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刘强东做乾隆名菜翻车,煤气灶背锅引争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3:11 2

摘要:9月16日,京东品酒会上的直播镜头里,刘强东举着锅铲的手顿了一下。面前的煤气灶火苗忽明忽暗,刚下锅的猪头肉在锅里滋滋作响,他突然抬头对着镜头笑:“这煤气灶不会是从马云那买的吧?”弹幕瞬间炸开,有人刷“东哥太敢说了”,有人猜“故意的吧”,还有人操心“肉糊了”。这

9月16日,京东品酒会上的直播镜头里,刘强东举着锅铲的手顿了一下。面前的煤气灶火苗忽明忽暗,刚下锅的猪头肉在锅里滋滋作响,他突然抬头对着镜头笑:“这煤气灶不会是从马云那买的吧?”弹幕瞬间炸开,有人刷“东哥太敢说了”,有人猜“故意的吧”,还有人操心“肉糊了”。这场本该展示厨艺的直播,因为一个“意外”,成了当天最热闹的互联网话题。

镜头里的刘强东没穿西装,一件深蓝色衬衫袖子卷到胳膊肘,头发随意地搭在额前。他不像在发布会念PPT的企业家,倒像邻居家刚学做饭的大叔——紧张得忘了开油烟机,被油烟呛得眯起眼;炒肉时锅铲和锅底碰撞出刺耳的声响,还不忘回头问助理:“盐放多少来着?” 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反而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原来身家千亿的老板,和我们一样会被煤气灶难住。

一、从“精英人设”到“厨房新手”:企业家直播的“祛魅”革命

放在十年前,很难想象顶级企业家会在镜头前炒猪头肉。过去的商业大佬们,要么在财经杂志封面摆着“指点江山”的 pose,要么在年会上讲战略规划,字里行间透着“精英范儿”。但现在,刘强东举着锅铲自嘲“紧张得像贾国龙第一次炒菜”,罗永浩在脱口秀舞台讲“还债梗”,董明珠直播带货时试吃产品被辣到皱眉——企业家们正在集体“走下神坛”。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当直播间成了新的“商业战场”,观众不再满足于看“完美人设”。去年某互联网大佬直播卖货,全程照着提词器念稿,被网友吐槽“像AI主播”,销售额惨淡收场。而刘强东这场直播,从一开始就带着“不装”的气质:他直言“紧张”,把自己和“第一次说脱口秀的罗永浩”类比,主动卸下“全能企业家”的光环。

更有意思的是他对“失误”的处理。煤气灶出问题时,大多数人会尴尬圆场,他却直接甩出“马云梗”。这个玩笑尺度不小——既点出了行业竞争的潜台词,又用调侃消解了攻击性。观众笑着刷“东哥太敢了”,却没人真觉得是恶意。这种“出错了就认,还能顺便玩个梗”的松弛感,恰恰戳中了当下大众的心理:我们想看的不是“永不犯错的神”,而是“会笑会闹的人”。

二、“黄狗猪头肉”里的乡土密码:从乾隆典故到企业家的“根”

直播里真正的“主角”,或许不是出bug的煤气灶,而是那道“黄狗猪头肉”。当刘强东报出菜名时,弹幕里一片“?”:“啥菜这么接地气?”“听着像江湖菜啊。” 但他接下来的话,却让这道菜瞬间有了分量——“这是宿迁名菜,乾隆皇帝都夸过。”

故事要回到清乾隆二十七年。相传乾隆南巡途经宿迁,被街头肉香吸引,走进一家小酒馆。掌柜黄德乳名“大狗”,乡亲们都叫他“黄狗”。乾隆尝了他做的猪头肉,当场吟诗:“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 从此,这道菜成了宿迁的“活名片”。

刘强东对这道菜的熟悉,藏着他对家乡的执念。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宿迁:“我是宿迁人,京东的根在宿迁。” 去年他给宿迁员工发“家乡福利”,今年又在直播里做乡土菜。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地域认同”的商业表达。

现在的企业家都在讲“文化IP”,但大多停留在“捐钱建博物馆”“拍宣传片”的层面。刘强东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选了“吃”这个最接地气的载体。猪头肉不是山珍海味,却是宿迁人餐桌上的“常客”;乾隆的典故让它有了历史厚度,而他亲自下厨的动作,则把“家乡味”变成了“身边事”。观众看着他笨拙地翻炒肉片,听着他讲“小时候外婆做这道菜要炖三个小时”,不知不觉就把“京东”和“宿迁”“实在”“有人情味”这些标签绑在了一起。

更妙的是这道菜的“反差感”。一个身家千亿的企业家,在直播间做“猪头肉”——这种“高端身份”与“市井美食”的碰撞,本身就充满话题性。有人说“太掉价”,但数据不会说谎:直播结束后,“黄狗猪头肉”的搜索量暴涨2000%,宿迁当地餐馆电话被打爆,甚至有网友开车去宿迁“打卡同款”。一道菜带火一座城,这或许就是“乡土IP”的力量。

三、“除了日本料理都会做”:企业家的“生活技能”为何圈粉?

直播里还有个细节被忽略了:刘强东说“除了日本料理不会做,其它菜系基本都会”。这句话听起来像随口吹牛,却让网友炸了锅:“真的假的?大佬还有这技能?”

其实早有端倪。去年他在内部信里写“周末喜欢给家人做饭”,今年有员工晒出他做的红烧肉照片,评论区一片“求菜谱”。这次直播更是直接“上实操”:切肉、调酱、翻炒,动作不算熟练但有模有样。

为什么企业家的“生活技能”突然这么圈粉?因为它打破了“企业家=工作机器”的刻板印象。我们习惯了看大佬们在会议室里谈战略、在发布会上讲愿景,却很少见他们系着围裙在厨房忙活。而刘强东主动展示这一面,等于告诉公众:“我不止会赚钱,还会生活。”

这种“全能感”恰恰符合当下的“新企业家审美”。以前大家崇拜“霸道总裁”,现在更爱“接地气大佬”。去年某新能源车企老板直播修电动车,圈粉无数;今年董明珠晒出种菜视频,被夸“烟火气十足”。这些细节看似和商业无关,却在悄悄构建“人格化品牌”——当观众觉得“这个老板和我一样会做饭、会修东西”,对企业的信任感自然会提升。

当然,也有人质疑“是不是人设”。但比起“完美人设”,这种“会做饭”的标签反而更难装。毕竟,切菜的手法、颠锅的力度、对火候的判断,都是骗不了人的。刘强东炒猪头肉时,被热油溅到手下意识缩了一下,这个小动作被镜头捕捉到,弹幕瞬间刷满“太真实了”。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比任何精心设计的“人设”都更有说服力。

四、从“煤气灶梗”到“乡土菜”:企业家直播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

这场直播最终的数据很亮眼:观看量破亿,话题#刘强东直播炒菜#登上热搜第一,京东相关产品搜索量暴涨300%。但比数据更值得琢磨的是:为什么一个“炒菜翻车现场”能火成这样?

答案或许藏在三个关键词里:真实、细节、共情

真实,是不回避“失误”。煤气灶出问题时,刘强东没有假装没事,反而用玩笑化解尴尬;炒肉时忘了放盐,他笑着说“难怪觉得少点啥”。这些“不完美瞬间”让观众觉得“他和我们一样会犯错”,距离感一下子就没了。

细节,是藏在菜里的“故事”。如果他只是随便炒个菜,没人会记住。但他讲了“黄狗猪头肉”的典故,提到“小时候外婆的味道”,这些细节让“做菜”这件事有了情感重量。观众吃不到猪头肉,却能从故事里尝到“乡愁”的味道。

共情,是“精英”与“大众”的平视。他说“紧张得像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把自己放在“新手”位置;他调侃“煤气灶从马云那买的”,用行业梗拉近和网友的距离。这种“不端着”的态度,让观众觉得“他懂我们的笑点,也懂我们的紧张”。

说到底,直播间里最值钱的不是流量,而是“信任”。当企业家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像邻居大哥一样在厨房忙活、开着玩笑,观众感受到的就不再是“商业宣传”,而是“朋友聊天”。这种信任一旦建立,流量和销量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结语:当企业家开始“说人话、做人事”,我们在期待什么?

这场直播结束后,有网友留言:“以前觉得刘强东是‘霸道总裁’,现在觉得他像‘隔壁会做饭的大叔’。” 这句话或许道破了当下的趋势:大众对企业家的期待,正在从“成功符号”转向“真实个体”。

我们不再需要“完美的商业偶像”,而是需要“会笑、会犯错、有温度”的人。他们可以紧张,可以翻车,可以讲家乡的土话,做妈妈味道的菜。这些看似“不商业”的细节,恰恰是连接企业与公众的“情感纽带”。

刘强东这场直播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他用一口滋滋作响的猪头肉、一句带点调侃的玩笑、一个被热油溅到的瞬间,告诉我们——企业家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家乡,有生活的烟火气,也有“搞不定煤气灶”的窘迫。

当镜头里的火苗重新燃起,猪头肉的香味透过屏幕飘出来时(虽然我们闻不到),观众记住的或许不是京东卖了多少货,而是那个举着锅铲笑哈哈的刘强东。毕竟,比起“完美人设”,我们更爱那个“真实的人”。

这大概就是企业家直播的终极“流量密码”:不是卖货,而是“卖人”——卖一个有缺点、有温度、有故事的“人”。而这样的“人”,永远比“神”更让人愿意靠近。

来源:凛朗明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