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易(1744—1802),为清乾嘉时期金石大家,他在仕途上,虽然级别不高,但在书法、篆刻、金石碑版的搜集与研究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35岁的黄易自官山左,就与泰山结下不解之缘。
黄易与泰山
黄易(1744—1802),为清乾嘉时期金石大家,他在仕途上,虽然级别不高,但在书法、篆刻、金石碑版的搜集与研究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35岁的黄易自官山左,就与泰山结下不解之缘。
一、在东平生活四年
据黄易称,乾隆四十七年由山东武城县县丞升署泰安府东平州州判(道光《东平州志》卷十上有载),任职三年,五十年咨升东平州州同(从六品,道光《东平州志》卷十上有载),仅一年,五十一年升署河南卫辉府卫河通判(正六品),旋调署山东兖州府捕河通判(《兖州府志》捕河通判署在张秋镇),在东平生活四年。有诗《过东平有感》:本是膏腴地,连荒奈岁何。盖藏齐鲁少,道路困穷多。求饱趋烟火,遮寒采薜萝。我惭分半刺,无计起沉疴。
二、黄易首登泰山
黄易首登泰山,是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时与金石家济宁李东琪(铁桥)同行,作《登岱观碑图》。有题识称:“戊申春季,同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属为补图,以志雪泥。钱塘黄易。”
李东琪,字铁桥,山东济宁人,好碑,与黄易志趣相投,他与黄易使不少汉碑、刻、画像得以保存。
三、泰岱访碑
众所周知,嘉庆二年(1797)正月,仍在丁忧的黄易携其门婿李此山遍游泰岱访碑,有《岱岩访古日记》传世。
嘉庆二年(1797 年)正月七日,黄易途径邹城、曲阜等地,十一日到达泰安。因岱麓盘路尚积冰雪,未可登陟,遂游岱庙,寻访岱庙诸碑。北上济南与江凤彝见面,游览了大明湖、灵岩寺等地。
及三十日,复至泰安。与泰安知州金棨与蒋因培等人会于岱庙雨花道院,晚饭在金棨官邸,与肥城县令程尚义及其幕中冯、黄、唐三人欢宴之时,黄易想移肥城孝山堂室内郭巨塑像于外,露室后石壁,俾得全拓诸刻,金、程欣然许之。
二月一日同江秬香、李壻叔侄登泰山,游览了对松山、十八盘、玉皇顶、后石屋、经石谷、岱顶、王母池等地。一同瞻摩崖、拓碑刻。
二月二日恰逢奉敕泰山祷雪的孙星衍,金棨、黄易、杨元锡、江凤彝谒岱庙,作《岱庙阙形方柱碑题名》。”
二月初三,他们在泰山脚下畅游王母池、吕公洞诸胜,扪老君堂唐鸳鸯碑、 饮白鹤泉、上道院。遍游岱庙,看汉柏唐槐,晚息岱麓书院,孙星衍为黄易篆,题名刻岱顶。”
其中一条是:“嘉庆二年二月癸酉,署按察使孙星衍来谒岱庙。泰安府知府金棨、运河同知黄易、阳湖杨元锡、钱唐江凤彝同至。次日,宿登封台,观日出,始去。”此题刻刻于方柱碑南侧,刻文3行,满行19字,字径3×5厘米。由代理山东按察使的孙星衍以篆书题写。
同年七月,黄易在济宁作《岱麓访碑二十四图》记其事。
又绘《泰岱春意图》。
四、捐资助修斗母宫
乾隆戊申春即乾隆五十三年,山东兖州总兵官柯藩驻扎岱下,瞻礼斗母宫既毕,“遂慨然倡首而发愿心”,随行官员包括知泰安府事蔡廷衡,知泰安县事稽承群暨邻属诸长官,亦各捐资财,斗母宫住持心海率徒源兴,叩募四方,积少成多,鸠工庀材,创建钟楼和鼓楼。募捐的包括世袭衍圣公孔宪培,漕运总督毓奇,作为兖州府捕河通判的黄易,也积极响应,共襄盛举。记载此事的《创修斗母宫钟鼓楼记碑》在泰山斗母宫大殿前。
不过,截至目前,并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
来源:胜利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