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不可移动文物展|第四期:海港区板厂峪窑址群遗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20:59 1

摘要:板厂峪窑址群遗址,位于海港区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北土坎东沟丘陵上。据史料记载,板厂峪长城砖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目前已探明各类窑址130余座。

板厂峪窑址群遗址,位于海港区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北土坎东沟丘陵上。据史料记载,板厂峪长城砖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目前已探明各类窑址130余座。2002年秋长城调查时发现砖窑66座,灰窑5座,小打铁作坊3座,分布于板厂峪村北土坎、东沟丘陵之上。已发现的长城砖窑依地势而修建,沿土坎一字排开,工艺简洁大方、适用,砖窑为圆形,两窑之间相距1米、2.5米、4米不等,窑口周边3个烟道、底部有窑床、柴坑,窑壁一侧有进出料券门,每窑一次烧砖300~400块不等。主要烧制18×38厘米长形墙砖、30×30厘米的地板方砖、多边形的押帽砖、雕花砖、异型砖、瓦等规格的长城用砖。2003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研所与秦皇岛市文物处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板厂峪高家地2号和4号砖窑进行了发掘。4号砖窑呈椭圆形,南北宽4.1米、东西长3.7米,基本保存完好。窑口至窑床,窑壁微内收,呈斜坡状,窑壁由于反复使用较坚硬,呈青灰色。窑底部(到窑床面)近似圆形,直径3.8米,窑口到窑床面高2.4米,窑口到火膛底部高3.5米,窑向300°。4号砖窑由窑门、窑室、工作面三部分组成。窑门位于窑的西面,为半圆形券门,高1.65米、宽1.1米、进深0.6米;由10层砖错缝修砌,上起拱券,包括火门、抛柴口、盖风口。窑室是窑的主要部分,包括火膛、窑床、烟孔、烟囱、风道、窑身、窑壁及窑口。4号砖窑火膛位于窑门与窑床的后部,呈“弦月”状,上口长2.8米,最宽处1.2米,深1.2米,底部长2.5米,最宽处1米,火膛底部为圆底,残留0.1米的草木灰和碳块;窑床位于火膛后部,呈“新月”状,东西长2.6米,南北长3.7米,以基础岩为床体,上抹一层较厚的泥作为床面,距窑口2.4米,靠近火膛一侧,用砖砌成一道弧形床墙,砌法为平转错缝,共13层,长3米,高1.2米;烟孔共有3个进烟口,平均分布在窑床后部与窑壁内的烟囱相连,每个进烟口,以立砖为柱呈“丁”形将烟口分成2个烟孔,共6个烟孔;三个烟囱均在窑床后的窑壁内,上口较小,四壁用砖砌成,下口与烟孔相连,大小稍有不同;风道长2米,上口宽0.6米、下口宽0.2米,深0.6米,与风道口相连,相连处风道底部横砖平放一砖,可能与控制风量有关,上口可能是坍塌后才形成了较宽的上口;窑身为放置砖坯的窑内空间,应为窑床支砖上层至窑顶部,底部直径3.8米,高2米;窑壁厚0.4米,由砖及泥和碎石混合物,修砌而成,后多次修补,其中2号烟囱周围用单砖错缝贴砌共13层,高1.1米,长2米;窑口的窑壁以下厚0.4米的烧土,部分窑壁上有厚0.03~0.05米的泥土,二个烟囱口平均分布在窑室外的窑壁内。4号砖窑火膛窑内堆积及包合物。窑内堆积大量回填的碎砖和石块,包合物有少量陶片和带有刻划痕迹文字的砖4块。窑床上仅残存一层支砖,挡火砖为坚砖顺放两层,共28块。残存7组,第一组为单砖一组,均为两砖一组。六组、七组仅剩一层。床内支立砖斜放呈“波折”状,残存140块,7组挡火砖间的空隙形成进火口,后面的支砖形成火道,因破坏严重仅看清11道,支砖上残存横砖横放的成砖三块。窑的修建。依地势修建,在台地断崖处先挖一圆形坑,挖至积岩做窑床、火膛、烟囱,并将断崖掏开作窑门,外部修建工作面。烟囱、窑床墙、窑门用砖修砌,火膛与窑门处的窑壁用砖错缝叠置,修砌至窑口。其余部分用泥和碎石混合物修建用泥抹平,窑床面用较厚的泥抹光作床面。2号砖窑在已发掘的2号、4号砖窑遗址上,修建钢架顶棚式的建筑进行保护,保存现状完好。其余64座砖窑未动,原地保存。根据现有砖窑遗址、遗存、遗迹的种类和数量的分布情况推测,窑址群所在的板厂峪一带是明代重要的兵器制造、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和后勤保障的重地。是目前秦皇岛市所发现的明长城砖窑遗址数量最多、保存现状最为完整、文物遗存的种类最为丰富、文物遗迹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明代长城大遗址保护区,不仅填补了秦皇岛市明长城建筑材料研究的一段空白,而且对研究明长城的建设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影响。板厂峪窑址群,2008年10月23日公布为河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自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让更多人看到吧!

漫山绝美!秦皇岛多处万亩杏花林进入最佳观赏期!秦皇岛「观鸟指南」来了,19处绝佳观鸟点看万鸟齐飞!统统免费!春归回暖,秦皇岛这些户外好去处美翻啦!

征稿启事

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无论您是本地岛民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把自己关于这座城市的点滴记忆与动人时刻分享给我们;美景美图原创文章,或是游玩攻略,我们期待与您一起见证、传播小岛的美~

投稿邮箱:qhdly1314@163.com

来源:汉的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