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中国叙事,是庄台人独有的与水共生、向难而行的精神礼赞,闪现着淮河文化夺目的光芒:在浪涛与土地的永恒对话中,我们总能听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坚定回响。”近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举办的长篇小说《庄台 庄台》新书分享会上,作者苗秀
“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中国叙事,是庄台人独有的与水共生、向难而行的精神礼赞,闪现着淮河文化夺目的光芒:在浪涛与土地的永恒对话中,我们总能听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坚定回响。”近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举办的长篇小说《庄台 庄台》新书分享会上,作者苗秀侠的感受引发在场嘉宾共鸣。
作为“文心互见”安徽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首期,本次活动由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在深度传承淮河文化的千年文脉的同时,也大力彰显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长篇小说《庄台 庄台》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奋进新征程,书写新史诗”主题重点扶持项目。为打磨这部作品,苗秀侠多次深入蒙洼蓄洪区,沿着王家坝大闸周边的庄台走访调研,与当地居民促膝长谈,收集了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书中以蒙洼蓄洪区为地理坐标,以庄台70余年的沧桑变迁为主线,将目光聚焦庄台居民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从蓄洪时的紧急撤离到灾后的重建家园,从传统农耕生活的坚守到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探索。
手艺人一边编织杞柳工艺品一边哼唱淮河小调,养鸭人在水塘边扬鞭吹哨放牧麻鸭,武警战士在险情出现时义无反顾跳进决堤口堵洪水,基层干部开闸时背着庄台老人搬迁却把自家老娘丢在家里……
从2022年8月起,苗秀侠数次踏上庄台这片神奇的土地,真实触摸庄台外观的“长相”,真切聆听庄台的心跳。在这里,平静的生活随时可能被洪水改写,而人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抉择却如同呼吸般自然。
“终于,我对《庄台 庄台》的创作构想和主题表达有了清晰的认知。我要写出庄台的律动,写出庄台人民几十年来为保淮河上下游平安的无私奉献,写出他们对故土深沉的爱。”苗秀侠回忆起创作过程中与庄台百姓的相遇时说道。
苗秀侠用充满诗意的文字,细腻勾勒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图景。作品中,自信自强的庄台百姓、极具辨识度的淮河文化符号以及淮河儿女们在苦难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奉献,共同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淮河地域文化志。
“《庄台 庄台》以淮河治理为背景,以庄台为小切口折射出中国乡村的大变迁,小说在选题、叙事和结构方面做了精心设计,纪实性特点突出,主体性人物的塑造丰富饱满,为当下主题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十月》杂志原主编、十月文学院执行院长陈东捷说。
《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表示,小说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书写典型性的人物和特殊性的地域,勾勒了一部“抗洪简史”,折射了时代的整体变化,做到了历史、地域与人的完美统一。
“这是一次有难度的下沉性的主题写作。”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许春樵认为,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具有较高辨识度的乡土化和快节奏的语言表现戏剧性的人物命运,描写淮河百年变迁史,展示出庄台人民“战天斗地、逆天改命”的奋斗精神,对淮河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这是一部向庄台致敬、向庄台人致敬,也是向时代致敬的长篇小说,书写了‘顺水而生’的淮河文化的生命简史。”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飞认为,整部小说仿佛是一册可歌可泣的淮河人物志、一幅气韵生动的庄台群像图,这主要得益于散点透视+焦点透视的结构和复调式的叙事。
“是他们的故事与精神支撑我完成了这部作品,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坚韧的淮河儿女。”分享会最后,苗秀侠眼含热泪动情地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