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营:边陲古堡的岁月沉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0:39 1

摘要:定边营,一座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营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沧桑的岁月。从明朝的烽火连天到清朝的商贸繁华,从战马嘶鸣的边防要塞到如今的宁静古镇,定边营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

| 省 |级 | 文 | 物 | 保 | 护 | 单 | 位 |

明长城—定边营遗址

定边营,一座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营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沧桑的岁月。从明朝的烽火连天到清朝的商贸繁华,从战马嘶鸣的边防要塞到如今的宁静古镇,定边营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

这里,曾是边关的咽喉要道,见证过无数铁骑的驰骋与战鼓的轰鸣;这里,亦是商贸的枢纽,承载着盐马古道的繁荣与文化的交融。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定边营以它特有的坚韧,抵抗着岁月的侵蚀,等待着人们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

定边营,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正统二年(1437年),彼时巡抚郭智在此筑城立堡,奠定了其作为边防重镇的基础。随着时光流转,城墙在万历年间经历了数次加固与扩建,城垣周长“四里一百七十五步,楼铺二十二座”。砖石垒砌的城垣,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护卫着这片土地。

明代定边营驻军丁及守瞭军共2690名,配马骡1565匹,设操守、坐堡、延绥镇西协副总兵、守备、领班都司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五十四里,墩台七十七座”。清康熙年驻守马兵、步兵、守兵共535名,设把总2名,西协定边副总兵1名统辖。清雍正九年(1731)在此开设定边县,自此,这座边陲重镇正式成为行政中心,延续至今。

坐落于西北边陲的定边营,初建时呈规整形,边长六百六十米,宛如一方固若金汤的磐石。随后,向西延展二百米,蜕变成长方形的坚固壁垒。固推测,城周绵延三千零四十米,占地逾五十六万平方米,尽显宏大气魄。

然而,历经数百年风雨,昔日雄伟的定边营已难觅往昔辉煌。城墙及其附属设施大多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仅留下部分垣体残迹,诉说着往昔的荣耀。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街巷与店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空旷与静默。在这片几乎被遗忘的空间里,唯有中心鼓楼的遗迹,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

砖石之间,纹理清晰,镌刻着历史的深邃,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檐角之下,飞鸟掠过,勾勒出天地的广阔,映衬着人间的烟火;斗拱之上,雕梁画栋,绽放着艺术的绚烂,演绎着文明的璀璨。定边鼓楼,见证了朝代更迭与岁月变迁,静伫于时间一隅,它的存在,便是对过去辉煌的最好注解。

定边营,一座历经沧桑的营堡,它的残垣断壁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曾经巍峨的墙垣在岁月的洗礼下尽显斑驳,而鼓楼依然屹立在时间长河中,仿佛一位老者,凝视着过往云烟。历史的痕迹在这里深深浅浅,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故事,每一处裂痕都透露着时代的变迁。

而在这古旧的框架中,烟火的温情悄然生长。历史的印迹与烟火的温情交织,赋予了定边营新的生命力。一砖一瓦,皆是岁月的凝固,勾勒往昔的繁华;一垣一壁,尽显历史的风骨,承载记忆的温度。古与今,新与旧,在这里找到了和谐的共存方式,续写着独属于定边营的传奇篇章。

定边营不仅是一座军事堡垒,更是一个文化交汇的平台。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迭,承载着边疆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抗争精神。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长城沿线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在此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也赋予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岁月悠悠,古堡雄风依旧,是历史的见证;烽火连天,鼓楼钟声悠扬,是坚韧的回响;砖瓦之间,故事娓娓道来,是文化的流淌;寻常巷陌,人间烟火可亲,是生活的吟诵。烟火与古韵在这里并存,古今风华在这里流转,定边营,这一历史的守望者,在静默中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来源:榆林文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