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他走进了知名连锁餐厅西贝莜面村的后厨,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觉得厨房里很多菜品看起来都像是提前做好的预制菜。
最近,关于我们在餐馆里吃的饭菜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成了一个大家热议的话题。
这件事的起因,是网络名人罗永浩在九月十号的一场直播。
当时,他走进了知名连锁餐厅西贝莜面村的后厨,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觉得厨房里很多菜品看起来都像是提前做好的预制菜。
罗永浩当时也补充说,预制菜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方便快捷,但他质疑的是,在一家装修讲究、价格不菲的餐厅里,把这种预制菜当成现炒的菜肴来卖,价格还定得那么高,这样做是否合理。
他这个看似随口的吐槽,没想到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餐饮行业的巨大波澜。
罗永浩的直播内容很快就传开了,西贝方面也立刻做出了反应。
他们非常坚决地否认了“预制菜”的说法,一再强调自己餐厅的菜品都是厨师在后厨现场制作的。
然而,他们为了证明清白而做出的解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被网友们戏称为“自杀式澄清”。
西贝方面解释说,他们使用的部分食材确实是提前处理过的,但那只能算是“半成品”,不能等同于预制菜。
紧接着,他们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店里用的西兰花、鸡翅等,可能是经过冷冻处理的,保质期最长可以达到两年。
这个“两年”的说法一出来,立刻让公众感到了震惊和不解。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我们平时买菜都追求新鲜,怎么到了餐厅里,吃的西兰花竟然可能是两年之前就处理好的呢?
这和大家心目中对于新鲜食材的概念相差太远了。
随着直播画面的传播,更多让消费者感到困惑的细节被挖了出来。
比如,直播中一位厨师切青椒的动作显得有些生疏,刀法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经验丰富的大厨那样娴熟流畅。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一道鸡汤的制作过程,画面里显示,厨师并没有用鸡肉和骨头慢慢熬制高汤,而是直接将一包粉末状的调料倒进热水里冲兑,一锅所谓的“鸡汤”就这么做好了,里面连一点鸡肉的影子都看不到。
此外,关于一道腌鱼的菜品,西贝方面也承认,这条鱼可以提前腌制好并冷冻保存长达十八个月,顾客点餐后,厨师只需要把它从冰柜里拿出来,放进烤箱里加热一下,就可以端上餐桌了。
这些细节,无论是用调料包冲兑的鸡汤,还是在冰柜里“沉睡”了一年半的鱼,都严重冲击了公众对于“现做”菜肴的认知。
大家普遍认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食材预处理了,更像是在完成一道菜的最后加热步骤。
这一系列的解释和曝光,彻底点燃了网络上的讨论。
网友们纷纷表示难以接受,觉得餐厅的说法是在玩文字游戏,偷换概念。
大家开始明白,原来行业内有一套自己的话术体系,消费者口中的“预制菜”或者“料理包”,在餐厅那里可以被美化成“生鲜半加工产品”;而简单的“加热”过程,则可以被包装成“匠心烹饪”或者“二次熟化”。
这场争论的核心矛盾也随之浮出水面:消费者去餐厅吃饭,支付了远高于家庭烹饪成本的价格,他们期待得到的是新鲜的食材和厨师专业的现场烹饪技艺。
但如果餐厅提供的大部分菜品,其核心的烹饪环节早已在遥远的中央厨房或者食品加工厂里完成了,门店厨房扮演的只是一个“加热站”的角色,那么消费者自然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觉得自己的钱花得不值。
那么,为什么像西贝这样的大型连锁餐厅会如此依赖这种预制化的生产模式呢?
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这背后有非常现实和理性的考量。
首先,是为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
对于一个在全国拥有数百家分店的品牌来说,如何保证每一家店做出的同一道菜品口味完全一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完全依赖各地厨师的个人手艺,味道难免会有差异。
而通过中央厨房统一研发、制作、调味,再以料包或半成品的形式配送到各个门店,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口味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维护品牌形象。
其次,是为了提升运营效率。
在用餐高峰期,顾客点餐后都希望尽快上菜,传统的现切现炒模式往往耗时较长。
而使用预制菜品,门店厨房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烹饪或加热,出餐速度会大大加快,能够有效提高翻台率。
最后,这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
集中采购原材料可以降低成本,中央厨房的规模化生产也能减少食材浪费,同时还降低了对高级厨师的依赖,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尽管预制菜在商业逻辑上完全站得住脚,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知情权和选择权没有得到尊重。
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完全排斥预制菜,很多人自己也会在超市购买冷冻饺子、速食意面等产品。
大家真正反感的是餐厅方面的不坦诚。
当消费者支付了每人一两百元的餐费时,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还包括了对餐厅环境、服务以及“烟火气”的期待。
如果餐厅能够明确告知,哪些菜品是厨师现场烹饪的,哪些是预制菜品加热的,并据此进行差异化定价,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那么矛盾或许就不会如此激烈。
问题就出在,许多餐厅既想享受预制菜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利润,又不愿意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于是选择用模糊的语言来掩盖事实。
这场由西贝引发的争议也暴露了我们国家在餐饮行业监管方面的一个空白。
目前,对于“预制菜”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明确定义。
一道菜经过多少道工序处理后才算预制菜?
餐厅在使用预制菜时,是否有义务在菜单上进行明确标注?
这些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
正是因为标准的缺失,才给了商家们玩弄文字、混淆视听的空间。
他们可以把深度加工的料理包称为“半成品”,消费者即使心存疑虑,也很难拿出有力的依据来与其理论。
这件事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针对西贝一家企业的讨论了,它促使整个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现代餐饮业的运作模式。
许多消费者开始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待所有连锁餐厅,怀疑自己平时吃的高价菜肴,背后是不是也站着一个庞大的料理包供应链。
行业内部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厨师和经营者认为,在如今高房租、高人力成本的压力下,完全摒弃任何形式的预制化是不现实的。
但消费者则坚持,无论如何,真实和透明是商家最基本的底线。
这场风波可以说给整个餐饮行业都上了一课,它提醒所有从业者,技术和效率的进步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信任为代价。
未来,如何平衡标准化生产与消费者对新鲜、健康的追求,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清晰、透明的行业规则,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将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