子发生好多次冲突,感觉很抓狂。
也许这位家长理想中的孩子应该除了玩具什么都不乱动,要动也会提前征求家长意见。天下有这样的孩子吗?如果她知道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不仅是什么都喜欢动一动,还经常搞破坏,是否会大吃一惊?
大约也是圆圆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只有我和她在家。我当时忙着干自己的事,圆圆似乎在我的梳妆台那边玩,感觉她很安静,就没去关照她。过一会儿,忽然听见圆圆说“呀,不好吃”。跑过去一看,发现她两只小手、脸蛋上都是白白的东西。我吓了一跳,马上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我刚买的一瓶面霜,全被这小家伙抓出来,抹到脸上、镜子上,而且嘴里也有!可能是我的样子把圆圆吓着了,她脸上一瞬间浮起害怕的表情。
我赶快笑着对她说:“没事,别动,妈妈给你拍张照片!”抓起手边的相机给她拍了照,然后开始清理。我先用白纱布擦她嘴里的油,一边擦一边问她:“宝宝是不是闻着这个很香,以为很好吃,就吃了一口?”她点头。我问她好吃吗,她摇摇头说不好吃。我笑笑,对她说,嗯,这个不是吃的东西,不好吃,也不能吃,只能往脸上搽。然后又告诉她,再香的东西,如果不是吃的,都不能往嘴里放。圆圆忽闪着眼睛,在认真听我的话,看样子她听懂了。
我一边给她洗脸洗手,一边又对她说:“你把油搽到脸上是对的,不过搽得太多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妈妈每天给自己和小圆圆用搽脸油时,都是只用一点点?”我给她用毛巾擦干净脸和小手后,从她的儿童霜中蘸一点油出来,让圆圆看看手指上的量,然后涂到她的脸蛋上。一边涂一边告诉她,每次洗过脸,用这一点点就够了,不需要太多。
圆圆乖乖地让我涂油,听我给她讲这些,很配合很满意的样子,洗过脸后,蹦蹦跳跳玩去了,以后再也没破坏过我的任何一瓶面霜。
后来,我的一位邻居看到我给圆圆拍的那张照片,听完我讲的故事后,感叹地说:“你真是好脾气,要是我,得骂她一顿。一瓶油就这样被她糟蹋了!”
邻居的想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不过我觉得遇到这类事情发不发火,和“脾气”无关,其实和对事情的认识有关。
如果家长看到这种“破坏”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瓶面霜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常识和探索的兴趣,就会知道一瓶面霜被孩子破坏了,有可能比它搽到脸上更有价值——这样想的话,心中还会有不快,还会发脾气吗?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并非把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或科学家,也不是怂恿孩子干出格的事或干坏事,而是尽可能让孩子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理解孩子的尝试需求,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尝试机会,给他们一份自信快乐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天赋和潜能在日后成长中充分发挥出来。
*本文摘抄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做好早教和选择幼儿园》
作家出版社推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做好早教和选择幼儿园》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难》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做父母应有的智慧》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不能犯的错》
尹建莉 著
作家出版社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来源:作家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