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西贝因为被罗永浩“点名”用预制菜,闹得沸沸扬扬。一开始只是普通消费者的吐槽,结果贾国龙亲自下场,还放狠话说要起诉,一来二去,事情直接从“吃饭”变成了一场互联网舆论风暴。
这几天,西贝因为被罗永浩“点名”用预制菜,闹得沸沸扬扬。一开始只是普通消费者的吐槽,结果贾国龙亲自下场,还放狠话说要起诉,一来二去,事情直接从“吃饭”变成了一场互联网舆论风暴。
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说自己在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直言“恶心”。这条内容迅速发酵,网友们纷纷加入讨论。面对质疑,贾国龙回应称:“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还搬出了“中央厨房+门店现做”的说法,坚称自己没问题。
但罗永浩不买账,直接三平台直播开怼,曝光西贝后厨使用袋装材料的视频,网友看完纷纷表示“这不就是预制菜嘛”。贾国龙这时候陷入“自证清白”的死循环,不仅没澄清自己,反而激化了矛盾。
最终,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认沟通方式有问题,并表示要“打明牌、学胖东来”,算是给这场风波暂时画了个句号。
但这一轮下来,西贝的形象已经实实在在受到了伤害。不仅网友不买账,生意也受了影响。据贾国龙自己说,事件爆发第二天,日营业额就掉了100万,第三天预计损失达到300万。
这次“翻车”,不是因为用预制菜,而是没把话讲清楚,在信息透明的时代,光靠老经验已经不够了。
讲真,预制菜早就不是新鲜事。中国餐饮工业化,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钱学森曾预言:“烹饪工业化将引发一次新的产业革命。”而中餐的标准化进程,最早甚至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学来的。
在它们进入中国之前,中餐行业普遍存在几个问题:太依赖厨师,操作标准模糊,供应链混乱,管理粗放。而西式快餐靠“中央厨房+标准化操作”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真功夫是最早模仿的中式品牌之一,靠一台“电脑程控蒸汽柜”,实现了中餐的部分标准化。而火锅行业更是率先跑通了工业化模式:锅底集中配送、食材预处理、门店简单操作,海底捞、小肥羊都靠这套模式做大做强。
西贝、眉州东坡等品牌,也是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西贝的菜品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炒”,但也不是单纯的“工厂出品”。它们采用的是“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现做”的模式,本质上是为了保证品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而消费者最关心的,其实是“好不好吃”、“值不值这个价”,而不是“是不是预制菜”。如果一个菜足够美味、卫生安全、价格合理,背后是不是中央厨房处理过的,真的没那么重要。
问题在于,一旦消费者觉得“被隐瞒”、“被套路”,那就不止是吃饭的问题,而是信任感的问题。
这次事件,其实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企业跟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真的变得至关重要。
罗永浩并不是在否定预制菜,他甚至多次强调自己不反对工业化,只是反对“贵价+预制+不透明”。而西贝的问题,就出在“没说清楚”。
反观胖东来,人家也卖速冻食品、熟食、临期商品,但消费者不反感,反而觉得安心。为什么?因为透明。所有环节、所有信息、所有价格,通通摆在台面上,顾客自然愿意买账。
西贝长期以来一直以“品质”、“手工”、“匠心”作为卖点,一旦消费者发现这些说辞和实际体验不符,心理落差就会被无限放大。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每一次对话,都是“公开考试”。
这次“预制菜风波”,让西贝吃了大亏,但也不是没有转机。只要它能真正听懂消费者的反馈,坦诚面对问题,改进菜品和沟通方式,危机也能变成转机。
毕竟,消费者不是敌人,他们只是想知道:我花的钱,值不值?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餐饮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标准化不意味着千篇一律,工业化也不代表粗制滥造。关键在于,你是否尊重消费者,是否给予他们知情权、选择权。
西贝摔了一个跟头,但它依然是中国中餐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它能真正做到“打明牌”,未来依旧可期。反之,如果继续“嘴硬+下场硬刚”,那就只能在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中慢慢被边缘化。
餐饮的本质,从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为谁而做”。看懂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行业大佬。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