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ICON 型固态电解质最新进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0:49 1

摘要:在全球 “碳中和” 目标的驱动下,可充电电池技术正面临兼顾高能量密度、本质安全与 TWh 级规模化制造的三重挑战。自 1991 年液态锂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以来,其能量密度已逼近热力学极限(约 300 Wh・kg⁻¹),且液态电解液的易燃性、泄漏风险及热失控隐患

NASICON 型固态电解质用于固态金属电池的最新进展

1 引言

在全球 “碳中和” 目标的驱动下,可充电电池技术正面临兼顾高能量密度、本质安全与 TWh 级规模化制造的三重挑战。自 1991 年液态锂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以来,其能量密度已逼近热力学极限(约 300 Wh・kg⁻¹),且液态电解液的易燃性、泄漏风险及热失控隐患,始终是制约其在电动车辆、大规模储能等领域进一步应用的核心瓶颈。在此背景下,采用不可燃固态电解质(Solid Electrolyte, SE)并以金属锂 / 钠为负极的固态金属电池(Solid-State Metal Battery, SSMB),被公认为 “后锂离子时代” 的关键技术方向 —— 其理论能量密度可突破 400 Wh・kg⁻¹,且工作温度范围可覆盖−50~200 °C,完美适配极端环境需求。

当前固态电解质体系主要分为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与聚合物四类,而 Na 超离子导体(NASICON)型磷酸盐凭借独特的综合性能重新成为研究焦点,其核心优势可概括为四点:一是室温(25 °C)下 Li⁺或 Na⁺电导率普遍≥1 mS・cm⁻¹,满足电池正常充放电的离子传输需求;二是电化学稳定窗口宽达 5 V(vs. Li/Li⁺)以上,可适配高电压正极材料(如 LiCoO₂、NCM811);三是电子电导率极低(

自 1976 年 Goodenough 团队首次报道 Na₁₊ₓZr₂SiₓP₃₋ₓO₁₂化合物以来,NASICON 家族已从最初的钠基体系,逐步拓展至锂基体系(如 Li₁₊ₓAlₓTi₂₋ₓ(PO₄)₃(LATP)、Li₁₊ₓAlₓGe₂₋ₓ(PO₄)₃(LAGP))、无锗低成本体系及高熵掺杂体系。过去五年,NASICON 基固态金属电池的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级硬币电池在 45 °C 下可实现 20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达 80%;制造工艺方面,卷对卷流延技术已能稳定制备 50 μm 厚的 NASICON 电解质膜,生产线车速可达 5 m・min⁻¹,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本文系统整合 2020 年以来发表的 600 余篇学术论文与 5800 余件相关专利,从离子输运机理、界面化学稳定性、机械可靠性及规模化制造瓶颈四个维度,深入剖析 NASICON 型固态电解质在固态金属电池中的应用现状,旨在回答核心问题:NASICON 基固态金属电池究竟是停留在学术概念阶段,还是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切入下一代电动车辆与大规模储能市场。

2 历史脉络与知识缺口

2.1 发展历程:从单一组分到高熵体系

NASICON 型电解质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图 2),跨度长达 48 年:

基础探索期(1976–1990 年):1976 年 Goodenough 团队首次合成 Na₃Zr₂Si₂PO₁₂,其在 300 °C 下的 Na⁺电导率达 2×10⁻³ S・cm⁻¹,正式定义 NASICON 结构;1989 年 Aono 团队开发 Li₁.₃Al₀.₃Ti₁.₇(PO₄)₃(LATP),实现室温下 7×10⁻⁴ S・cm⁻¹ 的 Li⁺电导率,标志着 NASICON 从钠基向锂基体系拓展。

性能优化期(1991–2010 年):研究聚焦于离子掺杂与制备工艺改进,如 1997 年 Fu 团队通过热处理 Li₂O-Al₂O₃-GeO₂-P₂O₅玻璃体系,开发出 Li₁₊ₓAlₓGe₂₋ₓ(PO₄)₃(LAGP),室温电导率提升至 1.3×10⁻³ S・cm⁻¹;2007 年 Arbi 团队通过 Al³⁺等价取代 Ti⁴⁺,将 LATP 的电导率进一步提升至 5×10⁻³ S・cm⁻¹。

应用验证期(2011–2020 年):2013 年 Noguchi 团队首次构建 Na|Na₃Zr₂Si₂PO₁₂|Na₃V₂(PO₄)₃全固态钠电池,验证 NASICON 与电极的兼容性;2016 年 Goodenough 团队以 LATP 为电解质、LiFePO₄为正极,实现长循环稳定性,推动 NASICON 进入实际电池应用研究阶段。

高熵创新期(2021 年至今):高熵设计成为性能突破的关键,2024 年最新报道的高熵 Li₃.₂Al₀.₂Sc₀.₂Y₀.₂Ti₁.₂Zr₀.₂Ge₀.₂P₃O₁₂玻璃陶瓷,室温电导率达 1.8 mS・cm⁻¹,且活化能降至 0.16 eV,性能已接近硫化物电解质,但无空气敏感性。

2.2 文献计量与区域贡献

基于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2024 年 12 月检索),2014–2024 年间与 NASICON 型固态电解质相关的学术论文共 1954 篇,专利申请达 5863 件。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贡献了 52% 的论文与专利(论文 929 篇、专利 3130 件),美国占比 18%(论文 379 篇、专利 1091 件),日本占比 11%(论文 199 篇、专利 170 件),中国在该领域已形成研发与产业化的双重领先优势。

2.3 未解决的核心知识缺口

尽管研究进展显著,NASICON 型电解质仍存在三大关键知识缺口,制约其商业化应用:

离子输运能垒差异:Li⁺在 NASICON 中的迁移活化能(0.25–0.33 eV)仍是硫化物电解质(0.12 eV)的两倍以上,导致低温(

界面还原稳定性:NASICON 中的 Ti⁴⁺、Ge⁴⁺在低电位(

高能量密度软包电池参数阈值:实现 400 Wh・kg⁻¹ 的软包电池,对 NASICON 电解质的厚度、孔隙率及电池堆叠压力的最小值尚未明确 —— 现有研究多基于硬币电池,缺乏软包级别的系统参数优化。

3 晶体结构与协同输运机理

3.1 典型晶体结构特征

NASICON 型电解质的通用化学式为 AxM₂(PO₄)₃,其中 A 为 Li⁺或 Na⁺,M 为 Ti⁴⁺、Ge⁴⁺、Zr⁴⁺等金属阳离子,其晶体结构主要分为两种空间群: rhombohedral(R-3c)与 monoclinic(C2/c)。核心框架由 MO₆八面体与 PO₄四面体通过共顶点连接构成,形成三维贯通的离子传输通道,通道内存在三种特征性离子格位:

M1 位(6b):八面体配位环境,是 A⁺的主要占据位点,离子结合能较高;

M2 位(18e):畸变的十面体配位环境,仅在 A⁺过量时部分占据,易形成离子阻塞;

M3 位(36f):四面体配位环境,是 A⁺迁移的 “过渡位点”,结合能低,为离子输运提供关键路径。


以 LATP(Li₁.₃Al₀.₃Ti₁.₇(PO₄)₃)为例,Al³⁺的引入不仅通过电荷补偿增加 Li⁺浓度,还会轻微膨胀晶胞参数(a=8.52 Å,c=20.84 Å),扩大离子传输通道的 “瓶颈尺寸”——Li⁺传输的瓶颈直径约为 2.82 Å,而 Na 基 NASICON(如 Na₃Zr₂Si₂PO₁₂)的瓶颈直径达 3.18 Å,这是 Na⁺电导率普遍高于 Li⁺的结构根源。

3.2 协同输运机制与能垒特征

通过 ab initio 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与中子衍射全谱精修,研究者证实 NASICON 中 A⁺的传输遵循 “协同跳跃” 机制,而非单一离子的独立迁移。具体路径为 “M1→M3→M1”:当 M3 位被 A⁺占据时,其与相邻 M1 位的 A⁺产生静电排斥,推动 M1 位 A⁺向空的 M3 位跳跃,同时后续 M1 位 A⁺持续补充,形成 “链式迁移”。

这种协同机制显著降低迁移能垒:Li⁺的迁移活化能约为 0.25 eV,Na⁺因离子半径与通道匹配度更高,活化能仅 0.17 eV。此外,A⁺浓度对输运效率存在临界影响:

对于 Li₁₊ₓAlₓTi₂₋ₓ(PO₄)₃,当 x>1.5 时,过量 Li⁺会有序占据 M2 位,阻塞 M1→M3 的传输路径,导致电导率不再随 x 增加而提升;

对于 Na₁₊ₓZr₂SiₓP₃₋ₓO₁₂,x 在 0~2.2 范围内时,Na⁺浓度增加可持续提升电导率,因 Na⁺更倾向于占据 M3 位而非阻塞通道,这解释了钠基 NASICON 在相同温度下性能优于锂基的原因。

4 提升离子电导率:从掺杂到数据挖掘

离子电导率是 NASICON 电解质的核心性能指标,2020 年以来,研究者开发出四类高效调控策略,显著突破性能瓶颈(图 6)。

4.1 协同异价取代:晶胞膨胀与电荷补偿

通过两种不同价态阳离子的协同掺杂,可同时实现晶胞膨胀与 Li⁺/Na⁺浓度提升。例如,Li₁.₃Al₀.₃Ti₁.₆₅Ta₀.₀₅(PO₄)₃中,Ta⁵⁺(离子半径 0.64 Å)取代部分 Ti⁴⁺(0.60 Å),使晶胞参数 a 从 8.52 Å 增至 8.54 Å,扩大离子通道;同时 Al³⁺的引入通过电荷补偿增加 Li⁺间隙浓度,使迁移能垒从 0.28 eV 降至 0.22 eV,室温电导率达 1.1 mS・cm⁻¹,较未掺杂样品提升 40%。

类似地,Na₃.₂Zr₁.₈Sm₀.₂Si₂PO₁₂中,Sm³⁺(0.96 Å)取代 Zr⁴⁺(0.72 Å),Na⁺传输瓶颈直径从 3.18 Å 增至 3.32 Å,电导率提升至 1.87×10⁻³ S・cm⁻¹,且活化能保持 0.29 eV。

4.2 阴离子调控:电负性与键能优化

阴离子取代通过改变 A⁺与骨架的结合能影响输运性能。例如,Na₃Zr₂Si₂PO₁₂中部分 O²⁻被 S²⁻取代后,因 S 的电负性(2.58)低于 O(3.44),Na⁺与骨架的结合能从−5.2 eV 降至−4.8 eV,迁移阻力减小,室温电导率升至 2.4 mS・cm⁻¹。但该策略存在局限性:S²⁻的引入会增强材料吸湿性,暴露在空气中 48 小时后,电导率下降 30%,需通过表面包覆(如 Al₂O₃)改善稳定性。

卤素(F⁻、Cl⁻)取代则可通过极化效应优化离子输运。Li₁.₅Al₀.₅Ge₁.₄F₀.₁O₁₁.₉₅中,F⁻的引入使 Ge-O 键产生局部极化,形成定向离子传输通道,室温电导率达 1.3×10⁻³ S・cm⁻¹,且空气稳定性无明显下降。

4.3 晶界愈合:阻抗降低与致密化

多晶 NASICON 的晶界存在高阻抗层(如 AlPO₄、ZrO₂杂质),是离子传输的主要瓶颈。通过添加玻璃添加剂可有效愈合晶界:例如,向 LATP 中添加 2 wt% Li₃BO₃后,在烧结过程中形成 3 nm 厚的非晶富 Li⁺晶界膜,填充晶界微孔,使晶界阻抗从 185 Ω・cm² 降至 28 Ω・cm²,总电导率从 7×10⁻⁴ S・cm⁻¹ 提升至 1.0×10⁻³ S・cm⁻¹。

STEM-EELS 表征显示,该非晶膜中 Li⁺浓度达 35 at%,远高于本体 LATP(12 at%),形成 “快速离子通道”;同时 Li₃BO₃可抑制 AlPO₄杂质生成,减少晶界空间电荷层效应。类似地,Na₃Zr₂Si₂PO₁₂中添加 5 wt% Bi₂O₃,相对密度从 77.3% 增至 93.7%,电导率达 4.78×10⁻³ S・cm⁻¹。

4.4 高熵设计:构型熵与位能均化

高熵掺杂通过引入多种阳离子,增加晶体结构的构型熵(ΔS_conf),均化 A⁺的位能分布,降低迁移能垒。例如,通过火焰喷雾合成的 Na₃.₄(Zr₀.₂Hf₀.₂Sn₀.₂Ti₀.₂Nb₀.₂) Si₂PO₁₂,构型熵达 1.61 R(R 为气体常数),室温电导率达 1.2 mS・cm⁻¹,活化能降至 0.16 eV,性能已与硫化物电解质(如 Li₇La₃Zr₂O₁₂-Li₂S-P₂S₅)相当,但无硫化物的空气敏感性(暴露在空气中 72 小时电导率仅下降 5%)。

高熵效应的本质是:多种阳离子的无序分布打破了局部晶格的对称性,使 A⁺的位能曲线从 “尖峰” 变为 “平缓”,减少迁移过程中的能量波动。此外,高熵掺杂还能抑制晶粒异常生长,使平均晶粒尺寸从 5 μm 降至 1 μm,减少晶界数量,进一步降低阻抗。

5 机械可靠性:超越 Monroe–Newman 判据

固态电解质的机械性能直接决定电池的抗枝晶能力与循环稳定性。传统 Monroe–Newman 判据认为,电解质的剪切模量(G)需大于 2 倍金属锂的剪切模量(G_Li=4.25 GPa),即 G>8.5 GPa,即可抑制锂枝晶。但 NASICON 陶瓷的断裂韧性(K_IC≈1 MPa・m¹/²)比金属锂低两个数量级,易在充放电过程中因界面应力产生微裂纹,成为枝晶生长的通道。最新研究通过三种策略,实现机械性能与抗枝晶能力的协同提升。

5.1 晶粒细化:断裂韧性与临界电流密度提升

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可实现 NASICON 的晶粒细化。例如,LATP 在 850 °C、50 MPa 下烧结,平均晶粒尺寸从 5 μm 降至

对应的电池性能提升显著:Li||Li 对称电池的临界电流密度(CCD)从 0.3 mA・cm⁻² 提升至 1.2 mA・cm⁻²,在 0.5 mA・cm⁻² 下循环 1000 小时无电压突降;Li|LATP|LiFePO₄全电池在 1 C 倍率下,2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从 75% 升至 92%。

5.2 铁电增韧:能量耗散与应变容限

向 NASICON 中引入铁电相(如 BaTiO₃),可通过铁电畴翻转耗散机械能量,提升断裂韧性。例如,Na₃Zr₂Si₂PO₁₂(NZSP)中添加 5 vol% BaTiO₃后,铁电畴在应力作用下的翻转可耗散 0.8 kJ・m⁻² 的机械能,使断裂韧性提升至 1.8 MPa・m¹/²,应变失效阈值从 0.15% 翻倍至 0.3%。

此外,BaTiO₃的压电效应可在界面产生局部电场,均匀 Li⁺/Na⁺通量,进一步抑制枝晶。Li|NZSP-BaTiO₃|Li 对称电池在 0.8 mA・cm⁻² 下循环 1500 小时,过电位稳定在 50 mV,无枝晶短路现象。

5.3 多层结构:刚性与柔性的协同

采用 “刚性陶瓷芯 + 柔性聚合物外层” 的多层结构,可平衡机械强度与界面适应性。例如,30 μm 厚的 LAGP 陶瓷芯两侧,通过溶液涂覆 5 μm 厚的 PEO-LiTFSI - 离子液体复合层(剪切模量 G≈0.1 GPa),形成 “三明治” 结构。该结构的优势在于:

陶瓷芯提供高剪切模量(G=25.6 GPa),抑制枝晶穿透;

柔性外层可适应电极体积变化,减少界面应力,使电池在 5 mm 弯曲半径下 1000 次循环无容量损失;

堆叠压力需求从传统的 3–7 MPa 降至

Li|LAGP-PEO|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软包电池(容量 1 Ah)的测试结果显示,在 1 C 倍率、25 °C 下,2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88%,体积能量密度达 650 Wh・L⁻¹。

6 与 Li/Na 金属负极的界面稳定性

NASICON 中的 Ti⁴⁺、Ge⁴⁺在低电位(

6.1 原位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

通过在 NASICON 表面引入可与金属锂反应的前驱体,原位生成稳定 SEI 层。例如,在 LATP 表面旋涂 SnCl₄乙醇溶液(浓度 0.1 mol/L),与金属锂接触后发生反应:SnCl₄ + 8Li → Li₂Sn₅ + 4LiCl,形成 30 nm 厚的双层 SEI—— 内层为 Li₂Sn₅(离子导电),外层为 LiCl(电子绝缘)。该 SEI 的电子电导率

Li|LATP-SnCl₄|Li 对称电池在 25 °C、0.2 mA・cm⁻² 下循环 4000 小时,过电位稳定在 42 mV,无枝晶短路;Li|LATP-SnCl₄|LiFePO₄全电池在 1 C 倍率下,5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94%。

6.2 人工混合离子 - 电子导体(MIEC)层

通过原子层沉积(ALD)等技术构建人工 MIEC 层,可重排 Li⁺通量,抑制枝晶。例如,在 NZSP 表面 ALD 5 nm 厚的 ZnO,与金属钠反应生成 Li-Zn 合金(MIEC),该层的 Li⁺迁移数为 0.75,电子电导率约 10⁻⁴ S・cm⁻¹,可均匀分散界面电流密度。

基于该策略的 3 mAh・cm⁻² 软包电池(Na|NZSP-ZnO|Na₃V₂(PO₄)₃),临界电流密度(CCD)从 0.8 mA・cm⁻² 升至 2.5 mA・cm⁻²,在 1 mA・cm⁻² 下循环 500 次,容量保持率达 89%,且无明显体积膨胀。

6.3 铁电场调控:界面电流均匀化

引入铁电材料构建界面电场,可抑制枝晶尖端的电流集中。例如,在 LATP 与锂负极之间插入 200 nm 厚的 PVDF-TrFE/BaTiO₃复合层(铁电相含量 30 vol%),该层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退极化电场,使界面局部电流密度分布均匀化。

原位 Kelvin 探针力显微镜(KPFM)表征显示,该复合层可使界面电流密度的波动幅度从 ±40% 降至 ±15%;Li|LATP-PVDF-TrFE/BaTiO₃|Li 对称电池在 0.5 mA・cm⁻² 下循环 2000 小时,过电位波动小于 5 mV,远优于无铁电层的样品(波动 ±20 mV)。

6.4 3D 宿主骨架:体积膨胀抑制

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备 NASICON 多孔骨架,灌注熔融金属锂 / 钠,可抑制金属负极的体积膨胀。例如,采用光固化 3D 打印制备 300 μm 厚的 NZSP 多孔骨架(孔隙率 65%,孔径 10 μm),灌注熔融钠后形成 “金属钠 - NZSP” 复合负极,该负极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10%)。

Na|3D NZSP-Na|Na₃V₂(PO₄)₃电池在 5 mA・cm⁻² 的高电流密度下,5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85%,过电位稳定在 80 mV;即使在−20 °C 的低温下,仍可实现 0.5 C 倍率放电,容量保持率达 70%。

7 正极 - 电解质耦合:从包覆到 3D 骨架

高电压正极(如 LiCoO₂、NCM811、Na₃V₂(PO₄)₃)在充放电过程中会驱使 NASICON 进入氧化区间(>4 V vs. Li/Li⁺),导致 P-O 键断裂与过渡金属(Co、Ni、Mn)的互扩散,显著增大界面阻抗。时间飞行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实验显示,LiCoO₂与 LATP 在 4.3 V 下循环 100 次后,LATP 内部检测到 12 at% 的 Co 元素,电荷转移阻抗从 150 Ω・cm² 增至 450 Ω・cm²。针对该问题,研究者开发出三种高效解决方案。

7.1 共形包覆:扩散阻挡与离子传导协同

在正极颗粒表面构建共形包覆层,可同时阻断过渡金属扩散与维持离子传输。例如,NCM811 颗粒表面通过 ALD 依次沉积 3 nm Al₂O₃与 1 nm LiNbO₃:Al₂O₃层可有效阻挡 Co/Ni 离子扩散,LiNbO₃层提供 Li⁺快速传输通道。


该包覆策略使 Li|LAGP|NCM811 电池的界面阻抗从 580 Ω・cm² 降至 82 Ω・cm²,在 1 C 倍率、45 °C 下,3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从 68% 升至 94%;即使在 4.5 V 的高截止电压下,循环 50 次后仍无明显容量衰减,远优于未包覆的样品(容量保持率仅 45%)。

7.2 复合正极:离子网络贯通与曲折度降低

将 NASICON 电解质与正极材料复合,构建贯通的离子传输网络,可降低离子传输的曲折度。例如,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 Li₁.₃Al₀.₃Ti₁.₇(PO₄)₃(LATP)与 LiFePO₄(LFP)的复合正极(LATP 含量 30 wt%),该复合结构的离子传输曲折度从 4.1 降至 1.8,10 C 倍率下的放电过电位仅 40 mV,远低于传统混合正极(过电位 120 mV)。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LATP 颗粒在复合正极中形成连续网络,Li⁺无需绕过正极颗粒即可传输;同时,LATP 的存在可抑制 LFP 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 6.5% 降至 2.1%),减少界面开裂。Li|LATP | 复合正极电池在 5 C 倍率下,2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90%。

7.3 3D 电解质骨架:接触面积扩大与机械束缚

采用飞秒激光在 NASICON 薄膜上加工 3D 微孔结构,回填正极浆料,可显著扩大电解质 - 正极的接触面积,同时通过陶瓷骨架的机械束缚抑制正极体积膨胀。例如,在 50 μm 厚的 LAGP 膜上,通过飞秒激光(波长 1064 nm,脉冲宽度 100 fs)加工直径 6 μm、间距 10 μm 的微孔阵列,接触面积较平面结构增加 8 倍;回填 NCM811 浆料后,形成 “3D LAGP-NCM811” 复合结构。


Li|3D LAGP|NCM811 软包电池(面积容量 5 mAh・cm⁻²)在 45 °C、3 MPa 堆叠压力下,2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80%,且体积能量密度达 720 Wh・L⁻¹,远超平面结构电池(550 Wh・L⁻¹)。此外,3D 骨架的机械束缚使 NCM811 的体积膨胀从 7.8% 降至 3.2%,减少界面失效。

8 厚度缩放:迈向 400 Wh・kg⁻¹ 软包电池

能量密度模型(图 19)显示,实现 400 Wh・kg⁻¹ 的 NASICON 基软包电池,需满足四项关键参数:正极面积容量≥6 mAh・cm⁻²(对应约 35 mg・cm⁻² 的 NCM811)、电解质厚度≤40 μm(LAGP 密度 3.56 g・cm⁻³)、过剩金属锂厚度≤40 μm(约 2.1 mAh・cm⁻²)、电解质孔隙率

8.1 流延法制备超薄 NASICON 膜

流延法是规模化制备超薄 NASICON 膜的核心技术。以 LAGP 为例,采用醇系浆料(LAGP 粉体 200 nm、0.3 wt% PVB 粘结剂、0.1 wt% 分散剂),通过狭缝式流延机(车速 2 m・min⁻¹)制备生带,经 850 °C 脱脂(N₂氛围)与 50 MPa 热压(1000 °C)后,可获得 25 μm 厚的致密 LAGP 膜,相对密度达 98%,室温电导率 0.8 mS・cm⁻¹,断裂强度达 80 MPa。


进一步通过 100 MPa 轧辊压延,可将膜厚降至 18 μm,但断裂强度降至 0.8 N・m⁻¹,易在卷对卷生产中撕裂。为此,研究者在浆料中引入 0.1 wt% 的碳纤维(长度 5 μm),使 18 μm 厚 LAGP 膜的断裂强度恢复至 2.5 N・m⁻¹,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

8.2 混合电解质方案:机械与离子性能平衡

单一超薄陶瓷膜难以同时满足机械柔性与离子电导率需求,混合电解质方案成为折中选择。例如,“10 μm 致密 LAGP+15 μm PEO-LiTFSI-LAGP 复合层” 的混合结构:


10 μm LAGP 提供高离子电导率(0.8 mS・cm⁻¹)与抗枝晶能力;

15 μm 复合层(PEO-LiTFSI 中添加 20 wt% LAGP 粉体)提供柔性,断裂伸长率达 15%,可适应电极体积变化。


该混合电解质的总厚度仅 25 μm,寄生质量较纯 LAGP 膜增加 8%,但机械柔性显著提升 —— 在 1 mm 弯曲半径下折叠 100 次,电导率仅下降 5%。基于该电解质的 Li | 混合电解质 | NCM811 软包电池(容量 5 Ah),能量密度达 410 Wh・kg⁻¹,在 0.5 C 倍率下,1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89%。

8.3 软包电池的堆叠压力优化

堆叠压力对 NASICON 软包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压力过低会导致界面接触不良,阻抗增大;压力过高则易使陶瓷膜破裂。实验表明,采用混合电解质的软包电池,堆叠压力可降至 0.5~1 MPa(传统纯陶瓷电解质需 3~7 MPa),与铝塑膜的封装极限(


Li | 混合电解质 | NCM811 软包电池在 1 MPa 堆叠压力下,界面阻抗仅 95 Ω・cm²,远低于 0.3 MPa 下的 280 Ω・cm²;在 1 MPa 下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达 88%,而 7 MPa 下因陶瓷膜破裂,容量保持率仅 65%。

9 原位诊断:实时观看界面演变

厘清 NASICON 固态金属电池的失效机制,需在充放电过程中实时监测界面结构与成分变化。近年来,同步辐射、中子散射、ToF-SIMS 等原位技术的应用,为界面演变提供了直接证据,推动失效机制的精准解析。

9.1 原位同步辐射 XRD:相转变与应力演化

同步辐射 XRD 具有高空间分辨率(μm 级)与时间分辨率(100 ms 级),可实时捕获正极 - 电解质界面的相转变。例如,在 Li|LAGP|LiCoO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100 Hz 同步辐射 XRD 原位观察到:Li₀.₅CoO₂→Li₀.₉CoO₂的 H1–H2 相变波,以 2 μm・s⁻¹ 的速度穿越 LAGP - 正极界面;由于 LAGP 的机械束缚,H1–H2 相变的电位被抑制 0.15 V(从 3.95 V 升至 4.10 V),且相变区的 Co³⁺→Co⁴⁺氧化反应速率降低 30%,减少过渡金属溶出。


此外,原位 XRD 还可定量界面应力:Li|LATP|Li 对称电池在 0.5 mA・cm⁻² 下循环,LATP 表面的压应力从初始的 50 MPa 增至 200 MPa,当应力超过 250 MPa 时,XRD 图谱出现裂纹特征峰(2θ=25.3°),与电化学短路现象同步,证实机械应力是枝晶生长的诱因之一。

9.2 原位中子深度剖析:Li/Na 库存与传输路径

中子具有高穿透性,可定量电池内部的 Li/Na 库存分布。例如,原位中子深度剖析(NDP)对 3D 打印 NZSP 对称电池的研究显示,100 次循环后,6% 的 Li 库存被困于 NZSP 的晶界与微孔中,形成非活性 Li,与电化学容量衰降(6.2%)的吻合误差


此外,原位 NDP 还揭示 Na⁺的传输路径:在 Na₃Zr₂Si₂PO₁₂中,Na⁺优先沿晶界传输(占总传输量的 65%),而 5 at% Y 掺杂后,Na⁺沿晶界与本体的传输比例变为 40%:60%,通量均匀化,使 CCD 翻倍,证实掺杂可重构离子传输路径。

9.3 原位 ToF-SIMS 3D 层析:界面成分扩散

ToF-SIMS 的 3D 层析功能可在 nm 级分辨率下,重构界面成分的三维分布。例如,Na|NZSP|Na₃V₂(PO₄)₃电池循环 100 次后,原位 ToF-SIMS 3D 层析显示:Na⁺从负极向正极扩散的深度达 5 μm,且在 NZSP 晶界处出现富集(浓度达 25 at%);同时,V⁴⁺从正极向 NZSP 扩散的深度达 3 μm,形成 V-O-P 杂质相,导致界面阻抗增大 3 倍。


这些原位诊断结果已被用于训练机器学习代理模型 —— 通过输入 20 次循环的原位 XRD 与电化学数据,模型可在 ±10% 精度内预测电池的循环寿命,将材料筛选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2 周,显著加速研发进程。

10 展望与 GWh 级生产路线图

尽管 NASICON 型固态电解质的实验室性能已接近商业化要求,但要实现 GWh 级生产与电动车应用,仍需跨越成本、制造与堆叠压力三大 “死亡谷”。基于现有技术进展,可制定以下发展路线图:

10.1 成本控制:从原材料到回收

当前 NASICON 的原材料成本过高,如 GeO₂(80 美元・kg⁻¹)、Ta₂O₅(45 美元・kg⁻¹),导致电解质成本超 30 美元・kWh⁻¹,远超液态电解液(


替代掺杂元素:用 SnO₂(15 美元・kg⁻¹)替代 GeO₂,Nb₂O₅(20 美元・kg⁻¹)替代 Ta₂O₅,可将原材料成本降至

Ge 回收:从废弃 LAGP 电解质中回收 Ge,回收率达 95%,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15%。

10.2 制造工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现有实验室制备工艺难以规模化,需开发适配 GWh 级的技术:


水系流延优化:传统水系流延中 Li⁺易水解生成 LiOH,通过添加 0.1 wt% 柠檬酸络合 Li⁺,可抑制水解,使生坯合格率从 60% 升至 95%,车速达 2 m・min⁻¹;

快速烧结:采用 N₂-O₂混合气氛快烧窑,将烧结时间从传统的 10 小时缩至 30 分钟,能耗降低 60%,且可实现连续生产。

10.3 堆叠压力:与现有电池工艺兼容

当前 NASICON 电池的堆叠压力需求(3–7 MPa)超出方形壳与软包的极限,梯度双层电解质可解决该问题:“硬陶瓷层(10 μm LAGP)+ 软聚合物层(15 μm PEO-LiTFSI)” 的梯度结构,使堆叠压力需求降至

10.4 市场切入时间线

基于上述技术突破,NASICON 固态金属电池有望按以下时间线切入市场:


2027 年:切入利基市场(航天、高压无人机),能量密度达 450 Wh・kg⁻¹,成本约 200 美元・kWh⁻¹;

2030 年:进入大众电动车市场,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成本降至 75 美元・kWh⁻¹,能量密度稳定在 400 Wh・kg⁻¹ 以上,循环寿命超 3000 次,满足电动车需求。


未来五年将是 NASICON 固态金属电池的关键发展期 —— 若能同时达成 400 Wh・kg⁻¹ 与 75 美元・kWh⁻¹ 的目标,NASICON 将成为后锂离子时代的骨干技术;反之,若无法跨越成本与制造瓶颈,其可能沦为学术研究的 “脚注”。无论如何,NASICON 的研究已为固态电解质的设计提供了 “高稳定性 + 高电导率” 的平衡范式,将持续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整体进步。


来源:叁鑫新材氧化锆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