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端,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考古学资料表明,该区域历史久远,形成和保留了完整的文化链条,各个阶段和时期,区域文化面貌独特,民族交融不断,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 董云平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端,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考古学资料表明,该区域历史久远,形成和保留了完整的文化链条,各个阶段和时期,区域文化面貌独特,民族交融不断,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寻黑土文明,加强遗产保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近年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立足文物资源实际状况科学保护,承担起全省域内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与保护工作,并对省内各地市、县的文物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在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文物保护、对外学术交流与协作、科学研究、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日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入选第二届“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团体)”。
有计划的课题考古研究是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重心。一个时期以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力开展多项课题考古,主要有大兴安岭岩画调查及北山洞遗址发掘、饶河小南山遗址发掘、齐齐哈尔洪河遗址发掘、抚远亮子油库遗址发掘、宁安渤海上京城寺庙遗址发掘、阿城金上京遗址发掘、大庆九间遗址发掘、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发掘、木兰簸箕掌抗联遗址发掘等。
这些考古项目涉及遗存时间跨度长,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渤海国时期、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遗存。
通过开展一系列主动性考古发掘,为构建我省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以及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如近些年在饶河小南山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对认识黑龙江流域史前史和探索中华玉文化的起源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对深入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制玉、用玉特点以及探讨我国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齐齐哈尔洪河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印证了黑龙江省4000多年前文明进程中的聚落形态,将嫩江流域进入文明社会时期提前了千余年,进而改写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史。
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也是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省共开展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调查勘探百余项,考古发掘数十项。对基建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不仅保证了国家基本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抢救和保护了大量的文物遗存,为深入发掘我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和依据。
多年以来,《北方文物》编辑部放眼于东北亚,连续编辑出版《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文丛,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在加强学术课题研究的同时,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亦注重学科建设,不断拓展和深化学术研究体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器时代考古、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渤海考古、金代考古领域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在东北亚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国考古’”专业学术梯队。
自1930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发掘齐齐哈尔昂昂溪五福C遗址起,黑龙江省考古工作的开展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广袤的土地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辛勤耕耘,为探寻黑龙江区域文明、重构黑龙江古代历史作出了不懈努力。
随着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深化发展,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在中国考古学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黑龙江考古学研究正迈向新的高度,将为全面推进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建设边疆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