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几天聂振生老师的个展将在北京宋庄人民艺术创作院举办,受振山兄的邀请,让我为此次展览写篇文章。北京宋庄的春日,总带着几分喧嚣与躁动。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浮躁,然而,当我在为这次任务,不得不去做功课,面对聂振生老师本次展览的作品时,忽觉时光悄然放缓——满壁烟岚似从千
展览主题| Exhibition Theme
逍遥遊心——聂振生禅意山水作品展(北京站)
学术支持| Academic host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
中石(海南)书法艺术院
香港国际文化艺术促进会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学术主持
刘子默
策展人| Curator
葛振山
主办| Hosted by
人民艺术创作院
承办| Organizer
人民艺术院宋庄分院
协办| Periodco organize
大闲居
北京山美术馆
北京执笔有声文化传媒
北京蓝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龙升绘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泓岭美术馆
山东炯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云上数创信息技术(山东)有限公司
大文传媒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山东尚德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清尚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贵州怀庄·书画台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镇书院
濡岳画廊
2025/4/12-2025/4/20
开幕时间:2025/4/13上午10点58分
展览地点| EXhibition address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徐宋路尚堡289号人民艺术院宋庄分院
序
在山水之间照见灵魂的微光
——刍议聂振生的山水画
文/刘子默
过几天聂振生老师的个展将在北京宋庄人民艺术创作院举办,受振山兄的邀请,让我为此次展览写篇文章。北京宋庄的春日,总带着几分喧嚣与躁动。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浮躁,然而,当我在为这次任务,不得不去做功课,面对聂振生老师本次展览的作品时,忽觉时光悄然放缓——满壁烟岚似从千年古卷中漫溢而出,却又分明带着当代人的呼吸与体温。那些在宣纸上氤氲的墨色,与其说是画家对山水的摹写,不如说是一位智者在笔墨间展开的灵魂独白,让每个驻足的观者都能在虚实有无之间,寻得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
一、笔墨皴擦处:重构山水的诗性语法
聂振生的山水世界,首先是一场关于笔墨的精妙实验。他深谙传统画论"墨分五色"的要旨,却不拘泥于程式化的皴法。看那《溪山清远图》,淡墨轻扫如晨雾初开,湿笔皴擦似涧水鸣琴,浓墨点苔若孤僧叩石,干墨勾勒犹老松盘曲。墨色的交响在宣纸上编织出立体的空间诗学,近处岩石的肌理清晰可触,远处峰峦却在留白处化作几痕淡影,恰合禅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妙谛。线条在他笔下亦呈现出独特的韵律感:画山涧时如吴带当风,笔势流转间可见水的魂魄;写古木时似铁笔刻石,顿挫处尽显岁月的重量。这种刚柔相济的线条美学,让山水不再是静态的风景,而成为蕴含生命节奏的活体。
构图的匠心更见巧思。他摒弃了传统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的定式,常以特写镜头聚焦于某段山径、半座茅亭、一弯清泉。《静听松风》中,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老松以奇崛之姿昂然挺立,虬曲的枝干仿佛在与山风对话,而远处淡墨晕染的群峰则化作朦胧的背景,这种"以小见大"的处理,恰似禅宗公案中的机锋,于细微处见天地精神。更妙处在于他偶尔点缀的人物:或策杖独行于云雾间,或临流独坐听泉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染,恰是"芥子纳须弥"的视觉化表达,让观者在山水的宏大与个体的渺小之间,找到心灵的平衡点。
二、烟霞供养时:禅意的视觉转译
聂振生的画作之所以能超越一般山水画的审美层面,正在于其对禅意的深度开掘。他笔下的山水,从来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复制,而是心灵境界的外显。观《云深不知处》,但见层云漫卷如万马奔腾,却在峰回路转处留出一线天光,恰似参禅者在迷惘中忽见自性光明。这种"有无相生"的意境营造,暗合禅宗"不著空不著有"的中道思想。画中的云雾不再是物理的气象,而是心灵的迷雾;山石的皴裂亦非自然的侵蚀,而是生命的印记。
对自然的敬畏与礼赞,是其作品的深层精神脉络。他画苍松,必写其扎根岩缝的倔强;画流泉,必现其穿石而过的坚韧;画寒梅,必呈其傲雪独开的孤高。这种对自然物象的凝视,实则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在《空山新雨后》中,湿润的墨色渲染出雨后山林的清新,草叶上的露珠仿佛在轻轻颤动,泥土的气息似乎可触可感。这种近乎极致的细节刻画,并非为了再现自然,而是要唤醒观者对天地万物的觉知——正如禅僧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聂振生的画笔,正是要在山水之间,为观者打开一扇通往"当下即是"的智慧之门。
人文精神的渗透,让他的山水更具温度。那些在山间行走的文人、在茅屋中论道的隐士、在溪畔浣纱的村女,看似传统画中的经典意象,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山居图》里,樵夫担柴的背影与归鸟的翅膀构成动态的平衡,烟岚中若隐若现的村落,既是现实的居所,更是精神的家园。这种将人文情怀融入自然景观的处理,打破了传统山水画"可游可居"的审美框架,转而构建起"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图景。
三、破茧成蝶时:在传统与现代间起舞
聂振生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理解。他深谙传统是活水而非教条,故能在继承宋元山水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的构成意识。看《太行雪霁图》,大块面的留白与浓墨重彩的山体形成强烈对比,几何化的构图方式暗含着对现代空间观念的借鉴,却又不失传统水墨的氤氲气象。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造,让古老的山水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色彩的运用更是其突破传统之处。他摒弃了水墨山水惯常的黑白世界,在墨色中巧妙融入赭石、花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却又绝无艳俗之气。《秋山问道图》中,层林尽染的秋色以微妙的色差变化呈现,既保留了水墨的韵味,又赋予画面以现代的视觉张力。这种对色彩的节制与敏感,恰似禅修中的"不执两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作品中的现代性思考。当许多画家沉迷于传统技法的复刻时,聂振生却将目光投向当代人的精神困境。《都市山影》系列中,钢筋水泥的建筑与水墨勾勒的山峦交织并存,玻璃幕墙倒映着云雾的影子,这种充满悖论的画面,正是对现代都市人"身在江湖,心寄山林"矛盾心理的视觉诠释。他的山水,不再是逃避现实的桃花源,而是照见内心的明镜,让观者在欣赏水墨之美的同时,不得不直面自己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向往。
观完这些作品,当我走出人民艺术创作院展厅时,聂振生笔下的山水却依然在脑海中萦绕——那些看似传统的笔墨语言,实则承载着当代人的精神求索;那些氤氲的烟岚云雾,分明是心灵在尘世中的诗意栖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许多艺术沦为视觉消费的快餐,聂振生却以禅意山水为舟,渡观者抵达精神的彼岸。他的画作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灵魂的独白;真正的山水,不在宣纸之上,而在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学会用敬畏之心凝视自然,用澄明之心观照自我,或许就能在某幅画作前,忽然遇见那个久违的自己——正如禅宗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聂振生的艺术,正是让这朵心灵之花盛开的契机。
▼
艺术家
- 聂振生-
Nie ZHenshen
山东人 祖籍杭州钱塘
毕业于山东省诸城师范
别署 鹤泓堂
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家画院顾平工作室助教
朴庐美术馆艺术顾问
振生水墨空间学术主持
作品
欣赏
来源:人民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