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干事,建国后任陕西省委书记,临终捐款一万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9:50 1

摘要:1936年延安窑洞的春夜里,刚结束长征的潘自力就着马灯整理党员名册,泛黄纸页上沾着太行山的泥土,几个被朱笔划去的名字让他手指轻颤,那是渭华起义中牺牲的同志,八年前亲手缝制的起义红旗,此刻仿佛仍在秦岭的朔风中猎猎作响。

1936年延安窑洞的春夜里,刚结束长征的潘自力就着马灯整理党员名册,泛黄纸页上沾着太行山的泥土,几个被朱笔划去的名字让他手指轻颤,那是渭华起义中牺牲的同志,八年前亲手缝制的起义红旗,此刻仿佛仍在秦岭的朔风中猎猎作响。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潘自力同志的故事。

1904年,潘自力出生于陕西华县的一个富农家庭,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希望可以从字里行间找到中国未来的方向,可是,思想保守的父亲想让潘自力回来继承家业,这让潘自力十分痛苦,一气之下,投入陕西混成旅当兵。

当时的旧军阀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为“新兵蛋子”的潘自力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于是,潘自力告别了短暂的军营生涯,考入咸林中学,继续自己做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梦想。

咸林中学可以说是卧龙藏虎之地,这里聚集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精英,他们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给无数在黑暗中迷茫的知识青年指明了方向,比如说魏野畴、王复生、王懋廷等等,在他们的影响下,潘自力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他终于找到了中国未来的方向。

1925年,潘自力被组织派到苏联学习,并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大革命,急需革命力量进行支援,在组织的召唤下,潘自力毫不犹豫回到国内,等来的却是蒋介石对革命的背叛。

面对白色恐怖笼罩全面的局面,潘自力没有畏惧,毅然率领陕西子弟举起渭华起义的大旗,这次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向全国宣告,西北大地完全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成长的沃土,朴素的陕西子民终将促成中国革命的成功。

1930年,潘自力在国民党的监狱逃出生天,在杨虎城将军的资助下,前往法国留学,可是当时我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正在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潘自力岂能袖手旁观,于是便在1933年重新踏上回国之路。

1935年1月,历经千辛万难之后,潘自力终于在四川北部找到了红四方面军,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干事,并跟随红军进行了长征,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里是潘自力熟悉的故土,红军在这里生根发芽,让潘自力非常高兴,组织仍然相信潘自力,让其重新回到党的怀抱,并让其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潘自力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潘自力又担任了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参加了解放西北地区的战斗,共和国诞生前夕,被任命为中共宁夏省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潘自力又担任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于1955年被调到外交部门工作,担任中国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特命全权大使,并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66年,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外交部成为重灾区,潘自力遭到残酷的批斗和迫害,还被送到山西霍县"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连续不断地折磨让潘自力的身体一落千丈,最终在1972年5月病逝,临终前,潘自力交待妻子,捐赠一万元给其母校——咸林中学。

来源:清宫史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