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景德镇”文明素质提升实践行动如春风化雨浸润城市肌理;“十大环境整治与提升”以“绣花功夫”织就城市新颜;“交通安全畅行行动”守护着网红城市的流量密码;“推窗见绿、行路闻香”的蝶变绘就了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千年瓷都”景德镇,因瓷而兴,因文明而美丽。
文明,既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更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文明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美好。
“爱景德镇”文明素质提升实践行动如春风化雨浸润城市肌理;“十大环境整治与提升”以“绣花功夫”织就城市新颜;“交通安全畅行行动”守护着网红城市的流量密码;“推窗见绿、行路闻香”的蝶变绘就了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千年瓷都”景德镇,因瓷而兴,因文明而美丽。
“爱景德镇”文明素质提升实践行动启动仪式。
第七届创建周期以来,景德镇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精神文明建设凝魂聚气、凝心聚力。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景德镇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乐平市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市共计46个单位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荣誉的获得,是对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生动写照。
坚持举旗定向 筑牢思想根基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理论学习直达心间。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间。“小巷讲堂”“老方说党史”“香樟树下”“乐赣轻骑兵”等基层理论宣讲平台累计开展宣讲1100余场,受众6万余人。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高规格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创作拍摄理论宣讲微视频《总书记走进陶阳里——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荣获江西省第16期县融媒体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内宣作品一等奖;《跨越百年的宣讲》获第二届全省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第二名。调研报告《构建陶瓷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的实践与启示——以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作为全省唯一上报案例被中宣部《党委中心组学习》刊用。
强化红色基因传承。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陶瓷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演讲大赛、“爱我国防”书画及陶瓷作品展、红十军与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90周年纪念等系列活动。紧盯清明、抗战胜利日、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纪念活动,在抚今追昔中汲取奋进力量。利用红十军建军旧址、方志敏旧居、赣东北特委旧址、瑶里改编旧址、中共河西县委旧址等场所开展“游基地 学党史 颂党恩”等红色研学活动,激发爱党爱国情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主题活动。推进“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和“大学生文明实践暑期行”,举办书法公益讲座、非遗技艺学习、陶艺和“瓷茶戏”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邻里和谐。春节里,一副副春联凝墨寄情;元宵夜,一场场灯会流光溢彩;端午时,一个个粽子裹满清香;七夕间,一场场集体婚礼浪漫温馨;中秋夜,一场场诗会雅韵悠扬;重阳日,一次次登高祈愿安康……这些浸润着民俗温度与文化底蕴的节日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了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的生活场景。
2024年12月27日,浮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迎新送“福”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元旦”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
2025年“情定珠山·爱火永燃”七夕集体婚礼暨青年交友嘉年华。
注重典型培育 引领向上向善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榜样立,方能旗杆挺、航标亮、薪火传。我市着力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先进模范高尚品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愈加浓厚。
好人如灯,善行如炬。通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被传颂,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得到弘扬,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持续滋养。全市共有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5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7人获评“江西省道德模范”;6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04人荣登“江西好人榜”。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王亮从5米高的河堤跳入水中,3次下水,两破车窗,勇救4人,诠释“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宗旨本色。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邓希平,凭半世纪窑火淬金推动颜色釉重生,让失传千年的窑变奇光惊艳世界。“中国好人”朱如新,在防汛巡查中勇救落水驾驶员,用生命完成最后的“托举”。“非遗传承人”孙立新,匠心制瓷40余载 ,“把优秀的陶瓷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他坚守的使命……
德者有得,善者有誉。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运用宣讲报告、公益广告、专题展览、文艺作品等形式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并开设了“瓷都劳模风采”“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 身边好人”等专栏,刊发《“好姑姑”黄幼兰:含辛茹苦十七载 抚养双侄成长成才》等稿件,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在景德镇学院,200余名师生开启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全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故事巡讲。巡讲中,《抗疫中绽放的红梅》《盛名之下曲折路》《永不残疾的英雄》《爱的风帆让生命续航》四个故事分别讲述了道德模范高梅梅敬业奉献、洪少华诚实守信、周发春见义勇为、余辉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宣讲员们讲得真诚,师生们听得认真……与此同时,制定先进模范礼遇帮扶制度,在春节、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走访慰问,组织免费体检,邀请参加重大活动,树立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
立德树人,护苗成长。在获评“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后,全市上下把荣誉作为新的“起点”,不断优化工作机制、筑牢思想根基、增强教育合力、织密安全防线,以承办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会为契机,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充分利用“拔节孕穗期”,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组织中小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景德镇的足迹,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探寻千年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累计选树市级“新时代好少年”146人,10人被评为江西省“新时代好少年”。举办“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通过全媒体传播渠道对“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在未成年人中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全国“‘10 后’画瓷都”颁奖仪式暨瓷娃推介官受聘仪式
深化文明创建 促进城乡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我市始终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统筹推进四大创建,城市和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经验做法在“文明中国·看江西”典型案例发布会上作推介。
守护城市底蕴。立足千年瓷都的独特文化肌理,深度挖掘陶瓷文化的价值,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坚持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出台《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系统性、法制化依据。以打造“千馆之城”为载体,对现有的美术馆、艺术馆、非遗展示馆等进行系统梳理、数字赋能、优化提升和整体展示。推进陶瓷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陶瓷艺术数字展览等沉浸式陶瓷文化体验项目,以陶瓷文化温润城市底蕴和气质。提炼传统制瓷技艺中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等文明元素,将其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间。以扩大对外开放交流为目标,成功举办“阿拉伯艺术节”、战略传播论坛、国际版权论坛、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创新推出首届景德镇论坛,深入探讨文化与城市相融共生之道,为全世界文化类城市发展探寻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子。入选全国首批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国际形象引领型城市”。
下足绣花功夫。牢固树立“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用心用情办好市民“关切事”。昌江森林图书馆古朴典雅、温馨别致,窗外是绿色森林,屋内则是知识海洋,刚开门就已经“圈粉”无数成为热门打卡地。87个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项目有序推进,陶阳里入选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探索城市微小空间整治新思路,推进口袋公园、“第五空间”、工会驿站建设和公园绿地共享,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创新便民摊点管理模式,结合周边业态、特色街区和夜间经济发展要求,实行“一点一策”科学分类设置。印发《景德镇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将全市建成区划分为4个区级网格、19个街道(乡镇)网格、165个社区(村)网格,把社区、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纳入各级网格,形成网格化管理一张图,实现“智慧城管、一网统管”。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聚焦群众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涵养文明乡风。依托7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和便民惠民服务,综合采用文艺汇演、积分兑换等举措,不断提升移风易俗治理成效。将458座传统“戏台”打造成文明实践“平台”,《拣郎》被评为全省优秀移风易俗节目。开展“‘梁’风进万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40余场次,受众逾6.2万人次。举办“德润赣鄱 红土地上好村晚”活动,通过“文艺+宣讲”形式,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歌舞、戏曲、语言类节目,小品《只要感情好,彩礼可以少》通过诙谐演绎,倡导抵制高价彩礼、树立婚嫁新风;快板《厚养传孝道,薄葬树新风》以明快节奏呼吁传承孝道文化、摒弃铺张丧葬陋习。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243个村点整治建设、577户农村户厕改造,基本实现宜居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
乐平市“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文艺巡演暨“德润赣鄱 红土地上好村晚”活动(洎阳街道专场)。
强化风尚引领 激活文明细胞
时代新风尚,需要“精气神”的丰厚滋养。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积极投身到“爱景德镇”文明素质提升实践行动中,用“爱景德镇”的生动实践,赋能景德镇、宣传景德镇、唱响景德镇。
创建服务品牌。以打造“窑火红”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志愿者之城”为抓手,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机制。围绕应对旅游高峰、瓷博会等全市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常态化开展“平民夜校”、点位服务、爱心接送、文艺“快闪”、医疗保障等志愿服务项目,组织“窑火红”志愿者7.8万余人次,其中党员志愿者6.1万余人次,服务游客近200万人次。持续开展助学支教、扶贫帮困、医疗健康等志愿服务,如开展“免费午餐”公益项目13年,覆盖全市13000余名乡村儿童,每年使用善款2000万元;开展“快乐瓷娃”公益项目,让景德镇孩童快乐成长;开展“拾穗行动”公益项目,帮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完成学业。
2025年景德镇市“爱心送考˙交通护航”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反对“舌尖”浪费。抓实“从田野到餐桌到习惯养成”全链条,夯实“舌尖上的节约防线”。加强餐饮行业标准化与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景德镇市餐饮行业反浪费诚信经营标准》,发布《反餐饮浪费自律公约》。打造智慧食堂,成功创建全省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首个智慧称重餐厅。开展“节约厨师”“服务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节约技能培训,分享“边角料创意菜”“合理备餐计算法”等实用技巧。组织节能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反食品浪费主题展览,进行“光盘行动”承诺签名。开发“小小点菜师”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模拟点餐游戏中学习合理膳食与节约理念。
建设网络文明。建成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和景德镇市网络信息安全联合创新实验基地,统筹开展近140项“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出红色主播培育计划,培育正能量网络人士,营造了“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爱景德镇”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网络相关媒体、头部平台、自媒体人员代表和网络名人,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采风,围绕“山水风光、人物风采、民生事业、家乡变化”等主题精心策划,采取微视角、提炼微素材、深化微解读创作网络精品,已陆续征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相关作品近百个。《江西景德镇市:以瓷为媒 打好网络国际传播“组合拳”》入选“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城市典型案例”。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下一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着力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着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