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不仅能提供营养、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母婴情感联结。但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简称“艾梅乙”)的母亲,在母乳喂养选择上常充满顾虑。
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不仅能提供营养、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母婴情感联结。但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简称“艾梅乙”)的母亲,在母乳喂养选择上常充满顾虑。
随着医学的进步,通过科学的母婴阻断措施,大多数情况下,“艾梅乙”感染母亲仍然可以哺乳,但不同的感染情况,有不同的喂养建议。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存在于感染者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母婴传播风险高,无干预措施的母婴传播率达30%~50%。
因此,这类母亲优先人工喂养,若要母乳喂养,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母亲要规范、有效地进行抗病毒治疗,且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2)宝宝出生后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3)母乳喂养时间不超6个月;4)做好乳房护理,避免乳头破裂出血,若出现乳头破裂、乳腺炎、脓肿或宝宝口腔溃疡,要暂停甚至永久停止母乳喂养;5)定期监测母亲病毒载量和宝宝HIV感染情况。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时经产道、哺乳时经乳汁传播。
这类母亲想要母乳喂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母亲分娩前完成规范驱梅治疗;2)产后无乳头皲裂、乳腺炎等情况。
如乳房有破损、未规范治疗或治疗后滴度仍高,应暂缓母乳喂养,建议将乳汁经巴氏消毒(将乳汁放奶瓶,用温奶器60℃~65℃加热30分钟)后间接喂养,直到规范治疗完成、血清学指标正常,再恢复直接母乳喂养。需要注意的是,挤奶或吸奶时,若乳汁碰到病损,要丢弃不用。
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接触血液、体液传播,但传播率相对较低。
乙肝病毒不会经消化道传播,母乳喂养时的暴露病毒量远低于分娩时,且母乳中的乳铁蛋白还能抑制HBV感染,所以,无论母亲乙肝病毒载量高低,都可母乳喂养。但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要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第一针乙肝疫苗,1月龄、6月龄再分别接种第2针、第3针,构建免疫保护,这是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当母亲乳头破裂,或宝宝口腔、咽喉、食道、胃肠黏膜有破损溃疡,应暂停母乳喂养。
来源:名院名医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