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作,“好选题”从哪里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20:46 1

摘要:“只有写,才会写;写作的尽头是成长。”《中国教师报》禇清源主编这样说。我经常拿这句话和老师们共勉。因为它既朴实又现实。所谓“朴实”,是因为它揭示了写作的普遍规律——坚持就有收获,写够了就成长了;所谓“现实”,是因为老师们写作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愿写,不敢写”。

如何捕捉写作的“好选题”?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黄华斌书记梳理了一下近几年的文章,大致可划分为5类“题材”。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教师报编辑公开课”直播中的分享

整理刊发时有修改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请我来和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做分享?我想,不是因为我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我写作的经历长、数量多。

估算下来,我坚持一年写大约300篇文章,最近七八年累计至少写了2000篇文章。公开发表大约500篇文章。

对于教育写作的意义,用我非常喜欢的3句话表达:

“只有写,才会写;写作的尽头是成长。”《中国教师报》禇清源主编这样说。我经常拿这句话和老师们共勉。因为它既朴实又现实。所谓“朴实”,是因为它揭示了写作的普遍规律——坚持就有收获,写够了就成长了;所谓“现实”,是因为老师们写作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愿写,不敢写”。

“用文字来雕刻生命,这就是书写的力量。生命是一场修行,书写是其表达。”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老师这样说。这句话赋予了教育写作特别的意义感,文字的丰富与深刻,其实就是生命的丰富与深刻。将文字和生命关联起来,新教育称之为“生命叙事”。

“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老师这样说。当我每次写起来,不久又能看到身边有人在分享我的文字,或是一段时间后能看到我的文字变成充满墨香的“铅字”,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关于如何捕捉写作的“好选题”,我梳理了一下近几年的文章,大致可划分为5类“题材”,可以比较清晰地呈现写作的“来源”吧。

No.1

“问题”即“选题”

教育教学的“问题”,就是校长办学的“思考”。随时把这种思考写下来,就是文章,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可能就是报刊需要呈现给全国各地校长们的“经验”。

虽然基于一所学校的“问题”和“策略”是个性的,但放在全国教育的大舞台上,这种思考的“经验”可能就是共性且具有“代表性”的。这就成了有价值的选题。

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做校长,面对干部、教师、家长的每一场报告和演讲,从来都不曾要办公室主任“代笔”。于我而言,一则要解决问题,二则要表达我自己的思想。这样,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来讲,就变成了直面问题的“写作”。这就叫“问题即选题”。

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基于会议背景,或是学校治理,或是学生德育,或是学科教学,或是教师成长……当下,像青年教师成长、成熟教师倦怠、双减时代教师如何变革、家校共育机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等,都是我们办学实践要具体回答的问题。

在我的“乐乡树人”公众号中,基于问题来作为选题写作的案例有:《身影可以缺席,但青春不能缺席》《“弹性”不能变“任性”,“人性化”不是“自由化”》《 教育少论“对错”,更别伤“感情”》《 “青苗”成长的四个“关键词”》《 警惕“PPT依赖症”和“白板疲劳”》等。

No.2

“事故”即“故事”

办学实践或教育实践中,一些小的“事故”不可避免。“事故”令校长头疼,令校长费心,也最考验校长智慧。所以,对事故的处理,体现了一名校长的格局、眼界和智慧。这也叫“危机公关”,我想只要是有一定经历的校长,都有许多这样的“事故”。

待“事故”处置风平浪静,经历一段时间沉淀后,我们便可以把它变成一个个好故事。这样的“故事”能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处事智慧和关系沟通,更能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经验。

在我当校长过程中,有两次比较考验我的“事故”。

一次是为了缓解校门口家长拥堵问题,调整家长接送地,让学生独立行走100米。我以《请给孩子独立行走100米》为题向家长讲好从独立行走到学会成长的故事。

一次是城乡教师轮岗调换班主任,导致六年级某班家长集体请愿,我以《学校治理要树立“家长思维”——写在一场没有预约的家长对话后》为题,反思学校治理的“家长思维”。

后来,针对家校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质疑等“事故”,我先后写下《别把孩子的小事当没事》《当校长被老师集体约谈》《我被学生上了一课》《我帮老师来立威》《面对质疑,我用行动打破僵局》等“故事”。

No.3

“我在”即“我思”

写久了,写多了,就有了一个深切体会:只要你以“沉浸”的姿态待在学校,就不缺“故事”,关键是你“在”或“不在”。一名校长,眼睛和心灵对身边的师生的“敏感”,决定你有没有发现好的故事。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套用这句名言,我的一个“经验”就是“我在,即我思”。

当我融入师生的时候,总会有发现,也总会有思考。就比如今天,我刚从北京河南培训半个月返校,当我在大课间活动时靠近二年级某班学生,立马就有很多孩子在跑操的时候喊着“校长好”,带班的陈长全老师说,“书记好受孩子们的喜爱”。此时,我突然就发现,这是孩子们“好久不见”的亲切。这不就是最鲜活的故事吗?

观课时,我会发现教师的育人理念之美、孩子的童心童趣之美、思维生长之美;课间时,我会发现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奔跑中的“成长”;即使是在抖音里,我也会发现家长们对学校的关切、对老师的点赞和与孩子共享成长的“故事”或“案例”。

发现故事后,我开始思考其潜在的价值,从中挖掘中不同寻常的“意义”。如《五根手指》《栽花还是种草》《育人的动与静》《只要喜欢,每天都是好天气》《当孩子请校长系鞋带》《我教男孩抬起头》《教育别伤感情》《放缓功利追求,提升生命质量》《是谁在“培养”孩子玩手机》等。

湖北的“夏风教室”以“发现、实现、呈现”为理念,倡导教师每天对教育生活进行200字的写作打卡,就是一种“我在即我思”的教育生活,将日常的思想碎片经过积累和沉淀,书写自己的“教育史诗”。

No.4

“阅读”即“写作”

阅读从来不是一件独立的事儿。如果是,这样的阅读一定是“肤浅”的阅读,或者是“消遣”的阅读。

20多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突破阅读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作”,把阅读变成写作。

这种写作,要突破寻常的“读后感”的层次,“知行合一”,读出“自己”和“自己的学校”。这种写作,不在关注原著的“全貌”,而在挖掘有价值的“深处”,与原著共鸣与对话;不停留于认知和思考,而在于从实践层面的反思和研究。这一层次,体现把书读“活”, 为我所用。不做文字的“搬运工”,多做思想的“行动者”。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体验,我便有了近20年的坚持“读写”,积累了20余本读书摘要,10余万字的读书心得。

比如,我有一个简单的经验,就是抓住好书中有深刻共鸣的“金句”来写作,用他人之“观点”,写出自己的“新故事”。在我的公众号中,有诸如《教育就是“打太极”》《你有课感吗?》《教育不是培养天才,而要尊重“天性”》《 把未来学校办在当下》《教育要“照亮儿童生活”》等。

No.5

“焦点”即“起点”

好的教育需要一颗“敏感心”和“洞察力”。校长的敏感要高于普通教师,而且对政策、形势、社会关切的敏感,是校长的一种职业要求。

所以,校长要习惯思考政策、分析形势、回应社会关切。抓住社会与教育的“热点”,表达自己作为教育人的一种清醒与思考,这样的文章比较有价值,而且经常有这种思考,有助于规范办学行为,守住职业底线,优化内部治理。

以“焦点”为“起点”的写作,要把握“三度”。一是高度,对接思想与政策,要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或现象表现出足够的清醒。二是锐度,观点旗帜鲜明,论述深刻有力,不能模棱两可。三是尺度,目中有人,体现育人本位,话不说过头,不能偏离教育的温婉与包容。

比如,教育关系是当下的焦点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我撰写过《好的教育关系到底谁说了算》《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聊聊“体罚”那些事儿》《致家长:“老师,我懂你”,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一声“孩子”,不是简单的口头禅》等。比如AI、双减、课间十分钟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实践、反思然后进行写作的“选题”。另外,我写了大量的教育时评,都属于“焦点”类文章。

教育与众不同,就在于“表达”是其一种重要方式。教育写作,其本质是“教育”,是真做教育、做真教育。朱永新老师常说,“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从这个意义上,教育写作的“好选题”,来源于我们当下正在做的“好教育”或“好学校”。

写作锤炼思想。我想,这正是20多年的写作岁月给予我的“馈赠”。也特别感谢《中国教师报》给我这样一个更高、更广的写作平台。2024年,我被评为“中国教师报十大思想力校长”年度人物,这就是“写作”给予我的“额外的奖赏”。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