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尧尧,邢立来,张智敏,等.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高尿酸血症的论述[J].内蒙古中医药,2025,44(03):135-138.摘要:李鸿钰,田建广,胡滨,等.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华南预防医学,2025,51(02):127-130+136.
[2]张盼盼,相三婷,童梦佳,等.高尿酸血症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5,36(06):837-841.
[3]李鸿钰,田建广,胡滨,等.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华南预防医学,2025,51(02):127-130+136.
2021年,14岁的付宏志是一名来自上海的初中生。他的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就已经离婚了,从此他跟着父亲生活。由于工作繁忙,付宏志的父亲很少关心他,尤其是在上初中后,两人之间的交流就只有逢年过节或者付宏志要零花钱的时候才会多一点。因此,缺乏陪伴和关爱的付宏志放假时就经常抱着手机玩耍。一开始,付宏志的父亲见孩子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并且乖乖在待在家哪儿也不去,也就没有过多干预。可等他重视时,事情早已到了火烧眉毛的程度……
2021年4月19日,付宏志最近迷上了《和平精英》、《原神》等游戏。这天放学一回家,他就像是被磁铁吸引了一样直奔手机,迫不及待地登录游戏。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没有老师家长,没有学习烦恼,他全身心地沉浸在紧张刺激的战斗中。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付宏志却依然精神抖擞,眼睛紧盯着屏幕,双手飞快地在手机上滑动着。付宏志的父亲催促他睡觉时,他敷衍地答应后,又继续沉浸在游戏中。一直到凌晨两点多,付宏志渐渐感到困意袭来。
可当他刚放下手机,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感就会涌上心头。付宏志双手开始不由自主地颤抖,心里就像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一样,让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他又拿起床头的手机,再次登录游戏,仿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找到片刻的安宁。就这样直到付宏志实在困得受不住才沉沉睡去,第二天醒来的他感到头痛欲裂,眼睛就像是干涸已久的湖泊一般,干涩不已。镜子里的他面色苍白,眼圈发黑,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几岁。
5月28日,渐渐地,付宏志越来越依赖游戏,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在学校里常常哈欠连天。这天上课时,他的注意力没一会儿就涣散开来,思绪飘忽不定,讲台上老师的话在他听来十分枯燥无味。紧接着,老师很快就注意到即将昏睡过去的付宏志,于是无奈地说道:“付宏志同学,你最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班级十几名跌落到班级倒数,上课也不在状态,下课后打电话给家长,让他来一趟学校。”
很快,付宏志的父亲就赶到了学校,在老师的口中他才得知孩子近期的极大转变。老师善意地提醒道:“有不少学生都是迷上手机游戏后,心思不在学习上。这不是简单的爱玩,有可能是成瘾了。”老师的话让付宏志的父亲如梦初醒,于是他立马接上孩子去医院的精神科挂号检查。
医生首先仔细询问了付宏志的生活、学习等情况,随后又为他做了心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IAT网络成瘾量表:得分37分,提示重度成瘾,通常≥30分为临床诊断标准;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因子显著升高。诊断为DSM-5网络游戏障碍。
医生严肃地解释道:“网络游戏障碍又叫游戏成瘾,是一种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心理障碍。这是一种疾病,作为家长不能忽视,要强制把手机交给学校保管,多与孩子沟通,增加亲子互动,鼓励他进行线下的运动。实在不行,再考虑药物治疗。”
付宏志的父亲听后心里懊悔不已,没想到孩子竟然玩手机患上了心理障碍。于是回到家后,他第一次认真地和付宏志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孩子心里到底需要什么。并且还按照医生的指导建立“游戏积分制”,付宏志每完成1小时学习就兑换15分钟游戏时间,直到他慢慢戒除网瘾。
一开始,付宏志还算配合,事情似乎有所好转。可只要长时间不玩手机,巨大的空虚和失落感就会像一张大网一样紧紧地把他包裹住,让他拼命地想要摆脱这种难受的感觉。于是他开始逃避上学,找各种借口请假,甚至偷了父亲的钱又买了一台手机,做这么多就只是为了偷偷多玩一会儿游戏。
9月1日,刚开学老师就发现付志宏的暑假作业一字未动,于是再次把付志宏和家长叫到办公室。老师严肃地表示如果再不完成作业,就要考虑退学的问题。这些话语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痛着付志宏的自尊。他也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境地,但手机里的游戏却始终无法放下。
回到家后,付志宏的父亲正思考如何跟儿子谈谈心,可转身却看见他又躲在阳台玩手机。付志宏的父亲冲过去,眼中充满了愤怒和绝望,一把夺过他手中的手机,大声斥责儿子的不争气。付志宏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愤怒,争吵迅速升级,他的声音变得尖锐而失控。在激动的情绪驱使下,付志宏爬上窗台,一脚跨过栏杆,威胁着父亲不让自己玩手机就要跳下去。
付志宏的父亲见状顿时慌了神,红着眼眶苦苦哀求儿子先下来。冷风迎面吹来,付志宏的身体开始颤抖,手心也逐渐渗出冷汗,心跳如鼓。楼下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警察和消防员也赶到了现场。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付志宏最终还是安全地从阳台上下来了。
但经过这件事后,付志宏的父亲也开始深刻地反省和总结,自己之前是不是哪里还有疏漏? 从那天以后,他暂时请了半年的长假,一边专心陪着孩子治病,一边在网上搜索国际上最前沿最先进的相关研究。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去听教育专家们的知识讲座,并把有用的知识点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很快,付宏志的父亲就给儿子量身定制了一个戒网瘾的计划,没太能严格执行。
2022年9月1日,休学一年的付志宏重返校园。整个人一改之前的颓靡,精神焕发,脸蛋红润,教材上还写满了他在家自学的笔迹。一开始,班主任还有些犹豫,生怕之前的事情重演。直到付志宏的父亲拿出儿子的复查报告:IAT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从原来的37分降至14分,提示并未成瘾;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因子均在正常范围内。
这下连老师都惊叹不已,好奇的问道:“付志宏爸爸,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啊?我教过很多有网瘾的孩子,无论是去医院还是家长送去专门的戒网瘾学校,通常都需要好几年才能逐渐减轻网瘾。可是像付志宏这样,短短一年时间就能戒掉网瘾,我还是头一次见!”
这一消息很快就传遍大半个学校,不少同样饱受折磨的学生家长纷纷挤到了教师办公室门口,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究竟是用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位家长喊道:“孩子爸爸,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呀? 能不能也告诉告诉我们,我孩子天天玩手机,试了无数方法都没用,这样下去上高中都是个问题!”
付志宏爸爸表示自己十分理解做家长的心情,于是他大方地说道:“其实孩子戒网瘾并不难,很多人为什么积极配合医生和老师,增进亲子交流,网瘾却还是反反复复戒不掉,其实是因为忽略了这三件小事。我平时就是一直在坚持做这3件事,看似平平无奇,效果却出奇的好,没有花一分钱就把孩子的网瘾给戒掉了,只要大家坚持,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件小事:每天固定一段“无手机亲子时间”。
研究显示,亲子互动的质量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与行为习惯具有直接影响。在电子产品充斥的时代,家庭中普遍缺乏真正“面对面”的时间,而“无手机亲子时段”正是帮助亲子重新建立情感联系的有效方式。建议家长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与孩子一起进行不涉及电子产品的活动,例如散步、拼图、下棋、共同做饭,甚至只是坐下来聊天、听听音乐都可以。
这段时间要求大人和孩子同时放下手机,营造出一个稳定、安全、不被打扰的空间。初期孩子可能会抗拒,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稳定陪伴”的价值会逐渐显现,不少孩子会开始主动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内心的烦恼,甚至是他们对游戏的真实看法。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孩子对虚拟世界的依赖,也让他们意识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温暖与支持,而不仅仅是“管控”和“指责”。
第二件小事:让孩子参与“自我管理”。
与其用命令式的语言控制孩子使用手机,不如引导他们参与时间规划的制定过程。自主性,是影响青少年行为改变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孩子自己参与规则设定,往往更容易内化为自律。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娱乐”的时间表。例如,约定每天学习任务完成后可以玩手机30分钟,并在执行前写明计划内容。
如:看书1小时、运动半小时、完成作业,执行完毕后再“解锁”游戏时间。这种“任务—奖励”模式既尊重了孩子的娱乐需求,也帮助他们建立对时间的掌控感。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规则不是由家长“单方面宣布”,而是让孩子在讨论中主动表达、制定标准、签署“家庭协议”,以提升责任感。规则一旦制定,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避免“说一套做一套”。
第三件小事:每天记录“小进步日记”
游戏吸引孩子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它能持续提供即时反馈与成就感。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在其他方面长期得不到积极反馈,就更容易将自我价值寄托于游戏角色中。因此,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努力与进步,是减少依赖游戏的有效路径之一。一种操作性强的方法是:鼓励孩子每天睡前记录三件自己当天做得不错的事。
内容不必宏大,例如“今天按时起床”“比昨天多看了5页书”“忍住了不玩游戏”等等。家长可以在旁阅读、鼓励,但无需评价好坏,重点在于帮助孩子从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长期坚持这个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还能强化积极自我认知。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真实生活中的成就感。
(注:《回顾:上海初中生因重度网瘾休学,复查网瘾消失,3个方法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