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美尔:植根本土 以人才锻造业务增长韧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4:24 1

摘要:1995年,荷美尔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将产品线从单一的低温肉扩展到罐头食品,调味品,肉类零食德国多个品类。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荷美尔在海外投资最成功的市场之一,业务增速迅猛。

作为全球食品巨头,荷美尔于1891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斯汀成立。历经134年的发展,荷美尔业务范围已遍及80多个国家。

1995年,荷美尔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将产品线从单一的低温肉扩展到罐头食品,调味品,肉类零食德国多个品类。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荷美尔在海外投资最成功的市场之一,业务增速迅猛。

2025年,荷美尔迎来进入中国3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凭借在组织文化、人才发展等领域的卓越表现,荷美尔首次荣膺“中国杰出雇主”。荷美尔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沈正敏在接受《中欧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荷美尔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源于总部对中国市场长期且坚定的信心。公司持续深耕本土,通过打造敏捷组织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同时,荷美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激发员工创新活力,为业务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沈正敏

荷美尔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

深耕本土 构筑业务护城河

1995年,荷美尔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以生产制造为主,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美国经典产品。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荷美尔逐渐意识到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过去十年是荷美尔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沈正敏表示,“我们坚持本土化战略,从生产制造型企业,逐步转变为以销售和市场驱动的公司。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公司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和人才结构。”

2013年,荷美尔全球收购四季宝,将潍坊工厂纳入麾下;2015年,启动嘉兴工厂一期建设,并于2017年正式投产,成立荷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控股平台,强化运营能力。2022年,在上海设立亚太研发中心,彰显对中国及亚太市场创新投入的重视。

荷美尔中国非常注重本土化运营,并成功将这种模式打造为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沈正敏表示:“作为外资品牌,我们在食品安全和质量上的优势赢得了中高端消费者信任。但我们绝非简单引入美国产品,而是深入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与需求,进行本土化研发与运营。”

荷美尔的本土化策略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产品本土化和管理本土化。在产品方面,研发和市场团队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开发定制化产品。以肉类零食为例,正是荷美尔中国根据本土消费者需求自主开发的。从研发到上市,仅用不到6个月时间,迅速抓住电商红利成为爆款。如今,肉类零食已成为四大品类中增速最快的品类。中国团队的创新实践在为全球市场贡献灵感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市场的自主决策与发展动能。

在管理本土化方面,中国团队拥有高度的自主决策权。“肉类零食的开发由中国团队主导。若按传统总部决策流程,新品上市或需1-2年,极易错失良机。但我们的管理团队大部分是本土人才,他们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敏捷响应市场变化。”沈正敏表示。

这种融合外资核心优势与深度本土化运营的模式,使荷美尔在保持品牌核心优势的同时,又能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构筑业务的护城河。

敏捷创新 提升组织韧性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组织的敏捷性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荷美尔中国通过调整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和优化流程,打造了一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团队。

“以肉类零食的发展为例,”沈正敏介绍,“与经典的火腿、培根和香肠这些低温品类相比,零食的市场响应速度和竞争模式完全不同,而传统按区域划分的销售团队难以适应其快节奏与独特竞争模式。因此,我们果断调整销售团队结构,从按区域划分转变为按品类划分,打造了‘成熟品类’(Mature Category)与‘潜力品类’(Emerging Category)双轨并行的敏捷组织架构。通过这种组织架构调整,每个团队都能更加专注于特定品类的市场需求,响应速度大大提高。”

此外,荷美尔在中国采用平衡多元的业务模式,涵盖To B与To C、线上与线下的全渠道模式,避免了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的风险。

这种敏捷性不仅体现在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还贯穿于整个公司的运营体系。例如,在研发方面,荷美尔奉行“低成本快速试错”(Fail Fast, Fail Cheap)理念,让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进行小步测试,及时收集用户反馈并迭代,最大化效率和市场响应。

为此,荷美尔建立了新产品开发委员会,推动市场部与研发部紧密协作。“研发人员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指令,而是要积极参与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沈正敏解释道,“同时,我们也要求市场部持续回顾上市产品的经验,并保持和研发人员的高频沟通不断提升产品研发的成功率。”

“创建方案”是荷美尔七大核心企业文化之一。 鼓励员工在产品、流程和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沈正敏表示,“亚太研发中心的成立就是公司重视创新的最好体现,公司 30-40% 的销售收入来自于过去三年开发的新产品。”

这种创新文化不仅体现在产品研发上,更渗透于流程与管理。例如,公司定期举办“知无不言(Speak Up)”工作坊,HR收集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和反馈,并制定行动计划。此外,公司每季度都会召开全员大会,同步公司业绩和重要项目进展,确保目标一致。

“我们鼓励员工勇于试错,”沈正敏直言,“因为我们知道,创新的成功率虽不高, 10个开发的产品或许只能上市两三个,最终成功的可能更少,但持续创新是公司进步的关键。”

人才本土化,

打造组织持续进化的动力

人才本土化是荷美尔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经过多年深耕,公司已构建起高度本土化的管理团队。“除研发负责人外,我们整个领导团队均为本土员工,”沈正敏自豪地表示,“其中大约 50%是在公司内部培养起来的,他们在这里工作了20年甚至更长时间,另外50%是从外部招聘的。”

荷美尔的人才本土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过程,尤其强调文化契合度。沈正敏表示,“我们不仅考察专业能力,更看重其是否具备企业家精神、责任感以及与‘担责文化’的契合,公司致力于培养员工视荷美尔事业为己任的担当意识。”

为了支撑人才成长,公司提供了系统的培训机制。例如,公司引入了总部的领导力发展项目,并将其本土化,推出了中国卓越领导力项目(CELP),融合领导力培训、内部导师制及跨职能导师配对,打破思维壁垒,提升管理者能力。

此外,荷美尔摒弃单一的垂直晋升路径,大力推行跨职能、跨领域的水平流动(“Z字型”人才发展路径),鼓励员工进行跨部门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市场人员转到销售岗位,研发人员转到运营岗位,有国内的异地派遣,甚至有跨国的人才输出。”沈正敏介绍。这种轮岗能够拓宽员工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培养复合型人才,赋能业务发展。

荷美尔的人才流动基于三大核心能力:自驱力(Self-Driven)、学习敏锐度(Learning Agility)、文化契合度(Culture Fit)。跨界到不同领域,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学习自驱力。同时,公司为轮岗者提供强力支持,如总经理或资深管理者担任导师,HR全程跟进,确保成功转型。

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荷美尔也建立了系统的面向未来的人才战略。首先,针对青年人才(Young Talent),持续投入校招,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未来蓄能;其次,针对高潜人才,运用总部的 3A 模型(Ability、Aspiration、Agile)评估员工能力、抱负与敏捷性,识别高潜力人才,并为其匹配相应的培训资源,助力其成长与发展;最后,针对关键岗位,未雨绸缪,建立相应的人才池,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发展计划,从而为业务发展源源不断地供应合适的人才。

作为一家130多年历史的全球食品巨头,荷美尔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始终坚持对品质和创新追求的传统。通过本土化策略、敏捷组织建设和创新文化培育,荷美尔中国不仅实现了业务的持续增长,更打造了一支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人才队伍,不断将全球领先的食品科技引入中国并积极推动本土创新研发,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中欧商业评论》新组织观察工作室致力于挖掘和传播中国标杆组织优秀实践,透视不同行业组织发展的水下冰山,洞见组织进化背后的商业逻辑,探讨组织力跃迁之道。为此,我们联合杰出雇主调研机构推出“新组织观察-职场共同体”专栏,对话“杰出雇主2025”认证企业。通过对标杆组织的观察,剖析组织力建设背后的逻辑与组织效能提升的秘密,挖掘新时代个体对组织期望的演进与胜任力拓展的方式,为企业构筑信任场域,强化组织力壁垒。

杰出雇主调研机构是认证卓越人才战略和实践的全球人力资源权威机构,成立至今已超过31年,今年已在全球125个国家/地区认证了超过2400家企业,这些经过认证的杰出雇主积极影响着世界各地1300多万名员工的生活。

来源:中欧商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