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的演化变迁!解放军的“最佳拍档”,阅兵的背包都塞了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23:23 1

摘要: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这么猜,但仔细查了资料才发现,这压根不是什么导弹装备,而是咱们最新单兵携行具里的双肩背负式战术突击背包,里面装的都是野外作战的必需品, 压缩口粮、防毒面罩、武器弹药这些实打实的东西。

2025 年九三大阅兵直播里,不少观众盯着解放军战士背后的背包犯嘀咕:这包里装的是不是黄瓜大小的 QN202 单兵微型导弹?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这么猜,但仔细查了资料才发现,这压根不是什么导弹装备,而是咱们最新单兵携行具里的双肩背负式战术突击背包,里面装的都是野外作战的必需品, 压缩口粮、防毒面罩、武器弹药这些实打实的东西。

要是把士兵手里的步枪比作 “战友”,那单兵携行具就是 “战友的最佳搭档”。这东西不是随便缝的布袋,是部队专门设计的制式装备,士兵训练、执勤、打仗时,要带的弹药、防生化用品、野战工具、急救包,全靠它来收纳。

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部队能不能保持战斗力,能不能在战场上把实力发挥出来。以前咱们子弟兵打背包,都是 “三横两竖” 的老办法,一个被子、一双胶鞋、一把工兵铲,就是全部家当,东西少还容易乱。现在的携行具不一样了,不光能把物资装得整整齐齐,还能让战士融入未来战场体系。

早在上世纪土地革命时期,咱们的携行具还特别简陋,就一个干粮袋、一个枪弹袋、几尺防雨油布,绑腿都算重要装备,基本是敌人用啥咱们就用啥,没个统一规格。

1931 年 11 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被服总厂组建起来,这才真正开始尝试用棉布做步枪弹袋和手榴弹袋。那时候的弹袋设计挺实在,正面缝 10 到 12 个小口袋,子弹一个个分开装,袋口用布绳打结封好,战士们左肩右胁背着;手榴弹袋则是两个一组,用绳子连起来挂在脖子上。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的被服厂只能分散到各军的供给部,跟着大部队长征。那时候根本没法自己生产携行具,全靠从战场上缴获敌人的。

到了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成八路军,后来又成第十八集团军,1938 年南方游击队编成新四军。本来以为能有稳定的经费搞装备,结果一年后国民党就找各种理由停了经费,无奈之下,咱们只能自己动手,一边跟日伪打仗,一边慢慢建军需生产的基础。

那时候的工厂都是小作坊,规模小、产量低,做出来的枪弹袋、轻机枪衣套、地图皮包,根本不够全军用,所以直到抗战结束,战士们身上还是挂着五花八门的牛皮或帆布枪弹袋,分件单挂,看着就累赘。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携行具更是乱得很,国产的、日式的、苏式的,还有从美军那缴获的,啥样都有。后来到了 1951 年,部队开始分批换苏式携行具,1953 年基本全换完了。

但苏式的也有毛病,还是分件单挂,带一件装备就多一条带子,战士身上缠得全是绳带,物资重了还会重叠碰撞,走路都费劲。长时间行军下来,肩膀被勒得淤血是常事,体力消耗特别大,连部队的机动速度都受影响。更麻烦的是,这些携行具没防雨设计,被子、鞋子淋了雨,战士们连个干地方休息都没有。

直到 80 年代末,部队才正式开始研究新的单兵携行具。搞了好几年,1990 年代初,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设计、3521 工厂生产的 XZJ91 式单兵携行具终于出来了。这东西一问世,就把 “打背包” 的老历史给终结了。

它分战斗和生活两部分,战斗用的冲锋枪手携行袋是背心样式,前面两个胸片,用交叉尼龙绳连着后背的后腰片,能装 4 个 81 式自动步枪的弹匣和 4 枚木柄手榴弹。

作训携行包可以单肩背也能双肩背,里面用布隔开三个区域,东西能放得整整齐齐,前面还有个拉链小袋,正好装一包单兵野战口粮,两边的耳袋能放急救包和枪械保养工具。

生活携行具就是个大背囊,还分寒区和温区两种,装军大衣、被子、备用衣服这些。

后来 95 式枪族定型了,原来的 91 式携行具就有点不配套了,所以新的携行具研发又提上了日程。

还是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制、3521 厂生产,这次出来的是 99 式单兵携行具,在 91 式的基础上加了后腰片和承载腰带。别小看这两个改动,有了它们,就能多带防毒面具袋、瞄准镜袋、刺刀套、水壶袋这些东西,战士能带的装备更全了。

2001 年的时候,99 式的材料又升级了,换成防水性更好的长丝涤纶帆布,做工也更精细,后来还整合改成了 01 式多用途作训包,能装 01 式单兵帐篷、睡袋这些睡具。我觉得从 01 式开始,咱们的携行具才算真正步入成熟阶段,不再是简单的 “能装”,而是 “装得巧、用得顺”。

再往后的 06 式携行具,就开始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靠了,专门强化了单兵的信息化通信能力和携弹量。这一步很关键,因为现在打仗越来越依赖信息,携行具能跟上这个趋势,说明咱们的装备发展是跟着战场需求走的,不是闭门造车。

回头看解放军携行具的发展,从土地革命时期的 “凑活用”,到抗美援朝的 “跟着别人学”,再到现在的 “自己搞创新”,这条路走得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这小小的携行具,其实就是咱们国防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缺衣少食到技术领先,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2025 年阅兵上的那个背包,装的不只是物资,更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作战理念的升级。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